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韻舊韻之辯:好詩不拘如何用韻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 資料圖片

《中華通韻》語文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資料圖片

  隨著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上映,詩詞名家葉嘉瑩的傳奇經歷,激發起更多人學習、創作傳統詩詞的熱情。

  中華詩詞學會曾公布數據,全國每天新創作的傳統詩詞有5萬首。這些作品雖然都被冠以「詩詞」或「傳統詩詞」「舊體詩詞」之名,但它們所依據的規則並不相同。主要的差異在於用韻:一部分人用新韻,一部分人用舊韻。現代人寫傳統詩詞,該用新韻還是舊韻?爭論不少。

  「舊詩,如同古琴、京劇,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只會損害它。」主張用舊韻的人,有這樣的看法。

  「當代詩詞是給今人和後人讀的,不是給古人讀的。新韻適合新的時代、新的名詞、新的意象,會極大地拓寬我們的創作空間,推動詩詞繁榮。」主張用新韻的人,有這樣的認識。

  兩種觀點之外,還有新韻、舊韻並行的意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2019年11月發布試行《中華通韻》,提出「知古倡今、雙軌並行」的原則。雖然這部以普通話為基礎制定的新韻書實施已近一年,但有關新韻和舊韻的爭論仍未停歇。

  時有古今:規則該變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一個講解古詩詞吟誦的視頻中,葉嘉瑩有意把這句詩中的入聲字「白」讀得短促,發音類似「擘」,很像京劇中「白」字的讀音。她解釋:「古代的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如果用現代的普通話來讀,格律就不對了。所以有些入聲字,我讀的時候,就要特別提醒一下。」

  從古至今,漢字的讀音一直在變化,這已是常識。

  「《詩經》《楚辭》,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每個時代的聲韻各有異同,不盡一致。隋唐時期有了科舉,以詩賦取士,特別是到了科舉制度定型的宋代,詩賦考試成為選拔官員的重要程序,這才需要制定『國標』,否則考生與閱卷官員就無所適從。」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指出,「所謂『平水韻』,就是應科舉考試之運而生的『國標』。」

  歷史上,詩歌如何用韻,一度沒有統一規則,大體上隨著語音的改變而改變。直到金朝出現「平水韻」,此後歷經元、明、清三代,雖然北方話的語音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平水韻」——也就是現在人們說的「舊韻」——一直保留了下來。格律詩的規則該不該變,是爭論的焦點。

  主張用新韻的人認為,規則不能一成不變。「白」字的古音是入聲,但普通話的聲調已經是陽平了,就應該按照普通話的聲韻進行創作。平水韻不僅與普通話差別很大,而且與唐人用韻也不完全一致。如果用平水韻檢驗唐詩,就會發現連一些經典作品都不合格律。比如元稹的名作《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按照平水韻的標準,「紅」「宗」分屬兩個不同的韻,是不能押韻的。現在還堅持使用唐人都沒用過的平水韻,無異於抱殘守缺。

  但有主張用舊韻的人認為,不論是平水韻,還是更早的《切韻》,舊韻反映的不完全是當時的口語,而是綜合了古音、今音以及各地方言而制定的,沒有必要隨著口語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有人認為,格律詩詞如果使用新韻,無異於破壞遊戲規則,就不可稱其為「舊體詩詞」。

  「文字讀音隨時代而改變,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古人也很清楚,但這不是棄用舊韻(平水韻)的理由。」在南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汪夢川看來,任何規則都不是完全合理的,平水韻就是唐以後歷代詩人普遍認同的、較為合理的既定規則,完全沒有必要改變,雖然古人寫的近體詩有不合平水韻的情況,但畢竟是少數,因為平時寫作不必都按照考試的要求去做,「要想寫好舊體詩,必須過平水韻這關,這是當今創作舊體詩的基礎。要想不受這個規則約束,完全可以去創作新詩。」

  地有南北:方言之爭還是理念之別

  從20世紀40年代的《中華新韻》,到60年代的《詩韻新編》,再到這部《中華通韻》,數十年來,一直有人在為編制新韻而努力。

  「新韻唯一的優勢就是降低寫作難度,但是正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這樣只會催生更多的半瓶水詩人。」汪夢川不認可編制新韻的做法,「如果達不到標準就降低標準,玩不轉規則就修改規則,只能使其每況愈下,不斷庸俗化,最終變得毫無價值。」

  新韻易,舊韻難?有人分析:平水韻更接近南方方言,新韻更接近北方方言,講南方方言的人容易掌握平水韻,但不容易掌握新韻,因此他們支持平水韻,而講北方方言的人用新韻更得心應手,用平水韻就比較困難,因此他們支持新韻。

