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復原恐龍原始體色(圖)

2020-12-23 矽谷動力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1月2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成功復原了火雞般大小的食肉恐龍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的羽毛顏色,這也是第一個體色得到復原的恐龍。1996年,中華龍鳥還成為第一個被確定有羽毛的恐龍。

  1.中華龍鳥復原圖

中華龍鳥復原圖(圖片提供:Chris Sloa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paleontology editor)

  中華龍鳥發現於我國東北遼寧省一個具有1.3億年至1.23億年歷史的沉積帶——義縣組。自此,考古學家已從那裡挖掘到數千個帶有羽毛的化石。在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一個由古生物學家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表示,中華龍鳥的背部具有紅橙色羽毛,而尾部有斑紋狀羽毛。恐龍為何需要有斑紋的尾巴呢?據專家介紹,許多鳥類(非鳥類恐龍的現存後代)都將色彩豔麗的尾巴作為求偶的工具。

  2.中華龍鳥化石

中華龍鳥化石(圖片提供:Institute of Fossil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Beijing)

  中華龍鳥的羽毛自考古人員首次描述以來便一直是爭論的焦點。肉眼看上去,中華龍鳥的羽毛化石就像毛髮一樣的細絲,給人感覺十分柔軟,如羽絨一樣。部分研究人員提出,這些根本不是羽毛,而是尾巴內部的膠原蛋白殘餘。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細絲狀結構中具有黑色素體。

  黑色素體是在現存鳥類羽毛而非膠原蛋白中發現的攜帶有天然色素的亞細胞結構。這強化了毛般結構是原始羽毛的說法。原始羽毛是羽毛進化的早期階段,此時羽毛尚無身體兩側有短毛的中心軸,而現代鳥類就具有這種特徵。在這張中華龍鳥的化石照片中,背部和尾部上的黑塊就是細絲狀結構。

  3.孔子鳥羽毛顏色

孔子鳥羽毛顏色(圖片提供:University of Bristol)

  據最新研究稱,已滅絕的孔子鳥(Confuciusornis bird)的羽毛顏色可能與斑胸草雀的現代羽毛顏色相同。孔子鳥是一種有喙鳥類,在我國遼寧省一個具有1.2億年至1.3億年歷史的化石層發現。研究人員根據保存在化石樣本中的微小黑色素體推斷出孔子鳥的羽毛顏色。研究人員在化石中發現了兩種黑色素體——真黑色素(Eumelanosome)和褐黑色素(Phaeomelanosome)。

  真黑色素呈杆狀,與現存鳥類羽毛的黑色和灰色具有聯繫。褐黑色素呈球形,可生成從紅褐色到黃色等各種顏色。如果沒有黑色素體,物體會呈現白色。研究人員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發現孔子鳥羽毛化石含有兩種黑色素體,這種鳥類活著時羽毛可能有多種顏色。

  4.杆狀真黑色素

杆狀真黑色素(圖片提供:University of Bristol)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在擁有1.25億年歷史的中國鳥類和恐龍化石上發現了杆狀真黑色素(如這張掃描電子顯微圖所展示的結構)和球狀褐黑色素。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是名為黑色素體的亞細胞結構的兩種類型。黑色素體具有黑色天然色素——黑色素。刊登在《自然》雜誌上最新研究稱,來自已滅絕孔子鳥的真黑色素表明黑色是其顏色構成的一部分。

