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取得多項突破

2021-01-11 南開大學新聞網

  近年來,南開大學材料學院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周震教授帶領團隊在可充電鋰氧氣電池、鋰二氧化碳電池和室溫鈉離子電池等研究中取得多項重要突破,為這些新能源器件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可充電鋰氧氣電池

  鋰氧氣電池以金屬鋰作負極,正極為由碳、貴金屬或過渡金屬氧化物等構成的空氣電極,放電時從空氣中獲取氧氣,充電時再放出氧氣,因此被譽為「可呼吸」的電池。鋰氧氣電池具有理論上最高的儲存能量能力,如果用作電動汽車電源可以連續行駛800公裡,而相同體積的鋰離子電池僅能使電動汽車連續行駛100公裡。

  周震帶領團隊成員於2014年設計出高活性的空氣電極為可充電鋰氧氣電池的實用化打開了通道。他們通過簡單易行的方法製備了一種具有不同形狀和尺寸孔道的碳氮複合材料,作為電池的空氣電極,表現出了非常高的電化學活性,尤其是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得到了明顯改善,可以連續充放電160次以上。空氣電極性能的改善得益於材料獨特的結構,不同尺寸的孔結構為電化學反應和氧氣傳輸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和通道。這一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引用。周震團隊在鋰氧氣電池中使用了獨特的空氣電極材料,並引入高性能計算來指導實驗,加快了鋰氧氣電池相關材料的設計和研發進程。

  周震介紹說,鋰氧氣電池是當今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國內外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致力於該項技術的突破。眾所周知,全球氣溫變暖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的,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如果能把二氧化碳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是一條理想的出路。與鋰氧氣電池相似,如果將氧氣換成二氧化碳,就構建出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可將其稱為「可呼吸電池2.0」。周震團隊首次將石墨烯用作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空氣電極,以金屬鋰作負極,吸收二氧化碳釋放能量。儘管與一代「可呼吸電池」鋰氧氣電池相比還很初級,但為推動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以及從鋰氧氣電池實現鋰空氣電池邁出關鍵一步。

  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

  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的構想迸發於課題組成員蘇利偉博士(2013年畢業)的一次實驗,他發現,碳酸鹽做鋰離子電池負極儲鋰容量異常高,且在反應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氣泡。此後博士生張彰開始建立鋰氧氣電池的研究平臺,經團隊成員反覆實驗,不斷改進電極性能,首次將石墨烯用作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空氣電極,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可連續充放電20次以上,這是當時的最高水平。鋰二氧化碳電池性能的改善得益於石墨烯的高導電性和大比表面積,為電化學反應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研究剛剛起步,基本原理尚未完全清楚,而且動力學性能和充放電循環能力很差,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該研究成果發表後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和引用,同時也被《科技日報》等國內多家媒體重點報導,併入選南開大學2015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和新材料在線網站評出的2015年度二次電池領域20大重磅事件。

  室溫鈉離子電池

  與其他儲能設備相比,室溫鈉離子電池因鈉資源豐富、成本低、能量轉換效率高和循環壽命長等諸多優點而成為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而開發成本低廉、電化學性能優異的電極材料是實現室溫鈉離子電池實際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諸多引起關注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碳材料具有最好的應用前景。實驗表明,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因層間距較小,阻礙了鈉離子的嵌入和存儲,因而表現出較低的電化學容量,限制了其在鈉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周震團隊利用一種簡單、可控的方法實現了硫原子富氮碳片中特定氮原子的取代,得到氮硫共摻的新型碳材料。在這一材料中,硫在增大碳層間距離和比表面積的同時,也增加了儲鈉位點,共同實現了提高碳材料儲鈉容量的目的,從而可以提高電池容量。該材料當用於鈉離子電池測試時表現出高容量和高容量保持率,綜合性能遠高於當前研究較多的硬碳材料。該材料可以實現硫的可控添加,並且可形成穩定結構,有效避免了在充放電過程中向鈉硫電池轉化而導致循環穩定性降低的弊端。該成果為鈉離子電池的實用化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負極材料。

  周震介紹,鈉離子電池研究近年來成為大規模儲能技術研究的熱點,與鋰氧氣電池相比,這一技術可很方便地移植到現有鋰離子電池生產線,但真正實用化還需要研發新材料且仍需時日。

