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納蘭性德是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他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便入國子監,又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時,納蘭性德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並於康熙十五年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而後納蘭性德用兩年的時間便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因而深受康熙皇帝賞識,被授一等侍衛銜,多隨駕出巡。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納蘭性德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本詩詞鑑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句:
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如果後來產生了怨恨、埋怨,沒有了剛剛相識的時候的美好、淡然。那麼一切還是停留在初次見面的時候為好。
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與趙合德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比喻女子被棄。這裡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浮生縈雲,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句:
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的是情人。
這兩句詩中蘊含著有兩個典故,出處就在謝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
相逢詠荼蘼,辭寵悲團扇。
花叢亂數蝶,風簾人雙燕。
徒使春帶賒,坐惜紅顏變。
平生一顧重,宿昔千金賤。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
謝脁這首詩,也是借閨怨來抒懷的,其中還用到「悲團扇"的典故。謝脁詩的最後兩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也有版本作"故人心",後來基本被確定為"故心人"),這正是容若"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語之所本。
兩個版本在意思上的差別倒也不是很大,大略是說你這位故人輕易地就變了心,卻反而說我變得太快了--當然也可以作其他的解釋,但大體都還是圍繞著這層意思的。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句:
《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裡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之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裡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句:
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這首詩整詩是講:
意中人相處若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的甜蜜,那樣的溫馨,那樣的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又怎麼會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