  現存鳥類羽毛中具有豐富的黑色素體,而最新研究是科學家首次在來自我國遼寧省的非鳥類恐龍(如中華龍鳥)羽毛化石和保存極為完好的鳥類化石中發現黑色素體。在恐龍身上發現黑色素體意味著,在許多有羽毛恐龍化石中找到的頗具爭議的毛狀結構確實與羽毛有關。對生活和死於數百萬年前的生物化石黑色素體的分析,有望開闢新的研究領域,讓我們對史前顏色的未知世界有所了解。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復原恐龍羽毛顏色(圖)
    這個一直困擾科學家的未解之謎終於被揭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昨天宣布,由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復原了一個大小和孔雀相仿的小型獸腳類恐龍——赫氏近鳥龍的全身羽毛顏色,這也是科學家首次解密恐龍全身色彩。■腿上長滿黑白相間的羽毛昨天,北京自然博物館的一臺電腦上展示了赫氏近鳥龍全身羽毛顏色的復原圖:這種生活在距今1.55億年前的恐龍形似雞,嘴似啄木鳥,頭頂有一簇紅褐色的羽毛,翅膀黑白相間,翼間黑色;腿上也長滿了長長的羽毛,這些羽毛一直延伸到腳趾附近,好像另外一對翅膀,同樣是黑白相間。
  • 趙闖:國內唯一復原恐龍圖的職業畫家(圖)
    7歲開始自學畫恐龍,21歲作品遠古翔獸復原圖刊登在英國《自然》雜誌上,這是該雜誌第一次使用中國人繪製的古生物復原圖作為封面。作者趙闖,那時是大二學生,沒有經過任何美術專業學習,對於恐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 古生物學家告訴你恐龍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我必須認真的告訴你電影中恐龍的顏色都是推測和想像出來的,那麼我們能否科學還原恐龍的顏色呢?本文將為你盤點科學家已經還原顏色的恐龍們。圖註:早期藝術家復原的雷龍,圖片來自網絡恐龍到底是什麼顏色的?中華龍鳥的化石發現於1996年,它可是我們發現的第一種長羽毛的恐龍。不誇張的說,中華龍鳥的發現又一次顛覆了我們對於恐龍的傳統認識,原來恐龍也可以是毛茸茸的。中華龍鳥是一種小型恐龍,體長約1米,體重約3公斤。化石上的羽毛痕跡顯示中華龍鳥長有絲狀毛髮,屬於柔軟的原始羽毛。對於中華龍鳥的研究並沒有結束。
  • 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 最開始人們以為大象是這樣的,復原古生物都鬧過哪些烏龍?
    我們文末揭曉哦~)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可以懷疑……我們看過的古生物復原圖……會不會也有烏龍?接下來,我們cos一把「名偵探」,看看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但科學家們仍將它們復原了出來,把它們從冰冷的化石變成「有皮有肉」的生物。
  • 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其實,科學家在復原恐龍時,一方面依靠的是恐龍的化石信息,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靠腦洞。比如:上個世紀時,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應該更合理。最早科學家認為稜齒龍是樹棲恐龍。
  • 學習恐龍冷知識,小學生用石膏粉「復原」恐龍
    長江網12月20日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吳利霞)恐龍有沒有可能擁有彩色的皮膚呢?20日,15個親子家庭走進武漢中華奇石館恐龍化石展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講解隊隊長王嘉坤、地球科學俱樂部任龍覺、李建威一起,學習恐龍的冷知識、用石膏粉和顏料「復活」恐龍。
  • 一大波古前生物來襲,我們曾經以為恐龍長這樣!
    我們文末揭曉哦~) 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可以懷疑……我們看過的古生物復原圖……會不會也有烏龍? 接下來,我們cos一把「名偵探」,看看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 「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原創展在滬舉行
    」5月25日開展,為觀眾開啟一場「恐龍大復活」的探秘之旅。 上海科技館供圖 攝   中新網上海5月25日電 (張凱樂 鄭瑩瑩)上海科技館原創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25日在上海環球港亮相,這是上海科技節大型科普展覽首次走進商業廣場,觀眾可邊逛商場邊免費開啟一場「恐龍大復活」的探秘之旅。
  • 國內唯一古生物化石形象重建師:畫出千幅恐龍(圖)
    當他從科普書上第一次知道恐龍是生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真實動物時,一下就驚呆了。因為他一直以為恐龍是和牛魔王一樣捏造出來的。從此,趙闖瘋狂愛上了畫恐龍。  進入大學後,趙闖對古生物知識有了基礎性的掌握。但是幫科學家們做形象復原,還是困難重重。論文裡只描述了翔獸的身長、臂長、腿長,卻沒有對它動作、生活狀態進行描述。趙闖按照這些數值,根據對現代動物的理解和想像,做了數個構圖。
  • 疑似恐龍DNA被發現,中科院科學家好不容易找到,卻讓人質疑
    根據目前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物種,就是恐龍,它們從三疊紀開始,一直到白堊紀晚期,整整統治了地球將近1.6億年的時間,如果不是6500萬年之前的那場意外,或許如今的地球,仍然是恐龍統治的世界,甚至非常有可能進化成為了「恐龍人」。
