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聽到這樣的聲音:「中國半導體火熱得有點過頭,有點不像話。我們要防止極端主義和封閉思想,不能用代替思維作為發展的主旋律,主旋律應該是開放、合作。」
「希望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主旋律『開放、合作』不要改,而不是用國產替代思維。中美半導體產業在競爭中合作才能發展。」
「希望整個全球半導體還是回到世界半導體理事會的框架當中來協調和發展,政府不要做對產業有影響,特別是會影響到產業健康發展的事。」
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每一種關於科技發展的觀點和建議都應當被尊重,並且自由充分地進行討論,因此筆者也希望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們搞國產替代,真的是極端與封閉嗎?
國產替代的催化劑——貿易戰與制裁大棒
在美國總統「大選」陷入「肥皂劇」的今天,談「開放」與「自主」是很應景的,畢竟讓中國大踏步加速晶片國產替代研發的,正是「肥皂劇」的男主角——美國第45屆總統唐納·川普。
圖片來源:Carolyn Kaster@AP
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華為。
在半個月前的Mate 40系列手機發布會上,華為海思的「末代晶片」麒麟9000正式發布。在性能上,麒麟9000超越了高通驍龍865plus,延續了麒麟980、麒麟990對行業巨頭高通的領先態勢。
華為發布麒麟9000晶片 | 圖片來源@Huawei
換句話說,華為的手機SoC,已經在最近幾年進入世界第一梯隊,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幾款手機晶片之一。
但這一切可能在川普的制裁大棒下化為烏有。
這位特立獨行的美國總統上任以來,一直把「China」掛在嘴邊,說「China」搶了美國人的工作,搶了美國人的收入,搶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機會。
那自然是要對中國動手的。
怎麼動手?脫鉤!
於是,就說華為「為『流氓國家』伊朗提供服務,違反美國禁令」,這個說辭,就算是在強盜邏輯裡,也是最不高明的那一種。甚至還指示加拿大「僕從」非法扣押孟晚舟。這個行動,就算是在強盜行為裡,也是最下作的那一種。
但這些還只是開胃菜,主菜還在後面:
禁止華為使用美國技術,美國標準。
禁止使用美國技術、美國標準的第三方供應商為華為提供產品。
在川普大手一揮後,那些掛著「世界、國際」名頭,標榜全球化的行業協會們,譬如大名鼎鼎的IEEE、Wi-Fi聯盟、SD(存儲卡)協會們,紛紛撕掉了「世界、國際」的畫皮,對華為重拳出擊。
原來你們都是「合格」的美國組織,最聽美國總統的話。
IEEE與華為 | 圖片來源@CGTN
至於華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證據?
「對不起,沒有。」
華為從來不想脫鉤,華為只想好好的做產品,賣出去,賺錢。
做晶片能讓華為產品的競爭力變強,所以華為就做晶片,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由市場競爭。
怎麼美國就容不下呢?
自主的成功路徑——中國高鐵與中國航天
在對我國晶片發展路徑進行討論的時候,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一看其他關鍵領域的自主發展之路。
首先想到的是中國高鐵。
與其他行業一樣,中國鐵路也是長期處於技術落後的境遇中。儘管曾經拿出過許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但終究還是沒有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60年停靠在北京站的雙層列車 |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中華之星高速列車 | 圖片來源@中車株洲
2004年,我國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高速列車技術,這就是著名的CRH系列。
也許讀者朋友還記得,當年的CRH,是有「恥辱號」諢名的,蓋因我們自己拿不出可與之匹敵的產品。
我們讓出了市場,一時間中國的高速列車似乎被國外壟斷了。
但通過市場,我們與外方籤下的是全面技術轉讓協議,經過7~8年的學習消化,中國高鐵飛速進步,不僅全面掌握了國際最前沿的高速列車技術,還能夠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更實現了高鐵全產業鏈落地,完成了任何國家都不曾實現的跨越式發展奇蹟。
2017年,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橫空出世,高速列車正式進入「中國標準」時代。中國高鐵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習慣,更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區域布局甚至地緣局勢。
中國標準動車組 | 圖片來源@中車戚墅堰
當然,能夠實現這樣的壯舉,除了全球最大的市場之外,沒有某些國家從中作梗也很重要。
CRH1來自總部設在德國的加拿大公司龐巴迪運輸,CRH2來自日本川崎重工,CRH3來自德國西門子,CRH5來自法國阿爾斯通——沒有一家美國企業。畢竟,美國是高速列車的沙漠。
那麼,對於長期受到制裁的行業,我們有沒有成功突圍的先例呢?
