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和淥水亭

2021-02-07 跟隨高建走昌平
   

                                      納蘭性德繪像 

        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在短暫的三十年生涯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將自己的著作題為《淥水亭雜識》。他還在許多詩詞中以淥水亭來命名藉以抒發情志,如納蘭性德在他寫的《天仙子·淥水亭秋夜》詞中以描述淥水亭周邊的秋夜景致借喻自己的惆悵心情。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水浴涼蟾風入袂,魚鱗蹙損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難睡。西風月落城烏起。

   在月明星稀的秋天夜晚,天空之中的月影映在淥水亭的池水中,陣陣秋風吹動衣袂。秋風拂過水麵,水中的月影被風拂散,池水微波漾動,好像細碎魚鱗撒在水面。在這良辰美景中滿滿斟上一杯酒,末飲心已醉,愁緒滿心難入眠。直到月斜西落,清晨烏鴉都已簌簌飛起,愁緒仍然不能平復而百轉千結。納蘭性德通過對淥水亭及涼蟾、風入袂、金波碎景致的描寫,刻畫出秋天瑟瑟肅殺之感,引發出夫人盧氏去世後自己的孤離之情。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則是通過描述淥水亭周邊的春天景色來表達自己的歡愉心情。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

   壚邊喚酒雙鬟亞,春已到賣花簾下。一道香塵碎綠蘋,看白袷親調馬。

   菸絲宛宛愁縈掛,剩幾筆晚晴圖畫。半枕芙蕖壓浪眠,教費盡鶯兒話。

通過圍繞「春」和「望」二字,敘景喻情,表達出期盼春天到來的渴望之情。有別於其《秋夜》一詞表達的傷感之情。寒冬過去,又是一年春色濃,納蘭性德在淥水亭中極目遠眺,路邊酒肆,花堆簾下,半塘蓮葉,白衣人馴馬,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盡收眼底。

   《天仙子》、《鞦韆索》所描述的景致正是納蘭性德家中的淥水亭。淥水,即清澈之水。從中可以看出,淥水亭,是納蘭性德宴遊賓客、進行文學創作的地方。這個令納蘭性德魂牽夢繞,伴隨著他後半生的淥水亭究竟位於何處呢?

         一種觀點認為,淥水亭在北京什剎海後海北岸的清醇王府花園內(宋慶齡故居),醇王府的前身是建於乾隆末年的成親王府。光緒年間,成親王府又轉賜給醇親王奕譞作府邸。醇王府花園佔地近2.7萬平方米,其中的山地面積約5500平方米,水面面積約3400平方米。園內西、北、東三面是人造土石結構的假山,東部的山體因緊臨園門而山體較小。園內南面是引自什剎海寬闊的人工湖,稱為南湖。院落建築前廳為「濠梁樂趣」,後廳是「暢襟齋」,園內建有長廊和恩波亭,西山腳下立有太湖石,山上建有箑亭、聽雨屋、瑰寶亭。醇親王載灃三子溥任先生,認為宋慶齡故居中的「恩波亭」,即建在當年納蘭性德宴集賓朋的「淥水亭」故址上,進入醇王府花園大門內左側有一座假山,山上有一座「扇亭」,從扇亭下來北行,竹林掩映間就是遊廊,遊廊中間有一個六方亭,上有篆書題字「恩波亭」。


                              醇親王府內恩波亭

其實,此處的「恩波亭」乃成親王永瑆所建,為感謝嘉慶皇帝以「恩賜分引玉河水入宅」,而命名「恩波」。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明珠的後人承安獲罪抄家,明珠宅院被收沒入官。乾隆皇帝將明珠宅院賜給其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明宅按照王府的規制加以重修改建為成親王府。又據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內務府奏案》記載:在「新建王府西邊添建花園一座」,此園內修建了「進水、洩水涵洞」,有前後河泡、土山、戲臺等,土山上有四方亭、六方亭、敞廳、隨山遊廊等建築。據該奏案記載「開挖河道,水泡」,「成堆山石泊岸」等工程,花費白銀有5145兩之多,這樣大的土建工程說明了園內的湖泊是平地挖掘,絕非是利用舊園湖址改造而成。在清乾隆十五年繪製的《乾隆京城全圖》中可以看到後海北岸的瑞應寺、龍華寺之西有四進院落的大宅院一所,這就是明珠故宅,此時該宅院中還居住著明珠後裔。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到該宅當時並沒有引入後海水源。在乾隆五十五年的《內務府奏案》中記載的查抄明珠府邸家產中也沒有記錄明府有花園。另外從描寫「淥水亭」風景的詩詞中我們知道淥水亭周邊地勢開闊,極目遠眺能遠望群山,近觀稻田,這些特徵醇王府花園根本不具備,由此可見,認為恩波亭是淥水亭是沒有任何檔案史料依據。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淥水亭在北京海澱區玉泉山西南的自怡園。

