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分綜合題答題步驟
慢審題,做記號,列模板,篩分點
地質的相關模板
(1)三大類巖石及其特徵巖層的形成順序:沉積巖層,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巖漿巖層,巖漿侵入晚於被侵入地層;變質巖層,晚於相應巖漿巖地層。
(2)地殼物質循環判讀- 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巖漿:「三進一出」或「一進一出」,一進是變質巖,一出是巖漿巖。巖漿巖:一進三出。沉積物指向一定是沉積巖,巖漿如果出來的是兩個箭頭,一個是噴出巖,另一個則是侵入巖。
(3)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們共同塑造地表形態。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使地表趨於平坦
(4)內力作用與地形
①褶皺-a背斜,b向斜;(看巖層新老關係:巖層中間老、兩側新的是背斜,中間新、兩側老的是向斜。)對地形的影響:
a正態地形(內力擠壓):背斜-向上拱起-山嶺;向斜-向下凹陷-谷地。b倒置地形(外力侵蝕):背斜-谷地; 向斜-山嶺。
應用:a背斜儲油氣;宜建隧道(原因是拱形構造,結構穩定,且不易儲水);b向斜儲水。
②斷層在相鄰的兩斷層間的巖塊,相對下沉的為地塹,常形成谷地,如汾河谷地;相對上升的為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如廬山、華山、泰山。應用:工程建設應避開斷層,因為斷層處地殼不穩定;斷層處易於找泉水,原因是地下水易沿斷層線出露;斷層處易發育成溝谷(因為斷層處巖石破碎,易被侵蝕)
(5)板塊運動
①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②板塊的內部地殼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③板塊運動與地貌:a板塊碰撞擠壓(消亡邊界)-海溝-島弧或海岸山脈(如亞洲東部島弧鏈、南美安第斯山脈)。--高原和山脈,如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b板塊分離張裂(生長邊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和大西洋。c澳大利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位於印度洋板塊。
(6)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①流水侵蝕:瀑布、峽谷(V形谷)、溝谷,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喀斯特地貌
②流水沉積:山麓衝積扇、衝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③風力侵蝕:風蝕蘑菇
④風力沉積:沙丘、黃土高原
⑤冰川侵蝕:冰鬥、角峰、U形谷,如挪威峽灣、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
⑥海浪侵蝕:海蝕地貌(海蝕柱、海蝕崖)
(7)河岸與流水作用:
河道比較平直時,一般考慮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堆積;南半球左岸侵蝕,右岸堆積。
河道比較彎曲時,不論哪個半球,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8)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
有褶皺,說明經歷了水平運動;有斷層,說明經歷了垂直運動;先地殼下降,後沉積作用;先地殼上升,後外力侵蝕。
↓
↓
↓
↓
↓
↓
↓
↓
↓
↓
↓
↓
↓
↓
↓
參考答案:
1.C 2.B 3.D [第1題,貝殼堤是大量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所以,某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位置相對穩定,這樣大量的死亡的貝類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積而形成貝殼堤,故選C項。第2題,當一條貝殼堤形成後,海水搬運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積,意味著海岸線將向海洋推進,所以加大了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故選B項。第3題,由圖可知,渤海灣沿岸該地區形成了多條貝殼堤,而且在多條貝殼堤形成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積,海岸線向海洋的方向推進,說明河流向入海口輸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積,導致海岸線多次變動,故選D項。]
4.C 5.B [第4題,河谷處最外側是石灰巖、向裡依次是頁巖、砂巖,河谷處巖層地層年代表現為中間新、兩翼老的分布規律,據此判斷地質構造為向斜,圖中河谷西側的階地較東側陡峻,說明西側地殼抬升幅度大,C項符合題意。第5題,從題幹提供信息可知,該種貴重金屬礦產在河床沙中,只有乙處沉積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積環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B項符合題意。甲處離河流太近,粘土結構,丙、丁兩處地勢太高,都不符合貴重金屬礦產的存在環境。]
6.B 7.A [第6題,據材料可知,圖a中的巖石類型為花崗巖,其類型屬於侵入型巖漿巖;圖b中乙為侵入型巖漿巖,丁為噴出型巖漿巖,甲為沉積巖,丙為變質巖,故B項正確。第7題,該景觀地表的巖石為花崗巖,其形成的地質作用為風化作用;圖b中①表示的是風化作用;②表示的是變質作用;③表示的是固結成巖作用;④表示的是冷卻凝結作用,故A項正確。]
8.解析 第(1)題,吐魯番盆地是斷裂下陷形成的,天山山脈是板塊擠壓形成的,都與內力作用有關;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與風力有關,屬於外力作用。第(2)題,吐魯番盆地位於天山南側,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是典型的地塹盆地,由巖層斷裂下陷而成。第(3)題,雅丹地貌也叫沙蝕丘或風蝕丘,是一種典型的風力侵蝕地貌;沙丘地貌是風力堆積形成的典型地貌。
答案(1)吐魯番盆地和天山山脈是內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吐魯番盆地是由巖層斷裂下陷而成。
(3)相同點: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與風力有關。不同點:雅丹地貌是風力侵蝕的結果,沙丘地貌是風力堆積的結果。
特別聲明:所有資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