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第四師團,又被稱為大阪師團、商販師團,是日本陸軍的甲種師團,是日軍的精銳部隊。然而,民間對它的評價是:「戰場上跑路第一,做生意排第一」,因此被稱為商販師團。雖然大阪師團在中國戰場上表現不怎麼樣,但它在太平洋戰場卻是「重拳出擊」。
1937年2月,大阪師團奉命駐紮在滿洲。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大阪師團轉戰華北和滿蒙。1940年7月,該部隊被派往華中地區,參加了漢水作戰,豫南會戰等戰役,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次年9月,大阪師團參加了第一次長沙作戰後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部隊從中國離開,去了菲律賓等地區作戰。
1942年4月,大阪師團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師團一起對科雷吉多爾要塞發起最後攻擊。這一仗,大阪師團一反常態地進行得非常順利。他們用炮火和佯攻消耗美菲軍的彈藥和戰鬥力,最終消滅和俘虜了6.5萬敵軍,圓滿完成了任務,讓巴丹半島的美菲軍全部投降。此戰給該部隊帶來了極大的榮耀,在故鄉大阪和日軍中的名氣變得更大了。
大阪的商販們利用慶祝勝利的機會,大肆倒賣戰時配給物資,做起了大生意。而大阪師團被調到了泰國和越南,被編入緬甸方面軍。自1943年開始,該部隊就游離於主戰場之外,過著悠閒的生活。別的部隊,卻在戰場上為了完成天皇的心願而賣命。日本投降時,大阪師團正在曼谷附近休整,他們投降的異常快。士兵們被養得面色紅潤,個個生龍活虎。當他們回國時,與那些面容枯槁、面黃肌瘦的日本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據悉,大阪師團是日軍南方軍中戰死人數最少,物資裝備保留最完整的部隊。
不是大阪師團的戰鬥力不行,而是他們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他們回國後的第二天,就有士兵跑到美軍的兵營前,擺起了地攤,售賣戰爭紀念品。這一切,與大阪獨特的文化有關。古代日本的基本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諸侯服從於幕府將軍,上下級關係嚴格,富有服從精神,這也是為什麼日軍普遍效忠天皇的重要原因。但大阪不一樣,這裡是日本著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大都和商業有關。其他人尊重諸侯,而大阪人卻不是的,相反還因為苛捐雜稅等問題,與諸侯鬥智鬥勇。所以對將軍、諸侯、天皇,他們不存在所謂的忠誠。
二戰中,大阪人也受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蠱惑,上了戰場。但他們並不會急著為效忠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而是主張能不死就不死。上級的命令,大阪師團也是討價還價,不會像其他部隊一樣立即去執行。甚至該部隊還制定了「三不要」原則:「不要付出無謂的犧牲」、「不要參加不合理的戰鬥」、「不要追擊窮途的敵軍」。在非正義的戰爭中,遠離戰爭惡行的大阪師團成了戰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