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朋友們一個問題,你聽到白雪公主的故事,第一個會想到什麼?
惡毒王后?7個小矮人?魔鏡?白雪公主?鄰國王子?
我也曾多次聽到白雪公主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想到7個小矮人,原因不清楚?有的女性會想到白雪公主。
相信每個人想到白雪公主的故事,最深刻的印象皆有不同,但基本都會想到上面幾個角色。
今天我們從內容傳播的角度分析下《白雪公主的故事》,運用了哪些技巧,讓這篇故事變成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
白雪公主最初起源於1812年《格林童話》,首先看下童話作者下的人物設計:公主、國王、王后、繼母、魔鏡、武士、王子、動物、小矮人。
即有傳統家庭CP,又有閨蜜友情組隊,還有死黨團隊成員,這三個常見的關係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邊,給劇情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就是傳播的基因。
我們經常刷短視頻,經常會看到家庭劇、辦公室劇情,表演平平,但是劇情跌宕起伏,有的令人哭笑,有的令人憤怒,有的令人悲傷,引人圍觀評論。
一般內容獲得傳播基本上是由傳播基因+誘因組成,基因決定內容價值,誘因決定傳播動機。
國王、王后、繼母、公主,組成一對傳統家庭CP,印射著全世界家庭,無論貧窮還是富裕,都會有故事受眾。
國王象徵著財富與權利,而多年未有子嗣成了家庭關係緊張的開端,後有公主降臨,生母去世,繼母登場,覬覦公主美貌,在劇情設計上給故事埋上傳播的種子。
如果繼母對公主很好,則故事沒有了槽點,結局可能變成:
國王為了白雪公主就迎娶了一位新王后,新王后對白雪公主像親生女兒一樣,他們幸福生活在一起,後公主嫁到鄰國,過著快樂的生活。
這樣開端平淡無奇,便失去了傳播的因素,綜合看下這個組合,家庭關係是傳播基因。
而公主、小矮人、小動物組成閨蜜友情組合,身份的特殊性,也暗示著友情可以穿透空間、財富、種群的限制,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小矮人不多見,跟人類與世無爭,過著桃源般生活,令人喜歡一探究竟,而會說話的小動物也比較可愛,加上主角公主,就形成一對令人喜歡的組合,象徵著和平與希望,在公主與惡勢力對抗中有了對比。
再來看下女巫王后和魔鏡的死黨團隊,因為擁有魔法,在故事中擁有絕對主動權,幾次將白雲公主置於死地,令人痛恨,憤怒的種子激發人們的情緒。
王子的出現,令公主的最後化險為夷,女巫王后遭到報應被雷劈死,不知道遭雷劈是不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流傳了起來。既是對弱勢力的保護,又在暗示邪惡終究戰勝不了正義。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三個不同群體,代表了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有了廣闊的群眾基礎,而內容的情節,傳達的理念,最終的結局,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這樣一篇有溫度、有情誼、有傳播價值的童話就被傳頌的家喻戶曉。總結起來,是內容基因+誘因,故事得以更快速地傳播。
反觀內容本身,要傳遞價值和觀點,就要鎖定用戶群體,製造誘因,傳播內容,才可深入人心。
著名營銷類書籍《瘋傳》中,提到6個產品內容的關鍵點:社交貨幣、誘因、情緒、公共性、實用價值、故事。
社交貨幣是人們作為社交的談資,越是好玩有趣,稀缺內容,越能引起人們談論,這就是為什麼熱搜話題總會佔有人們社交的原因,因為事件本身可產生很多社交貨幣。
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也有看到很多人模仿惡毒王后與魔鏡對話,改編成各種版本,這些都是新的社交貨幣,繼續發揮價值,引起人們共鳴。
誘因是人們分享傳播的原因,它根植於我們生活場景,例如家庭關係、工作環境、日常習慣,一旦打破原有認知和觀點的出現,就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以故事為例,王后經常對著魔鏡問: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相信有不少女生也會在裝扮時,想到這個場景,但是並不強烈。
如果故事中,植入白雪公主與魔鏡對話,或者王后照鏡子時出現更多場景與大眾生活關聯,相信會讓女生照鏡子時會產生類似聯想。
「美麗的女人」是一種女生追求美麗的暗示,但是誰都不想做女巫王后這樣的角色,而白雪公主則不同。
情緒則是調動大眾胃口的良藥,不痛不癢的內容,很難在信息化時代傳播,即便好內容吊不動用戶情緒,就很難被廣泛關注。
而好的情緒渲染是大眾性的共享行為,例如白雪公主故事中涉及到多種情緒渲染:悲傷、好奇、驚豔、憤怒、愛情、和平、共鳴……
白雪公主孤苦身世,令人悲傷;
魔鏡的神奇,令人嚮往與佔有欲;
白雪公主的美貌傾國傾城驚豔世界;
女巫王后的行為令人憤怒;
救命王子出現,公主以身相許;
黑暗戰勝不了光明的主旋律;
結局令人大塊人心,身心共鳴。
公共性就如同上述所說的內容基因,擁有廣泛的用戶受眾群體,只是在傳播中植入了把隱秘變成公共的標識,在大眾視野內看到,產生印象。
白雪公主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通過故事,可看到眾多學問,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內容,他們能夠被你認知,肯定具有一定的特點,剖析和掌握這些特點,長期練習,一定能寫出好內容。
好了,感謝朋友們閱讀,我是上班族黃羽,分享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