文/文瑾
《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力抗元朝威逼利誘,威風凜凜。但在真實歷史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張三丰以元朝遺民自居。其實明初不但張三丰,大量的漢人都以元朝遺民自居,因為跟元朝相比,朱元璋的統治實在是太爛了,並且給後來的康熙乾隆之流提供了一個現成的樣板,導致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張三丰罵道:「狗韃!又來行兇作惡,殘害良民,給我滾罷!」張三丰袍袖揮動,喝道:「老道生平,專殺韃子!」——《倚天屠龍記·有女長舌利如槍》
正氣凜然張真人
1
張三丰,武當派掌門人,為人正直俠義,武功深不可測,在黑白兩道都頗有聲望,人稱「張真人」。小說中,張三丰在碰到蒙古官兵追殺「袁州魔教反賊餘孽」之時,仗義出手,說出了這幾句正氣凜然的話,並且擊退蒙古官兵,救下了常遇春和幼年的周芷若。
作為小說中的非主角,張三丰出場次數不是特別多,但形象非常鮮明,他為人坦蕩又低調,武功高強,仙風道骨,沒有道貌岸然,沒有爭名奪利,秉承著道家清修無為的思想,潛心修道,發揚武學,自創武當派與大名鼎鼎的少林派並稱於江湖,符合大眾對於世外高人、守護正義的大俠的想像,讓人記憶尤深。
尤其是在元末混戰時期,張三丰作為武林中的風向標杆,高舉反元義旗,這一buff加成,無疑讓張三丰的形象更加偉光正。
張三丰雙目如電,直視趙敏,說道:「元人殘暴,多害百姓,方今天下群雄並起,正是為了驅逐胡虜,還我河山。凡我黃帝孫,無不存著個驅除韃之心,這是大勢所趨。老道雖是方外的出家人,卻也知大義所在。空聞、空智乃當世神僧,豈能為勢力所屈?你這位姑娘何以說話如此顛三倒四?」——《倚天屠龍記·太極初傳柔克剛》
當趙敏率領一眾高手圍攻武當山,勸降張三丰時,作為標杆的張三丰哪怕是身受重傷也要再次表明堅定立場,我張三丰與元人勢不兩立!並且當場就念了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關鍵時刻,以詩明志,比說什麼都強。
《倚天屠龍記·太極初傳柔克剛》
雖然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但無論如何,在宗教、小說等因素的影響下,張真人的形象越來越高大正派,在元朝暴政下,扛起反元大旗也變得合乎情理。但小說描述的真的可信嗎?
虛無縹緲是仙人
2
假如我要問你,張三丰的名字是什麼,你肯定會認為這算什麼腦殘問題,張三丰肯定叫張三丰啊。
但其實張三丰還真不叫三豐,三豐為其號,並非名。據記載,張三丰的名、字、號頗多,名有全一、元元、君實等,字有三峰、玄玄等,號有三豐、三豐子、玄玄子、昆陽等。因為世人習慣稱呼其為張三丰,所以「三豐」流傳甚廣,以至於其本名都沒多少人知道。
在金庸老爺子筆下,張三丰為元朝人,但實際上,關於其生卒年,諸多資料說法不一,莫衷一是:
一、北宋末年人。據黃宗羲《王徵南墓志銘》記載:「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說明張三丰為宋徽宗時期人士。
二、南宋人。同治年間有本書名為《黔詩紀略》,是一本明代貴州作家的詩歌總集,裡面有一篇《張三丰仙師外傳》,記載道:「《方壺勝會圖》云:『三豐紹興辛卯八月十五生。』」光緒年間,《嶗山續志》採用此說法,「張三丰生於南宋紹興辛卯,至明永樂尚留人間,幾三百歲」。按照這個說法,張三丰確實是得道仙人,從南宋一直活到明代,橫跨三百多年。
三、元初至明初人。此說法最早來源於明代,陸深《玉堂漫筆》記載:「都太僕玄敬嘗為予言:『蘇城人家有三豐手筆,蓋與劉太保秉中、冷協律起敬同學於沙門海霅者。』」《名山藏》記載說道:「張君寶,字全一,一字玄玄,別號保和、容忍、三豐子。遼東懿州人,其後寓淮之安,東漢天師後也,生於金世。」此外,在明清資料中留有大量的明太祖、明成祖尋訪張三丰的記載,雖然張三丰像神仙一樣虛無縹緲,但是在歷史中還保留著他的隻言片語。宣德年間任自垣的《太嶽太和山志》記載:「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明史》記載:「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在這些信息的佐證下,張三丰為元初至明初人被大家廣為接受。
在小說中,作為武林上赫赫有名的張真人,雖然沒有直接投入到抗元鬥爭中去,但對徒孫張無忌的抗元事業是相當的支持。
小說中寫道:張三丰問起英雄大會及義軍抗元之事,對張無忌溫勉有加。趙敏向張三丰跪下磕頭,謝過當日無禮之罪,張三丰哈哈一笑,全不介懷。俞岱巖終身殘廢、張翠山喪命,均與她昔日手下的阿大、阿二等人有關,但其時趙敏尚未出生,終究也怪不到她頭上。張三丰聽得她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隨張無忌,說道:『好,好!難得,難得!』」
吼獅版《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
再結合後來朱元璋以及朱棣遍訪其蹤,並親筆寫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的御書,真的很容易讓人腦補出一些讓人激動的故事——一代武林宗師,在異族入侵之下,高舉愛國旗幟,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積極投身抗戰;功成後,又不慕名利,歸隱深山,新皇為感謝其匡扶之功,多次尋訪報恩,結果高人愣是不出山,最終開宗創拳,發揚武學精神,名垂青史。何等高潔!
