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古卷有隱形文字?考古學家用多光譜成像,發現2300年前短語

2020-12-13 醬知兒

1946年,幾個牧羊人在死海北部的庫姆蘭洞穴,發現了一批被灰塵覆蓋的紙卷。

經過一些考古學家的辨認,這些紙卷有2300年歷史,撰寫於公元前3世紀,大多數紙卷上有古代希伯來文,從此之後,這批古代文獻就被稱為死海古卷。

經過70多年研究,死海古卷的秘密不斷被揭開,然而今年英國的一位考古學家,在空白的死海古卷上,又發現了一些隱形文字,似乎預示著過去的很多研究需要推倒重來。

死海古卷實際上由900份手稿組成,被認為是古老的猶太教分支艾塞尼(Essenes)派學者撰寫的,目前有一部分手稿收藏在曼徹斯特大學。

倫敦國王學院的瓊·泰勒(Joan Taylor)教授在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死海古卷時,用放大鏡檢查幾片被當作白紙的手稿,然後她隱隱約約發現了一個希伯來字母「L」。

一開始,她以為自己看花了眼,或者出現了幻覺,但後來她注意到羊皮紙上還有其他字母。

她說:「通過放大鏡,我以為我看見了一個褪色的小字母,希伯來語字母『L』。」

「坦率地說,由於這幾片手稿本來都是空白的,所以我也認為我可能出現了幻覺。」

「但是後來,我檢查了好幾片手稿,它們也帶有看不清的字母。」

「每個手稿碎片上只有幾個字母,發現它們就像找拼圖碎片一樣。」

後來,瓊教授使用了一種稱為多光譜成像的技術,該技術使用不同的波長來捕獲難以看見的圖像。

經過電腦辨認,最終手稿上的文字顯示了出來,其中包含可讀的單詞、字母和格子線。第一個能完全辨認的希伯來短語是「Shabbat」,意思是猶太人的安息日,也就是星期日的意思。

瓊教授認為,這些褪色的文字,可能是舊約的一部分,破解它們或許可能幫助人們深化了解古代以色列和猶太人社會。

自從死海古卷被發現以來,學者們就對其十分著迷,這些古老的羊皮紙包含希伯來聖經、猶太人的社會規則、猶太日曆甚至天文觀測記錄。

完好保存2300年的手稿,本就是一種能夠激發人們好奇心的文物,仿佛古人撰寫的武功秘籍,人們對其記錄的內容特別看重,期望它能夠解開很多未解之謎。

不過,以前破譯的死海古卷,內容無外乎舊約,了無新意,此次瓊教授發現的「隱形文字」,重新激起了人們的興趣。

這幾片此前被忽視的死海古卷,文字為什麼是隱形的?難道說僅僅是褪色了嗎?這顯然說不通,因為那麼多古卷,為什麼就它們褪色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艾塞尼學者有意為之的手段。至於說當年這批學者為什麼要隱去文字,恐怕他們有自己的難言之隱,現代人想要破解其中的奧秘,只能等待考古學家的新發現了。

你認為死海古卷隱去文字是為什麼了?