  本報記者 魏孝明 通訊員 馬超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
    原標題: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   本報訊(記者劉廣麟)7月8日,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正式成立,東麗區將與南開大學合作建設國家新材料研究院。區委書記尚斌義,區委常委、副區長白鳳祥出席成立儀式。  儀式上,南開大學副校長許京軍與白鳳祥共同籤署雙方合作協議。
  •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八日。現設有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及加工自動化系、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天津大學分析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先進陶瓷研究所、焊接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軍工陶瓷材料與器件實驗基地等教學科研機構,並擁有有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溫結構陶瓷及工程陶瓷加工技術實驗室和部委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形狀記憶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中共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委員會召開黨員大會
    本站訊(文並圖 材料學院)1月9日下午,中共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委員會召開黨員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中共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委員會增補委員兩人。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全體與會黨員審議通過大會議程(草案),並由工作人員宣讀中共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委員會增補委員預備人選醞釀情況及學校黨委批覆,全體與會黨員審議通過了《中共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委員會增補委員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和《中共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員大會選舉辦法(草案)》,隨後審議通過大會總監票人、監票人建議名單,主持人宣布大會計票人名單。
  • 時不我待 |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暑期多項工作持續開展
    假期不「打烊」,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持續開展工作。專業認證、招生諮詢、科研合作、愛國主義教育、就業創業指導……周密而充實的工作安排貫穿整個假期,搶抓機遇不停步,服務成長不停歇。 厲兵秣馬:積極做好專業認證自評和招生諮詢工作 為力爭順利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天津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骨幹教師加班加點,利用暑期仔細研讀、分析認證自評報告要點和重點,積極向相關認證專家諮詢、請教,按時向認證協會和評估中心提交了工程教育認證自評報告,並繼續進行認證材料的準備工作,力爭完成進校考察任務。
  • 這裡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培養目標:培養能在新能源行業從事新能源電池的基礎理論研究,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發,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科技管理和經營工等作,社會責任感強、基礎理論紮實、實踐和創新能力高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 回眸2020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篇
    回眸202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全體師生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為學校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目標貢獻力量。學院牽頭並完成「冶金工程」和「材料與化工」兩個博士點的申報工作,完成「第五輪」學科評估材料學科申報工作,最新USNews材料科學學科排行榜列大陸高校第61,最新材料領域TOP1%論文數排名大陸高校第46。按照學校黨委總體部署,學院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體師生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不忘教育初心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
  • 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此次引發熱議的李晟曼出生於1994年,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李晟曼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非金屬材料與工程系。
  • 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李晟曼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非金屬材料與工程系。 在李晟曼任職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0年出生的李東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東華大學國際聯合實驗室取得研究突破,發表纖維材料...
    東華大學國際聯合實驗室取得研究突破,發表纖維材料...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東華大學國際聯合實驗室取得研究突破
  • 天津南開大學
    7月29日,日軍飛機對包括南開大學在內的天津重點目標進行轟炸,秀山堂、芝琴樓等建築被毀,木齋圖書館受損[20]。7月30日,日軍攻佔南開大學進行劫掠、縱火、炮襲,木齋圖書館被燒毀[21]。30日下午,張伯苓接受《中央日報》採訪並發表講話:「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 院系與專業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1年1月,在建築材料教研室、金屬材料教研室、化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100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20餘人。現有教職工8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5人;教師中博士以上學歷58人,博導3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
  • 南開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籤約 實質推進全面戰略合作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天津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姚智,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顏華出席籤約儀式。曹雪濤、顏華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許京軍主持籤約儀式。儀式上,楊慶山說,當前,南開大學在學科建設方面,制定實施「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將生醫學科作為新的重要增長點,大力支持醫學學科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可喜進展。
  • 東華大學聯合實驗室取得纖維材料與器件領域研究突破
    供圖中新網上海2月14日電 (楊升元 許婧)東華大學14日發布消息稱,該校先進纖維與低維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在纖維材料與器件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可穿戴電化學儲能纖維電極的挑戰與要求》為題,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並獲選為當期封面。
  •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複試指南(含各個專業)
    考研日日幫在這裡整理了一下關於鄭州大學考研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複試的資料信息,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070305)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2021年計劃招生人數為10人,相對於2020年計劃招生人數無變動。
  • 祝賀:南開大學「材料科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中國高校第3!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最新數據顯示,南開大學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在941個上榜機構中位列94,篇均被引次數29.74(2020年3月數據),位列國內高校第3。2017年以來,作為我校首批「雙一流」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以下簡稱「材料學科」)在學校統籌推動,多個相關學院學科共同支持下,取得了長足發展。
  • 26歲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李晟曼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非金屬材料與工程系。在李晟曼任職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0年出生的李東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
  • 26歲女博士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李晟曼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非金屬材料與工程系。在李晟曼任職的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90年出生的李東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
  • 【走進重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現重慶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專委會委員、重慶市傑出人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重慶市材料學會和重慶市功能材料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鑄造學會理事、重慶市雙一流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負責人,並擔《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關於舉辦...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關於舉辦2014年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的通知  為促進高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優質實驗平臺和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由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組織的東華大學2014年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將在上海松江大學城舉行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年優秀學生表彰大會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春雷 嶽龍新)為進一步鼓勵先進典型,更好地發揮典型引領示範作用,12月22日上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學院樓142報告廳舉行「牢記囑託傳承愛國奮鬥精神學習榜樣踐行青年使命擔當」2018年優秀學生表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