                             海澱別墅

吳長元在《宸垣識略》卷十四有這樣的記載:「淥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學士明珠別墅,子侍講成德嘗於此亭著《大易集義粹言》」。其後,戴璐撰《藤萌雜記》、李富孫撰《曝書亭詞注》也都沿用此說。自怡園為大學士明珠家的別墅園,又稱明珠相國園。園在海澱區頤和園甕山泊東,暢春園西方偏南的地方。是康熙二十六年由著名畫家葉洮設計建造的,明珠子揆敘自始至終住在園中,揆敘卒於康熙五十六年,雍正二年追發其依附允襈之罪,自怡園被籍沒。納蘭性德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此時自怡園尚未建造,可以排除淥水亭在自怡園。

   近年來,研究納蘭性德詩詞的學者和組織不斷的增多,形成了「納蘭學」。有眾多學者從賞析納蘭詞轉到考證詩詞寫作環境和內心情感變化上。淥水亭在納蘭性德以及其友人的作品中大頻率的出現,吸引了眾多學者的注意力。北京學者黃兆桐先生在其《白石橋·皂甲屯》一書中認為認為淥水亭在海澱區上莊鎮上莊村的納蘭家族明府郊園內(明府花園)。


明府郊園圍牆

明府郊園在海澱區上莊鎮的上莊村。郊園坐北朝南,長方形。內有四合院、射圃、花園、假山樓亭、河水池塘,園內花木繁盛,鬱鬱蔥蔥。在上莊鎮的永泰莊村的納蘭紀念館中陳列的資料顯示郊園佔地200餘畝,東西長650餘米,南北寬210餘米。莊園劃分3個功能區,東部為馬圈、車庫和下人的居處。西部是花園,中部是莊院的主體,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郊園的花園遺址內有水井一眼,井碑中間鐫刻「大清」二字。豎鐫「井泉龍王神位」六字,右側紀年為「辛丑歲葭」四字。按「大清辛丑」推算為清順治十八年井竣時所立碑。由此可見明府郊園在順治十八年即已存在。上莊村內尚可見到石刻門墩、石獅、石欄板,鋪地青磚等郊園建築遺物。村內還有馬圈、蓮池、戲樓、南門、大影壁等地名。上世紀八十年代村內西花園遺址內,還可見人工堆砌的小土山,山上有亭基座殘留物。

明珠出資重修的261醫院內的龍母宮

明珠家族墓地在明府郊園北面,佔地約340畝。始於順治三年(1646年),明珠父親尼迓韓死後,火化埋葬在郊園北側賜地內,其子明珠在擔任大學士後對墓地進行了修建。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納蘭性德元配妻子盧氏去世入葬時,正式確定尼迓韓及其夫人墨爾根氏墓地為祖塋。而後,納蘭氏5代包括明珠夫婦以及其三子等家人,均埋葬在這裡。由於墓地規模宏大,分為南北兩部分壽地。

明府莊園即思源莊,在上莊村東,皂甲屯村北,是納蘭家族收取租銀的莊園,佔地40畝。莊園中有一片宅院被稱為「丙舍」,是納蘭家族逝者靈柩的暫存之處。

                      納蘭性德家族墓葬圖


                      納蘭性德家族墓地現址

明府郊園及明珠家族墓地是清順治時期的京郊八旗圈地活動中,清廷賞賜葉赫貝勒金臺什之子尼迓韓的賜地。經尼迓韓之子明珠多次擴建後形成了別墅花園、田莊、墓地,這裡也是明珠家族閒暇之時宴遊之地。明珠父子去世後,子孫衰落,無人打理漸為廢園,看墳戶和僱工也移居到郊園。郊園因與西面的尚莊村相近,遂脫離了皂甲屯村,成為上莊村。

   在納蘭性德仿《蘭亭序》撰寫的《淥水亭宴集詩序》中描繪的淥水亭是:「予家,象近魁三,天臨尺五。牆依繡堞,雲影周遭,門俯銀塘,煙波混淆滉漾。蛟潭霧盡,晴分太液池光,鶴渚秋清,翠寫景山峰色。雲興霞蔚,芙蓉映碧葉田田,雁宿堯棲,秔稻動香風冉冉。設有乘搓使至,還同河漢之皋,倘聞鼓枻歌來,便是滄浪之澳。若使坐對亭前淥水,俱生泛宅之思,閒觀檻外清漣,自動浮家之想。何況僕本恨人,我心匪石者乎」。