歡迎點讚、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尋訪|《死海古卷》、彼拉多石碑等以色列文物與遺蹟的背後
    當時這位牧羊少年的一頭羊進入了死海附近的洞穴裡,為了叫那頭羊出來,牧童向洞中投擲石頭,結果打破了洞穴裡的瓦罐,從而發現這些古經卷。其後的十年間,在附近11座洞穴發現了裝有古卷的瓦罐,共找到約四萬個書卷或書卷殘篇。「聖書之龕」的甕形設計正源於曾經用來裝古卷的瓦罐。
  • 死海古卷為何重要
    古卷的發現,也解決了許多以前學術界,在聖經經文上的爭議。比如在《詩篇》22章16節中,大部分聖經譯者選用七十士譯本的翻譯,「他們扎了我的手和腳」。 但從馬所拉譯本的直譯是,「我的手和腳像獅子一樣」。在1999年7月發表的有關死海古卷的文章中,福林特博士,死海古卷學院的負責人,向我們證實了從死 海古卷中可知,「扎了」的翻譯的確更接近原文。
  • 誰在偽造死海古卷?
    貝都因的牧羊人於1947年在死海岸邊庫姆蘭(Qumran)定居點周圍的洞穴中發現許多內藏羊皮卷和紙莎草卷文獻的陶壇。這些羊皮卷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猶太教、基督教的經文。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發現的兩千年前的捲軸統稱為「死海捲軸」,它是研究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發展史的文獻資料。
  • 死海古卷為何重要? 它證實了對神的預言
    以上文字來源於博客請在wifi或流量充足環境收聽|土豪請隨意「死海古卷」  前言 死海古卷是泛稱1947~1956年間,在死海西北基伯昆蘭曠野的山洞發現的古代文獻,文獻大約是公元前1到2世紀期間(從耶穌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穌之前五十八年)寫成的,它們的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 最古老聖經《死海古卷》推出數字版
    《死海古卷》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聖經文獻,擁有2000多年歷史。現在,以色列博物館推出了電子版《死海古卷》,可以在線閱讀,網民只需動一動滑鼠就能讓古卷上的文字翻譯成英文。《死海古卷》電子版的解析度高得驚人,網民能夠清楚地看到羊皮紙以及其他獸皮的薄度和脆弱性。在以色列博物館的網站,網民可以看到完整的《死海古卷》,可以放大這個以賽亞古卷上的文字並將其翻譯成英文。Google同樣提供了一個翻譯工具,網民可以將選擇的內容通過這個工具翻譯成他們的語言。
  • 考古的故事:引起《聖經》研究領域革命的死海古捲髮掘
    死海古卷中有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希伯來聖經》最古老的版本。發現死海古卷之前,我們知道的最古老的《聖經》比死海古卷晚1000年,藏在埃及開羅一個猶太會堂的密室中。死海古卷還包含一個信奉世界末日啟示的猶太教派的基本教義文件和其他宗教資料,也許就是這個教派的人寫出了《聖經》,但也可能不是。
  • 《最強蝸牛》死海古卷屬性怎麼樣 死海古卷屬性效果一覽
    導 讀   最強蝸牛遊戲中死海古卷怎麼樣呢?有一些玩家想知道,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最強蝸牛死海古卷屬性效果,一起來看看吧! 最強蝸牛死海古卷屬性效果 一、貴重物介紹 名稱:死海古卷...
  • 《最強蝸牛》死海古卷怎麼樣 死海古卷屬性詳解
    > 導 讀 最強蝸牛是一款動物題材放置類模擬遊戲,這不僅僅只是一款遊戲,還是一個微型小電影,遊戲裡任何一個功能,無論是常見功能能還是特殊功能,都會恰到好處的代入一小段劇情,遊戲中死海古卷怎麼樣呢
  • 「死海古卷」已被修復,並成功解密!
    以色列古物研究權威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員正在拼接存放於以色列博物館的死海古卷碎片一位以色列的大學學者說:「研究者們為了修復和破譯死海古卷的倒數第二卷未解密手稿,自其被發掘以來就花了將近大半個世紀的時間」>「這份被古希伯來語加密了的羊皮紙手稿中有60多塊小碎片,在最初,人們認為它們來自一些各種各樣不同的捲軸。」
  • 聖經博物館的死海古卷裡可能藏有贗品
    古卷真偽  貝都因牧羊人在昆蘭地區的山洞裡的發現了死海古卷。古卷中包含了《希伯來聖經》中的片段,可以追溯到1800年至2000多年前。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聖經》文本。  21世紀初,約有75個不受現行法律約束的片段(大多數還沒有大的硬幣那麼大)被拿出來售賣,賣方多是Kando的親戚。從2009年至2014年,Green家族至少購入了其中的13個片段。在所有這些片段(2002年之後的片段)裡,很多都不具備學術性:上面的文字只是重複早期發現的死海古卷。然而,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卻抓住這個機會,宣稱自己擁有最早的《聖經》文本的實物所有權。
  • 埃及震驚:《死海古卷》被破譯,吉薩大金字塔竟然就是諾亞方舟!
    而古代建築研究學者希伯森基於《死海古卷》的研究中有了重大發現,他在YouTube頻道「古代建築師」中透露說:「《死海古卷》是50多年前貝都因牧羊人在死海西岸朱迪亞沙漠的昆蘭洞穴發現的。 包含大約800份手稿,一系列聖經和非聖經的故事,使我們可以窺見過去。」
  • 以色列發現最古老希伯萊文字 距今已3000年(圖)
    以色列發現最古老希伯萊文字 距今已3000年(圖) 2008年11月04日 14:07圖為發現3000年前最古老希伯萊文字的埃拉古城堡。陳克勤攝以色列考古學家最近發掘出3000年前大衛王時期古希伯萊文字陶片,比死海古卷聖經早1000年。
  • 前沿| 多光譜成像:五彩斑斕的黑