  但也有不同意見:平水韻並不對應任何一種現代方言,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學習平水韻各有優勢,以葉嘉瑩為代表的很多當代詩詞名家,都是北方人。還有學者指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無論查檢舊韻還是新韻都很容易,雙方的分歧,並非方言之爭,也不是哪個更簡單、哪個更容易,而是因為理念的差異。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是在南方教書的北方人,雖然不反對使用新韻,但在寫舊體詩詞時,他選擇用舊韻,也在課堂上教學生使用舊韻。張海鷗的理念是:「古代格律詩詞是用那個時代的韻書創作的,現代人閱讀唐宋以來的格律詩詞,不懂舊韻是一種欠缺。現代人寫格律詩詞首先要對這種經典文體有精準的理解和把握,學習者必須首先學會經典文體的基本規範。」

  「制定新韻書的目的不是取代舊韻書,而是將新韻的使用規範化、普及化,服務廣大群眾、詩歌愛好者、特別是青少年學習與創作詩歌等韻文的需求。在詩歌創作中,《中華通韻》與當前流行的舊韻書並存。在雙軌並行原則下,提倡使用《中華通韻》,但尊重個人選擇。」《中華通韻》的起草人之一、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詩銀介紹,從目前已舉辦的兩次全國詩歌創作徵集活動看,第一次參賽人數13012人,第二次參賽人數23230人,詩歌創作者們對《中華通韻》應用比較自如,作品質量比較高。

  「這場新舊聲韻之爭,人數相當,勢均力敵,曠日持久,迄無共識,恐怕永遠也不可能達成共識。」鍾振振說。

  雙方共識:工夫在詩外

  有人把新韻、舊韻之爭比作足球比賽,雖然雙方對有些規則的理解不同,一方主張踢尺寸大一些的球,另一方主張踢尺寸小一點的球,但對於最重要的規則並無爭議——把皮球踢進球門才算得分——無論使用什麼聲韻,最終目的都是寫出好詩。

  「熟練使用平水韻只是基本功,並不保證一定能寫出好詩。」汪夢川的觀點非常明確。

  「今天很多初學詩詞者最畏難的是平仄,實際上平仄是詩中最形而下、最簡單的。」在《大學詩詞寫作教程》一書中,深圳大學副教授徐晉如寫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擁有器識和胸襟才是最重要的。」

  不僅當代的詩人、學者有這樣的觀點,清代小說《紅樓夢》就借林黛玉之口提及類似的主張。香菱找黛玉學作詩,「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詞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

  「無論用平水韻、《詞林正韻》還是《中華通韻》,寫出能夠傳世的好作品,永遠是硬道理。」鍾振振的觀點同樣是:寫得好,用什麼聲韻都可以;寫不好,用什麼聲韻也無濟於事。他贊成中華詩詞學會的態度,新舊聲韻並行不悖,各從其便,各取所需,「只要在同一首詩裡不混用即可」。(杜羽)