   「魁三」,是指北鬥七星的前四星,意指「北方"。「天臨尺五」,代表帝王之居,引申為都城。「牆依繡堞」中的「堞」字是指矮小的牆垣。譯為白話文即是:「我家,在都城之北,圍繞有矮小的院牆,門前有池塘」。從後文還可得知納蘭家周圍是一派南國水鄉景象,荷葉掩映其間,水鳥鷗雁在蘆蕩中棲息,田野稻花飄香。夜晚月色映入門前池水,如同分享了太液池之光色。站在亭中可以遠望翠色的西山。

 從納蘭性德詠《淥水亭》的詩句:「野色湖光兩不分,碧雲萬頃變黃雲。分明一幅江村畫,著個閒亭掛夕曛"。我們也可以得知淥水亭是一座建在水邊的,具有鄉村風格的水亭,在亭中可以遠望群山,近則觀水,周邊荷葉連連,稻香撲鼻。


上莊村後的明府郊園後河

 納蘭性德的友人朱彝尊的詩詞中也寫到了淥水亭的景色。他的《臺城路淥水亭觀荷》,題目下的序言為「夏日同對巖、蓀友、西溟、其年、舟次、見陽、飲容若淥水亭」:

「一灣裂帛湖流遠,沙堤恰環門徑。岸劃青秧,橋連皂莢,慣得遊驄相併。林淵錦鏡,愛壓水虛亭,翠螺遙映。幾日溫風,藕花開遍鷺鷥頂。不知何者是客,醉眠無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長箋,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風景,看來也勝。只少片夭斜,樹頭帆影。分我魚磯,淺莎吟到暝」。


   朱詞前句意思是說,淥水亭前的水是從裂帛湖遠遠的流淌而來,河邊堤岸環繞著門牆,河岸邊有整齊的稻苗,小橋一邊連通著皂甲屯村。詞的後句則描述淥水亭周邊的風光不似江南,而是勝似江南。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知道,「一灣裂帛湖流遠」,淥水亭前的水是從裂帛湖而來。在清代裂帛湖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所指,狹義上的裂帛湖在海澱區玉泉山靜明園內,玉泉山東南側有裂帛湖,名字來源於水流聲像撕裂錦帛時發出的聲音,湖北岸有乾隆手書「裂帛湖」三字的刻石。廣義上的裂帛湖是指萬壽山下的昆明湖,清人汪啟淑《水曹清暇錄》寫道:「西湖、捏缽湖、裂帛湖,即今之昆明湖也"。這兩個裂帛湖都和海澱區的南沙河水系有關係,南沙河在清代又名榆河、玉河。上莊村的明府郊園位於南沙河北岸,郊園南門距河岸只有百米之遙。南沙河南支發源於海澱區寨口村,南、北二支匯於上莊鎮西馬房村西。河源南支在向東北方向流動時,沿途匯合了許多泉水。玉泉山和萬壽山的諸泉也匯集成為昆明湖。清初由於玉泉山和萬壽山建造了皇家園林,京西又廣種水稻,農業用水量大,導致昆明湖水量不足,於是引來南沙河水補充昆明湖。南沙河的水進入了昆明湖,於是有了「一灣裂帛湖流遠」的詩句。「橋連皂莢」是說在皂甲屯村的明府莊園(思源莊)西牆外有一平面花崗巖石橋,名為「思源橋」,橫跨在後河上,石橋另一端通往明府郊園的北門。後河發源於海澱區新立屯村,在皂甲屯村西側轉向西南流至南沙河,後河的北岸即是明府墓地,河南岸為明府郊園。

         上莊村與皂甲屯村之間的思源橋遺址

 納蘭性德在康熙十五年,22歲時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後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侍康熙出巡。可能有些讀者認為納蘭性德既然是康熙侍衛,應該隨侍康熙左右,上莊村的明府郊園距北京城五十裡,納蘭性德不可能經常到郊園居住。其真實情況是納蘭性德是以貢士身份考取的進士,其侍衛只是其職銜,並不承擔保衛皇帝職能。從康熙與納蘭性德之間的交往看,康熙也一直把性德作為清要文人對待。遇有出巡或者典禮才讓納蘭性德陪伴,納蘭性德雖有侍衛之名,但其人身還是很自由的。

納蘭性德及其友人吟詠淥水亭景色的詩詞還有許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我從納蘭性德與其夫人盧氏的關係上分析,也間接認為淥水亭應該在上莊村的明府郊園中。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康熙十六年盧氏難產去世。盧氏故逝後,在雙林寺(寺建於明萬曆年間,故址在海澱區紫竹院公園南門內)停靈一年零兩個月,盧氏墓志銘記載「十七年七月一十八日葬於玉河皂莢屯祖塋」。