大元鐵粉張三丰
3
只可惜這一切都是假的!
張三丰面對朱元璋的盛情邀請,內心只可能是:「你這糟老頭子壞得很,本真人可不願意去侍奉偽朝。我idol永遠是大元。」可別以為這是杜撰,《張三丰全集》中記載:「洪武初年,太祖屢詔不出,蓋其託仙遠遁,以全仕元之節者也。故嘗自稱曰:大元遺老,又嘗自贊曰:大元逸民。」
與一般前朝遺老的低調相比,張三丰顯得更加張揚,時不時就要說一句「我是元朝遺民」。在其洪武十七年的詩《自題無根樹》中,他在詩末標註「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天柱峰之草廬」。後來明英宗天順三年,朝廷賜詔封贈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老張又寫了一首詩,名為《自題敕封通微顯化真人誥命後跋》,文末署名:「大元遺老三豐道人書。」這時候大明建立都快一百年了,而且大明皇帝親自敕封,老張依舊不給面子,高呼「我是大元遺老」。
大元遺老張三丰
其實這也不能怪老張,畢竟那時候不少人都這樣。錢穆先生曾說「明初諸人,皆不忘元廷,無意出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楊維楨了,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人去請他編修禮樂書籍,楊維楨直接回絕,說道:「請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耶?」開門見山,我是大元的人,再去你們大明做官,那就是老婦再嫁,其忠元之心可見一斑。
再如元代理學家鄭玉,朱元璋下徽州時,守將想請他出山,但鄭玉大義凜然的說:「吾豈仕二姓者耶!」然後向大元所在的北方拜了又拜就自殺了,這種忠心還是比較難能可貴的。包括後來跟隨朱元璋的劉伯溫、宋濂等人,即便是在明朝為官,也或明或暗的表露出懷念大元之心。在這種反常現象下,賓四先生也不由得驚嘆「明初諸臣之不忘胡元,真屬不可思議之尤矣!」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提到「元末殉難者多進士」,在列舉的為元朝殉難的十六個進士中,有十個是漢人。作為飽讀詩書,學孔孟聖賢且在文壇享有一定聲譽和地位進士,怎麼會對異族政權如此死心塌地呢?
在我們印象中,元朝統治十分黑暗殘暴,漢人地位極其低下,尤其是儒生,以至於出現「九儒十丐」的說法,但根據《元史》記載:「由是世祖益重儒者,任之以政」,總體而言,元朝統治者對待儒生還是不錯的,尤其是重開科舉後,元代史學家揭傒斯說:「自科舉廢,而天下學士之子弟不為農則為工為商;自科舉復,而天下武臣氓隸之子弟皆為士為儒。」足見科舉之地位。
而且元朝對於這些儒生文人,往往有一些優厚政策,明人于慎行《谷山筆麈》中記載道:「元平江南,政令疏闊,賦稅寬簡。其民止輸地稅,他無徵發。」除了輕徭薄賦外,元朝統治者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殘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說過「既入宋境,分命諸將毋妄殺」。相比於朱元璋說的「宋元寬縱,今宜肅紀綱」,明代沈德符也不得不說一句「前元取民最輕。」
有人說這些儒生文人大多都是做過官的,所以有政策照顧,對於底層人民來說,依舊水深火熱。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人怎麼說的。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學者葉子奇說:「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裡,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亦!」這位處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教師說元朝統治很好,輕徭薄賦,社會安定,百姓生得起、死得起,大家都覺得不錯。
朱元璋也曾表示「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這也算是官方肯定了。一百多年後的嘉靖朝官員李開先說:「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不用徵兵,而且交的稅少,豐衣足食,大家可開心了。
清代的史學家談遷說到「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鬥;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一句話總結,吳中地區的百姓因為賦稅很輕,所以都很喜歡元朝。尤其是後世深惡痛絕的文字獄,在元朝也是沒有見過。
在這些寬鬆的政策之下,明初殘暴血腥的政治就更加讓人厭惡。也難怪武林北鬥張三丰對大元念念不忘。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雖然元朝寬鬆的政治制度培養了一大批張三丰般的大元遺老,但是最終還是滅亡了,此篇不再贅述。朱元璋惡狠狠的一句:「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預示著明清幾百年悲慘世界的到來。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