  • 加拿大科學家欲通過基因改造 將雞培育成恐龍
    或許十多年之後,我們在花鳥市場上就可以買到寵物恐龍。  讓雞退化成恐龍  如何培育出一隻恐龍?科學家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找到恐龍的原始基因。比如,在美國科幻影片《侏羅紀公園》中,生物學家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學家,利用凝結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提取出恐龍的基因,結果復活出一大批恐龍,並使整個努布拉島成為恐龍的樂園。
  • 科學家復原了「人類祖先」的外貌,他們和現代人外貌有哪些差距
    通過考古發現的直立人頭骨骼,科學家通過現代復原技術,成功復原了「人類祖先」的樣貌。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人類祖先直立人的外貌跟現代人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當然差距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大。根據考古學家的結論,直立人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發現的,也就是著名的「爪哇人」和「北京人」化石。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是霸王龍的親屬,但他非常與眾不同
    說到恐龍,很多人對恐龍的印象是牙齒鋒利,體型巨大,性格殘忍,甚至自己的同類也會打架。很多人對恐龍有不同的感覺,尤其是霸王龍和迅猛龍這兩個詞很強大恐龍。人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只能通過化石來了解古代的恐龍,並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復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彩色的恐龍世界。
  • 上海科技館原創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精彩亮相—新聞—科學網
    這是上海科技節大型科普展覽首次走進商業廣場,觀眾可免費開啟一場恐龍大復活的探秘之旅。 展覽選取「科學復原」角度切入,按照「恐龍印象-化石發掘-骨骼搭建-形態外貌-行為習性」的脈絡,結合恐龍復原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展示恐龍科學復原的過程。展覽共包含大大小小41個問句,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帶領觀眾探究恐龍復活的奧秘。
  • 科技日曆|25年前美國首次提取出恐龍基因材料,恐龍復活真的可能嗎?
    層出不窮的「史前世紀」電影、人氣爆棚的恐龍IP主題公園……人類對探索恐龍這種經歷了「大滅絕」的遠古生物似乎情有獨鍾,那個時代的場景被一次次加以還原。像《侏羅紀世界》這樣的電影,更是賦予了人類對「復活恐龍」的豐富想像。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的蚊子血,成功克隆復活了恐龍的那一幕相信讓不少人記憶猶新。
  • 原創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亮相上海,35隻恐龍被「復活」
    5月25日,作為2017上海科技節的亮點活動,上海科技館原創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在上海環球港開幕,展覽免費,將持續至今年6月1日。之後,展覽將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屆時將增加配套的化石發掘體驗區和DIY教育活動。5月25日,小朋友觀展「如何復活一隻恐龍」。
  • 恐龍復原大王:他的畫曾上了《自然》封面,卻一年沒再「碰」恐龍
    懷著對「宇宙真相」的嚮往,趙闖同時開始認真地研究恐龍的形象復原。「那就不能隨便畫了,畫就要畫得精確。」趙闖開始查閱大量研究論文,惡補古生物學乃至解剖學的知識,學看骨骼圖、肌肉圖,用數位板精確描繪恐龍的每一個細節。恐龍身上長的是鱗片還是羽毛,長了多少個牙齒,牙齒呲在外面還是包在嘴裡,以及不同恐龍之間有什麼親緣關係……他都要了解。
  • 從一隻雞開始復活恐龍?科學家稱有望實現!網友:機率有多大?
    從一隻雞開始復活恐龍?科學家稱有望實現!網友:機率有多大? 恐龍作為一個世紀的霸主,在大約6500年前就消失了,如今人們因為對地底下的鑽研,挖掘出無數恐龍化石,使得人們對恐龍充滿好奇心。《侏羅紀公園》更是讓這個好奇心達到了頂峰,不少科學家們一直都想復活恐龍,這部影片恰好給他們提供了研究方向。
  • 恐龍一直是以殭屍形態出現的,它的真實樣貌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筆者-小文根據動物的骨骼化石復原已經滅絕的生物有多難?旋齒鯊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科學家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生物的時候,它僅留下了一排形狀奇怪的螺旋物。而就外表看來,普通人可能會以為這個螺旋狀物體是原始生命菊石,直到後來,科學家才意識到,螺旋化石其實是生物器官的一部分,而且還是牙齒。如果僅憑旋齒鯊的牙齒進行想像,多數人會把它代入到科幻片中的異形怪獸中去,而且,圍繞著這個螺旋結構的牙齒究竟是長在旋齒鯊身上的哪一個部分這個話題,科學家就議論了8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