                納蘭性德及其夫人墓志銘

盧氏生於「「傳唯禮義,訓有詩書」之家,造就了盧氏「貞氣天情,恭容禮典」的性格,具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十八歲嫁給納蘭性德為妻,夫妻二人無論是從門第、文化程度,還是年齡、相貌而論,都可算是「珠聯玉映」。遺憾的是二人琴瑟和諧的生活僅過三年,盧氏便因難產而逝。納蘭性德此後便陷入沉痛的哀思中,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盧氏靈柩暫安雙林寺期間,他一有空就去寺裡陪伴亡妻。納蘭性德的《尋芳草·蕭寺寄夢》寫到「客夜怎生過?夢相伴,倚窗吟唱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悽涼,肯來麼? 來去苦匆匆,準擬待,曉鐘敲破。乍偎人,一閃燈花墮,卻對著琉璃火」。因悲傷思念過度,經常在睡眠中夢到妻子出現在眼前。醒來才知是夢中所現,哀思之情久久不能自拔。納蘭性德雖在之後又續娶官氏和側室顏氏,但對盧氏的感情依然濃厚,沒有淡去。在《金縷曲》中他說:「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在《攤破浣溪沙》中他說:「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幹」。盧氏在逝去一年以後,葬入了上莊村納蘭家族的祖塋。納蘭性德此後也一蹶不振,自嘲「我是人間惆悵客」。
對在亡妻悲痛思念中徘徊的納蘭性德來說,自己的後半生任何事情都沒有比陪伴亡妻重要。陪伴亡妻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在上莊村明府郊園長期居住,以便「此後但以濁酒澆墳土,灑酸淚,以當一面耳」。在康熙十七年盧氏葬入上莊村以後,性德在抒發情志,接待師友中互相吟唱的詩詞中「淥水亭」這個地名也開始大量出現。這一切難道不是告訴我們淥水亭就在明府郊園中嗎?康熙二十四年春,納蘭性德因對亡妻思念成疾而離開人世,年僅三十一。納蘭性德與盧氏合葬在上莊村的祖塋中,實現了與盧氏長相思守的諾言。