那就看看常年被制裁的中國航天吧。
中國航天對制裁太過熟悉,因為制裁在中國航天還未成立時就已經開始了,甚至與共和國同齡。
1949年11月,「巴黎統籌委員會」秘密成立,對「共產黨國家」進行技術封鎖和物資禁運。這個頗有兄弟會風格的秘密團體,西方發達國家集體參與。
1952年,「巴統」專門成立了一個「中國委員會」,專司對華禁運。在「中國委員會」的操縱下,「巴統」管制物資清單中25種僅限制出口數量、63種只監視出口流向、甚至207種不在管制範圍內的物資,都被禁止向中國出口——當然包括與新興的火箭技術相關的一切。
「扼殺在搖籃中」?——不,這是壓根不想讓你出生。
曾經,中美航天領域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主要是因為美歐的衛星發射服務太貴了,由美國總統「特赦」中國火箭來為美國發射商業衛星,符合美國利益。
後來,這種純粹的商業合作也沒有了。1999年,《考克斯報告》粉墨登場,說中國偷竊了美國的航天技術。
「我們都這麼封鎖你了,你居然還發展起來了,那你一定是偷了我的技術。」
結果就是,不僅一顆衛星螺釘都不賣給中國,哪怕是其他國家的衛星,只要用了一顆美國螺釘,就不能由中國火箭發射。
在美國以先進技術壟斷衛星製造產業鏈的當時,中國航天事實上退出了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再看今天華為遭到的封鎖,不得不感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不過事情總不會向著美國人希望的方向發展。
到2020年為止,除了超大型火箭,超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少部分產品以外,美國人有的火箭衛星,我們差不多都有,種類齊全,性能也是世界先進。
高分六號衛星 | 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只要持之以恆,堅持投入,我們有望在2035年前後與老霸主美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共同領跑。
從「人有我無、人強我弱」,到「人弱我強、人無我有」,不會太遙遠了。
跪著還是站著——兩條道路中國選
全球化有個好處,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社會化大生產,誰也別掀桌子,有錢大家一起賺。想要擠兌別人,自己也會遭受報復。
這也是我們對美國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極限施壓」、「貿易戰」有信心的原因。
話雖如此,當美國真的開始搞神風特工隊,餓死自己也要對華禁運的時候,我們自然能夠感受到國產替代的缺乏所帶來的切膚之痛。
也許這位搞制裁的,「全知全能」的美國總統沒有第二個任期了。
但是,誰能保證未來的美國當權者,不會再次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
誰能保證未來的美國當權者,不會再次對中國晶片行業進行「自殺式全面封鎖」,就算突破它們自己定下的規則也在所不惜?
誰能保證未來的中美關係,是歌舞昇平處處同,是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發展中的大國,想要發展自己的產業,大約有兩條道路。
一條是順順利利,安安穩穩,馴良地給發達國家當初級產品供應商和高級產品傾銷地,以大海般的胸懷接受發達國家對本國產業的技術代差限制。聽他們的話,別讓他們受傷。
「那我不成了跪著要飯的?」
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而且這都是市場的自由競爭,落後還不應該跪著嗎?聽說「討打必然挨打」啊。
圖片來源:《讓子彈飛》
誰不想安穩呢?誰願意拿出大把營收,甚至虧本投入,去做自主安全可控的產品呢?承受巨大的風險不說,產品做出來了還要被罵「愛國營銷」、「戰狼產品」。
買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企業生產的最先進的產品,它不香嗎?
至於中國為什麼造不出最先進的產品,你想那麼多幹什麼,全部歸因於「制度問題」、「封閉僵化」最簡單了。
但問題恰恰沒那麼簡單。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就算在冷戰最危險的時候依然向世界敞開——特別是對美國。
中國對於交流合作的態度,從來都是全面肯定與大力支持——哪怕是對美國。
不想合作的,從來不是我們。
連在美國召開的國際宇航大會都不給中國代表團籤證,連採用哪怕一丁點美國技術的第三方供應商都不允許供貨。
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換來合作呢?
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被認為是「開放」呢?
脫鉤確實損人不利己,那到底是誰在主動制裁中國,搞全面脫鉤呢?
至於第二條路,中國高鐵和中國航天已經給我們展示過了。
如果它們不允許我們以市場換技術,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同樣是一條能夠站著走下去的道路。
我們要警惕的是像「漢芯」那樣弄虛作假的技術騙子,還有打著自主創新的幌子套取國家補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搞「以錢生錢」把戲的金融騙子。
而對於國家的大力支持,對於已有的成功路徑,我們不應當視為洪水猛獸加以貶斥。
為什麼要把國家支持與「極端」、「封閉」、不遵守科學發展規律劃上等號?
大力協同,集中攻關,這不是極端主義,更不是封閉思想,而是讓我們站著把錢掙了的寶貴經驗。
圖片來源:《讓子彈飛》
來源:科工力量 作者: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