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有一種藍,比天空的藍醇厚,比畫筆的藍優雅,出自於天然,又成就於技藝。既彰顯著復古典雅美,又駕馭著新潮時尚風,美的淡然,美的莊重,美的恰似一抹鄉愁蕩在心底,美的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的奧秘······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種獨具魅力的天然藍色和這神秘古老的手工染色技藝—藍染。
2019年3月,我縣藍染技藝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我國漫長的藍染歷史中,誕生了無數種美妙紋理,結合這些紋理樣式形成了豐富布藝。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髒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鬱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關於其製作的具體流程,傳承人李梅介紹到,這種圖案複雜的藍染花布,是通過打澱、畫、刻、敷、染、曬 五個步驟完成。
首先是製作靛藍,是從板藍根裡提純植物顏色做染料,從田間採回新鮮的板藍根葉子,在水中浸泡三天左右等到水變成深藍色就可開始打澱,最後是養藍,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二步是畫。如同油畫是將顏料印到畫布上,藍印花布即是將染料印於布匹上。不同的是,油畫用筆刷去刷,藍染用模板來印。製作模板第一步,需要將心中的圖案畫好。
第三步是刻。將描好的圖案貼於塑料板或者澀柿紙上,將留白的部分刻空。
第四步是敷。藍染模板貼布,將黃豆粉加水拌和成「印花防染漿」,用刮漿板把防染漿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防染漿劑敷好以後必須晾乾才可浸染。
剩下的是染色、晾曬和清洗。
發掘、搶救、保護靈臺的藍染技藝,對保護和發展民間工藝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現在人們崇尚自然古樸、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靈臺藍染技藝製作的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深受人民喜愛,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特殊的收藏價值而被人們所青睞,具有很廣泛的市場前景。
(以下為我縣藍染作品部分影像資料)
歲月需要時光的沉澱,歷經變遷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國家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加大傳承力度,將過去的傳統、過去的手藝,重新找回來、拾起來。如何讓傳統文化插上新時代的翅膀,讓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重新在大地生根發芽;讓失傳的手藝,重新甦醒過來;更要讓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浮躁心態,能重新安定下來,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出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原標題:《非遺|蕩在心底的那抹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