相關焦點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卻道故人心易變!啥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啥意思?愛情保鮮是個千古難題,誰能破解?戴浩然 2020年12月7日這四句出自清代大詞人、小騷包、多情種、官二代納蘭性德的手筆,我來解讀一下哈: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意思就像莫文蔚《陰天》裡唱的「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誰都以為熱情永不會減」,要是永遠能留住和保持初見時的美好那得多好啊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很容易理解,很多人都知道「何事秋風悲畫扇」卻的後半部分有點尷尬。這個句子的總意思是「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悽涼之苦了。」這句話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見,什麼是秋風悲傷的畫迷。人閒著的時候很容易改變思想,但是因為道,他們是可變的。當驪山的話停了,含淚的霖貝爾從未抱怨過。
  •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的作品出來,有他自己的意思,但是個人如何理解,在於讀者。一首作品誕生之後便脫離了作者而獨立存在。這正是這個問題提得好的地方,如果問「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什麼意思——有很多人就是這麼提問的——對於這兩句來說有些多餘,因為這實在是類似於大白話,很好懂。先看詞作本意大名鼎鼎的納蘭明珠之子,賈寶玉的原型(據說),被王國維稱為北宋以下第一詞人的納蘭公子,大家應該都熟悉。
  • 美文欣賞: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附納蘭十首經典詩詞
    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人生如若逼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 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一生早年間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後期不願為官,沉醉於詩詞之間,感情生活也不是很順利,老天好像也嫉妒這樣的人,最後三十歲短命而亡了。今天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納蘭性德的一生吧。由於明珠藏書極多,這就給了小納蘭性德自小遨遊在書海的機會,納蘭性德敏而好學,而且他不僅飽讀詩書,他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年紀輕輕弓馬嫻熟的讓大人都另眼相看。
  • 納蘭性德讓人心碎的一首詞:人生若只如初見,時光可否待流年?
    文/雪山納蘭性德讓人心碎的一首詞:人生若只如初見,時光可否待流年?第一次看到納蘭性德這個名字,就因它的柔美而被吸引。全詞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 「人生若只如初見」下句是什麼,納蘭性德是表達愛情,還是友情?
    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想說起這句話估計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這首詞的下句是什麼嗎,作者納蘭性德寫這首詞又是為了表達什麼的呢,是納蘭性德的纏綿的愛情,還是向目前的一些學者所說的友情?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這首悽美的詞。
  • 從人生若只如初見,到人生何如不相識,這中間又有怎樣的故事
    木蘭花令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是納蘭詞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所有納蘭詞中、乃到古往今來的所有詩詞名句最為流傳的一句,也是最有名的一句。它道盡了人世間的聚散離合,最消受不得的東西。我曾買了一本書,就是詳細講述納蘭一生的故事,一個至真至性之的人。少年時代與表妹產生短暫朦朧的初戀,最後表妹被送進宮裡。從此永不得見,難續前緣。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引進和改良,飛花令目前成為了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好方式。規則: 指定一個字,參與者依次背誦出含有關鍵字的詩句,一直到對方背不出為止。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杜牧 《 秋夕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 白居易 《 琵琶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劉德華的經典電影之《暗戰》: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劉德華的經典電影之《暗戰》: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提起警匪片,總是會首先想到黑道、打殺、槍戰,匪徒不擇手段、狠辣無情;警察無懼危險、犧牲奉獻……警匪之間冰冷的對峙與鬥爭,然而,這部電影,卻很溫暖,至少小編是這樣認為的
  • 納蘭性德詩詞全集209首: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1、《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寒月悲笳,萬裡西風瀚海沙。16、《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
  • 納蘭的因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容若又名納蘭性德,是由當時著名的大師法嬅大師為其所起的名字。要說小時候的納蘭,小冬郎有一個青梅竹馬的表妹。要說納蘭容若的表妹納喇氏,姿質頗殊,才氣過人,善於詩詞,通曉琴和簫,溫婉動人。曾經因為父親死亡了,就寄居於在了學士府中。納蘭容若因此與表妹關係很好,可謂是青梅竹馬的了,小時候的冬郎與表妹十分美好。
  •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樣美好的意境,卻是一首分手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一句詞想來大家很熟悉了,讀起來有一種美好的意境,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首情詩,實則恰恰相反,這是一首分手詞。「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話出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 納蘭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見,自是人間惆悵客
    在此時,在北京的顧貞觀,容若的摯友之一,捧著一頁信箋,信箋的內容,是將來任何一個哪怕稍有詩詞修養的人都能夠脫口而出的: 《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
  • 「人生若只如初見」下一句是什麼?願人生一直如初見
    納蘭容若的詞,總有那麼一兩句觸動我們的內心,其中最觸動我們的,就是「人生若只初見」這句。這句詞,勾起了我們對過去某個美好時刻的懷念。「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詞。出自納蘭容若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納蘭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 「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個「若」字,將無奈的心境刻畫得淋漓盡致
    如若人生只駐足於初見的那一刻,似那美到極致的春天,又何來蕭瑟的秋風,捲走那一切的美好,使人默然空對扇?多麼美好的企盼,多麼美好的希冀,可惜無法實現。年少的時光啊,再也回不去了。人生即是如此,永無法只如初見。《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 人生若只如初見 餘生託付有情心 多多指教多關照
    所以,這便使我們以沒有忘懷的感恩之心,感念和感謝老天恩賜的所有遇見,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釋懷那曾經的一切的遺憾,等待著新的美好時光的降臨。也許,這正是生活中的又一個的又一次相遇的節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納蘭性德的詩句,總是讓我悲喜交加,因愁心而悲情,卻又是喜於回憶。
  • 納蘭性德的詞裡,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把扇子是什麼意思?
    納蘭性德(木蘭詞)裡有,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前一句早已成了金句,後一句的命運似乎不公,其實它才是有故事的女同學。這秋風吹拂,為何扇子悲傷了?顧愷之有畫作(女史箴圖),內容都是體現女子的行為準則,其中有一幅就是歌頌班婕妤的。說的是,漢成帝有一天去後廷遊玩,大概對班婕妤愛戀得過分甜膩,叫班婕妤跟他同坐一張輦。班婕妤用教導主任一樣的口氣推辭,說:自古聖帝出巡,都是大臣陪侍左右,妾身豈能與帝王同輦?漢成帝聽後更加對她恨不能日日夜夜雙雙飛。
  • 納蘭最美情話:「人生若只如初見」,不知道後兩句你可不要亂用
    納蘭性德,字容若,清朝詞人。他生於富貴之家,父親是明珠,母親是愛新覺羅氏。但是他因多情才子而流芳於世,你一定或多或少都聽過他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唯美的詞句一直被人所稱道,引用無數。他一生經歷的幾段悽美愛情故事給了他不少靈感,寫出很多著名的詞。他一生短暫,(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只活了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