    根據光譜解析度,可把光譜成像技術分為多光譜成像(MSI)、高光譜成像(HSI)和超廣譜成像(USI),其光譜解析度分別約為10-1λ、10-2λ、10-3λ,成像波段數/通道數分別約為3~10、100~200、1000~10000,本文主要介紹MSI技術。在生物醫學的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中,往往希望採用對生物樣本損傷少的成像方式獲取足夠多的目標生物信息。
  • 高光譜成像的傳感器和相機要求
    通過適當的組件選擇,高光譜成像技術可提供可見光範圍以外的有效圖像捕獲。高光譜成像(HSI)技術最初用於地球觀測,已擴展到各個領域,從工業分類到醫學研究,例如科學家利用該技術生成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資料庫。隨著圖像傳感器和照相機的改進,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正在發現越來越多的高光譜成像應用,包括食品質量控制,製藥過程控制,塑料分選和生物測量。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人們利用光子作為信息載體,獲取目標 ( 物體 ) 信息時有三種手段,分別為成像技術、光譜技術和偏振技術。成像技術可以獲取目標的物理形狀信息,是最直觀、最簡捷、應用領域最廣泛、效果最明顯的信息獲取手段。特徵光譜信息可以認知目標的物質結構和化學組成,光譜識別和光譜分析已在軍事和民用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偏振信息與目標的外形輪廓、表面粗糙度及邊角特性相關,相同材質製作的不同形狀的目標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
  • 《死海古卷》是假的!耶穌生日呢?請看中國文獻記載
    請看還沒有來得及更改的「百科」的介紹:     這些年來,不知有多少「專家」依據這個「死海古卷」,刷出了多少篇「學術論文」,以此申報了成果、晉升了職稱!      西方沒有傳承有序的文字記載的歷史。      如今橫行於教科書、直行於「學術界」、洋洋灑灑的 「西方歷史」,全部是「考古」發現出來的。近百年來,西方通過考古,今天發現一堆的「泥版文書」,明天發現一捆「紙草文書」或「羊皮文書」,後天發現一排的棺材或者石碑,動輒五千年以前的,說是二千年以前的那就非常謙虛、十分低調了。
  • 清華發現2300年前「計算器」可運算開方
    原標題:清華發現2300年前「計算器」可運算開方  5年前,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流散海外多年的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昨天(1月7日),清華大學公布了這批竹簡第四次研究成果。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書春介紹,經對同批竹簡的碳14測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徵判斷,確定《算表》當撰成於戰國中期偏晚時,是目前所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同時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   「《算表》形成於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發現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裡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從成像的時間維度來看,高光譜成像主要存在兩種方式:(1)基於掃描的方法(多次曝光):通過犧牲時間來掃描得到靜止的光譜圖像;(2)計算成像方法(可以實現單次曝光條件的高光譜成像):通過計算重建調製後的光譜數據以獲取動態的高光譜視頻。
  • 中國發現2300年前計算器 可進行除法與開方運算
    原標題:中國發現2300年前計算器 5年前,清華大學入藏一批流散海外多年的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昨天,清華大學公布了這批竹簡第四次研究成果。在2008年入藏清華時就發現,該竹簡全篇大部仍維持原來成卷的狀態。記者了解到,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又因保存於地下,竹簡大部分都散斷。正因為如此,《筮法》的成卷狀態非常難得,更為難得的是,該卷竹簡都有次序編號,為內容的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欄書寫,並且附有插圖和表格,體例猶如一幅帛書。簡文詳細記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數字卦表現的佔例。
  • 清華發現2300年前「計算器」 可運算開方—新聞—科學網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書春介紹,經對同批竹簡的碳14測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徵判斷,確定《算表》當撰成於戰國中期偏晚時,是目前所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同時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 「《算表》形成於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發現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裡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