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我們該不該「讀經」?
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衝擊下,「國學」之復興尚且遙遙無期,如果連孩子們讀一讀經書(僅此而已)也要遭到質疑和幹預,那麼,我們又如何企及苦苦追求的「民族復興」?——所謂「民族復興」,既是指融入全球化發展浪潮,更是指實現本民族文化自身的復興。讀經何用?我們不妨從語言的層面談起。讀經能否「傳諸萬世而不絕」,我輩不敢妄加論斷。
-
現代人寫近體詩的煩惱:該不該遵守格律,該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最近,有網友提問:如何看待部分現代人寫近體詩不用格律?但格律又不單運用於近體詩,還運用於詞和曲,所不同的是詞曲每句字數有多有少,平仄並不如近體詩那般嚴格要求,而用韻更是平仄韻皆可,也無須一韻到底。至於現代人,六甲番人的理解應該是清朝以後的人吧,當然包括今日之你我,那麼和現代人相對應的詩歌體裁或許應稱為「現代詩」,而清朝及之前出現的詩歌體裁則是「古典詩歌」。
-
南郭居士|鄉音無改鬢毛衰|古詩詞中的「衰」字到底該怎麼讀?
一個在「四支」,一個在「十灰」,這就是我為什麼沒有通過該詩作為突破口來判斷「衰」字讀音的原因,因為這追溯起來較為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但這其實都是因為古今讀音及不同方言的變化引起的。大體講就是,賀知章所處的年代及地域(注意不能代表唐代),在當時當地「回」、「衰」、「來」其實是都押韻的,也可以說是同屬灰韻的,但是到了明清時候漸漸就不在一個韻部了。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她發現,要求背誦《弟子規》的不限於幼兒園和小校,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會要求職工上班前先背《弟子規》,以樹立職工對老闆的正確態度。此時,牛牛父親從網上看到了幾篇文章。一篇是袁偉時寫的《中山大學的新「笑劇」》,批評中山大學要求8000名報到的新生每人寫一篇《弟子規》讀後感。袁偉時認為,高校將《弟子規》列為國學經典,讓21世紀的大學生誠惶誠恐地去學習,不僅是個「笑話」,更讓人「痛心」。
-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讀四大名著?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讀四大名著?許多專家學者的意見並不統一。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經折裝的形式展示了懷素草書《小園賦》的古捲軸;第二部分講述作者的收藏之路,包括作者的身世、家庭、人生遭際以及追尋懷素草書《小園賦》的曲折、磨難過程;最後一部分是對懷素草書《小園賦》真偽的辨證——從絹絲斷代、版本斷代、書法特點對比、歷代收藏家傳承等諸多方面,經與古書法研究專家、學者、鑑藏家探討,肯定了其真跡身份。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四節 古詩詞中的「看」字到底該怎麼讀?話說在去年的中華詩詞大會上,有網友問「『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不知讀者您之前是否也讀錯過呢?這首詩中的「看」的確應該讀(kān),究其原因,還得從詩詞的叶韻說起。所謂葉(xié)韻,一作「諧韻」、「協韻」,是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
機器學習博士競爭力對比:該不該讀,在哪裡讀,如何讀,讀了之後身價...
編者按: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編譯,來源:80000Hours,作者:Richard Batty,編譯:聞菲;36氪經授權發布。 要不要讀機器學習博士?根據美國教育職業諮詢網站 80000Hours 的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
「讀經運動」的失敗是否該把「國學」一棒子打死?
而回應公眾對讀經運動的「宗教化」指責則說道,「所謂『教主』『宗教化』『造神』『超越了教育的界限』云云,彼實不識宗教之意義而任意貼標籤也。」並認為媒體不安於平實地表述事實,有意虛張聲勢貼「宗教」的標籤來引起眾怒。最後,他指出,讀經界內的學堂各不相同、因材施教,不同於一般教育,凡九歲的學生都學三年級的語文和數學。學問是多元的,人才是多元的,教育也需多元。讀經正是多元的教育。
-
新韻舊韻之辯:好詩不拘如何用韻
中華詩詞學會曾公布數據,全國每天新創作的傳統詩詞有5萬首。這些作品雖然都被冠以「詩詞」或「傳統詩詞」「舊體詩詞」之名,但它們所依據的規則並不相同。主要的差異在於用韻:一部分人用新韻,一部分人用舊韻。現代人寫傳統詩詞,該用新韻還是舊韻?爭論不少。 「舊詩,如同古琴、京劇,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只會損害它。」
-
古詩詞中「斜」字究竟該怎麼讀?按平水韻、詞林正韻入哪個韻部?