來源: 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中華新韻(十四韻)
    4、多音字的歸屬原則:音隨意定,韻依音歸 對於多音字,根據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於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                                      5、與舊韻書的關係: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
  • 中華新韻(十四韻)韻部表(附:《平水韻》)
    為了同時使用《平水韻》時更加方便,在每個韻部的後面標出該韻部平聲字中所含的原入聲字。仄聲部分中的原入聲字不再標出。 4、多音字的歸屬原則——音隨意定,韻依音歸 對於多音字,根據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於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
  • 轉: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
    對於多音字,根據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於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與舊韻書關係——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 中華新韻
    對於多音字,根據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於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與舊韻書關係——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於讀者欣賞、便於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註明。
  • 【詩詞知識】關於賦的用韻探討
    在散體賦的文體形成過程中,《楚辭》的《卜居》、《漁父》的文體示範意義頗有微妙,後人仿之,純用此體。在早期散體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模仿又使韻式變得散漫自由、若有若無。  (二)漢代散體賦用韻   漢賦的序和結尾一般使用散語,無韻。漢賦正文用韻,但韻腳疏密轉換不一,用韻疏密與主客問答體式有較大的關係。
  • 姚崇實:論當代詩詞的用韻
    在當代詩詞的理論探討和創作實踐中,關於用韻有三種主張,第一種主張要求當代人創作傳統詩詞也必須用舊韻,詩用「平水韻」,詞依《詞韻》、《詞林正韻》,曲遵《中原音韻》、《洪武正韻》、《中州全韻》、《音韻輯要》;第二種主張認為當代人創作傳統詩詞應該用新韻,應該使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韻。第三種主張認為作者願意用舊韻就用舊韻,願意用新韻就用新韻,應該各聽其便,任聲韻自然發展。
  • 格律詩第七講: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我們已經完成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的推導講解,並在上一講理清了律詩的對仗知識和押韻的基礎知識,那麼這一講我們繼續深入講押韻關於平水韻、新韻的選擇和使用範圍,以及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詩。奉上前六講連結,歡迎有心的朋友查看,再跟上繼續。
  • 中華新韻詳解
    對於多音字,根據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於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5. 與舊韻書的關係  ——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 中 華 新 韻
    「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新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儘快編出新韻書。  4.多音字的歸屬原則——音隨意定,韻依音歸  對於多音字,根據其不同的讀音,分別歸屬於相應的韻部。在使用時,根據該字在句子中的具體含義確定其讀音,從而確定其所屬韻部及其平仄劃分。  5.與舊韻書的關係——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  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
  • 張海鷗:舊體詩詞的韻與命
    與以上三種意見相應,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中華詩詞》、廣東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當代詩詞》等刊物明確宣布新、舊韻之作兼容,但請用新韻者註明「用新韻」。廣州詩社的《詩詞》報明確規定詩韻可放寬到《詞林正韻》。在各種討論會上,主張格守舊韻的發言者很少。
  • 中華通韻進中小學,詩詞界一片反對之聲,平水韻被拋棄了?
    只要看一下哪些群體反對新韻,就知道原因了,因為反對的人都是習慣用平水韻寫詩的朋友,正因為《中華通韻》拋棄了平水韻,所以遭到這部分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通韻要在中小學強力推行,後果嚴重,平水韻將會被拋棄。兩三代人之後,傳統詩詞將斷代,那時候平水韻又要發掘、考證、補救了。有必要說一下《平水韻》和《中華通韻》是什麼。
  • 詞唱春秋新舊韻,詩吟歲月古今聲;淺談填詞作詩,該用哪種韻書
    關於寫詩填詞究竟依據何種韻書,這原本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卻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其焦點就是新韻和舊韻問題。古韻乎?今韻乎?習慣於使用舊韻的人,以為舊韻已經定型,再來新韻,多此一舉。且作古詩填古詞,就得使用舊韻,也就是古韻。
  • 【詩詞工具】中華新韻
    點擊關注         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新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儘快編出新韻書。新韻書可先出簡本,以應急需,然後在簡本試行的基礎上再出繁本。」
  • 再論《中華通韻》及韻書流變等 || 萬言長篇,非理性者慎入
    大家知道,《詩經》是我國流傳下來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而這些詩歌從周朝各地(準確說應該是諸侯各國)採集到的詩歌,如果用現代漢語看肯定不押韻,比如: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採、已、涘、右、沚,如何算是押韻的呢?
  • 什麼叫平水韻?作詩一定要用平水韻嗎?
    首先,平水韻是從宋朝至今詩人們作舊體詩使用的韻書,在詞韻出現以前,詩人們也是用詩韻來作詞的。當然,和古體詩一樣,有時候會用鄰韻,有時候會一韻到底,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用的是十三覃: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詩詞常識之新韻淺談
    詩詞常識之新韻淺談來源:見微齋 作者:笑傲江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是韻文,無韻不成詩,押韻是詩的最顯著特徵。詩的押韻,是指在一首詩中,部分句子的最後一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一種韻律美,是增強音樂性的重要手段。
  • 圍爐夜話|韻
    對於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你了解嗎?我用最淺顯的來講,所謂「韻」就是指的一個字的韻母部分。
  • 格律詩的「用韻」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格律詩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o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
  • 淺談近體格律詩詞和新韻詩詞(10)
    寫新韻七絕詩,全詩要求四句,每句七字,互句不必講平仄對韻,也不講對偶,但起句末字一般要用平聲韻,雙句末字要押首句的平聲韻,一韻到尾;寫新韻五律詩時,全詩要求八句,每句五字,互句不必講平仄對韻,也不講對偶,起句末字要用平聲韻,雙句末字要押首句的平聲韻,一韻到尾;寫新韻七律時,全詩八句,每句七字,互句不必平仄對韻,中間四句也不用對偶,上下句也不用粘對,但首句一般應為平聲韻,雙句末字要押平聲韻,一韻到尾。
  • 什麼是詩的撞韻?什麼是詞的撞韻?撞韻是一種詩病嗎?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格律詩用平水韻如何判別撞韻?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撞韻?一般認為:不用韻的那句尾字(比如七絕的第1、3句、七律1、3、5、7句),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例如王安石的這首詩第三句最後一個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