杜牧詩《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該怎麼讀?從格律的角度看,這首詩屬於仄起入韻七言絕句,押韻遵照平水韻平聲六麻,斜、家、花都必須押韻,但按普通話拼音,斜讀xié,與家jiā、花huā無法押韻。
-
鬢毛衰的衰該怎麼讀?
【鬢毛衰的衰該怎麼讀?】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研究員盛大林:「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可謂家喻戶曉,但詩中「衰」字的讀音,乃至此字究竟為何字,一直存在爭議。shuāi還是cuī?「衰」還是「摧」或「催」?
-
每日讀經:我們該如何善用時間?
一:看但以理的時間安排,感悟時間管理的優先次序:讀經內容:以西結書45-但以理書7讀經感悟:但以理的恩賜,信心和見證,作為被擄的猶太人,居然比巴比倫通過術士的聰明智慧,要強過十倍。而且但以理有看到異象和釋夢的恩賜。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李漁,初名仙侶,字謫凡,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又號覺世稗官、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他出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1611),死於清聖祖康熙十九年(1680)。祖籍浙江蘭溪,但從小跟隨父親生活在江蘇如皋,直到十九歲父親去世後,才回到家鄉蘭溪。李漁年輕時也曾參加科舉應試,後來清兵南侵,就絕意仕途,過了一段隱逸山林的生活。
-
如何止息對讀經的責難
我認為,如讓朱柏廬這種人生活在現代,他應不會性別歧視才對。 總之,如能明白讀經的道理,這些問題都不會出現,出現了,也很容易溝通。即:孩子的生命資質,在讀經中日漸成長高明,家長老師高興都來不及,縱使讀了幾句有問題的經文,會覺得那麼嚴重嗎? 第四,有關經文太深的疑問。其實,治家格言算是半白話的淺東西了。提出這種問題,是真不了解讀經的基本理論的。
-
「士大夫」中的「大」字該怎麼讀?
如果你百度,它讀dà;如果你查《新華字典》,它也是讀dà。可如果你看《百家講壇》,會發現易中天等人都是讀dài,於是有人氣憤填膺:「專家也讀錯字?真是誤人子弟!」 如果你細心一點,會發現一些電視配音也是讀dài。 如果你考察古代音韻典籍或音義典籍,會發現元代以前典籍的音切資料中沒有dà音。
-
如何感性讀經,又不失理性?
Pastor January 24, 2020 要成為更好的聖經讀者意味著我們要學習如何全身心地來閱讀。但是,學習這一點意味著我們可能不得不打破一些根深蒂固讀經習慣。我們的文化無聲無息之間把我們教化成偏頗之人,要麼過分強調情感因素,要麼倒向理性一面。我們要麼活成80年代甜膩電影(「相信你的感覺!」「只要跟隨你心!」)
-
「新冠」,原來一直都念錯了?「guan」該讀幾聲?
「新冠」,原來一直都念錯了?「guan」該讀幾聲?「新冠病毒」的「冠」讀第四聲是不對的!應該讀:guān隨後,這個話題衝上熱搜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淡定了」
-
面對違規「讀經班」,法律該現身了
現在的問題是,近些年出現的以「國學」「讀經」為噱頭的一些私塾學校,一般是全日制學習,蠻橫地替代義務教育,剝奪了孩子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國學老師」逼迫學生天天沉浸於《論語》《孟子》《詩經》等等國學經典中,或朗讀,或背誦,而其他課程,諸如數理化等現代科學知識統統不去學習,儼然成了只讀經而排斥其他所有課程的「獨立王國」,其違法違規問題十分嚴重。
-
迎接讀經半體制時代的來臨——「讀經示範班」的呼籲
我認為其原因即在文化的活力,文化的活力,即是人生理性的活力,由「理」可以生「氣」,由「氣」可以保「命」。 中華民族以儒家為主的學問,是發於理性而有創生活力的學問,中華文化不亡,則中華民族不亡,而中華文化的傳承,是靠著全民族普遍的經典讀誦之教育傳統。
-
薛仁明:現今讀經之問題
一來,他們頗有年紀,習氣已深,撼動極難。二來,讀書人的知識障,素來嚴重;所有想法,都早已自成一說;理論之嚴之密,更將自己團團禁錮。其實,多說無益。 因此,那些極力反對讀經之議論,不管出自什麼名家,也不論新聞版面多大,總之,都不必與之過多辯駁;偶一言之,可矣;除此之外,多言無益。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著實毋庸過慮,毋庸擺蕩,大可放心地教導子弟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