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教授受邀參加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

2020-12-14 澎湃新聞

張學良教授受邀參加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

2020-10-30 2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導語:10月25日,「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南開大學舉行。我院執行院長張學良受邀與南開大學校長助理張伯偉,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等專家學者一同出席,並在會議上做《用腳度量:把城市與區域研究寫在中國大地上》主題報告。

本次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為主題,旨在凝聚全國城市經濟學科的優秀專家學者力量,為中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不懈奉獻。開幕式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社科部部長盛斌主持,南開大學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和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德起分別主持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主旨報告,來自多所院校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開幕致辭

南開大學校長助理張伯偉介紹了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歷史,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主任、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江曼琦回顧了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的發展歷程,表示將進一步創新學會活動方式,提升學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為中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主題演講分別由南開大學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德起主持。

主題演講

我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做了《用腳度量:把城市與區域研究寫在中國大地上》主題報告。張教授指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了優越的成績,造就中國成為改革開放發展的一個空間試驗場。在中國大地上,究竟要做什麼樣的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從理論上來看,如何將城市、空間、區域的概念引入到經濟學領域中,從生產者角度回答生產什麼?為誰生產?怎麼生產?在哪裡生產?從消費者角度回答在哪裡生活?這些都是城市和區域經濟研究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從實踐中來看,中國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城市、鄉鎮、城鄉、特區、開發區、新區、新城、都市圈、都市區、毗鄰區、都市圈、城市群等概念的內涵和外沿是什麼?經濟學解釋是什麼?現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學者們從豐富多彩的實踐中來尋找答案。

張教授強調,我們的學術研究要強調數據、模型與理論假設,但也要進得去、出的來,需要從現實中的政策與創新實踐中來提煉科學問題,再運用可以交流與對話的學科語言、經濟學科工具方法進行分析,在理論的層面創新與發現。城市、區域、空間學科是個綜合的學科,需要向規劃學、社會學、地理學、生態學、歷史學等其他學科學習。思考城市與區域的問題時,至少從歷史的維度、國際的比較、國家的戰略要求、現實的基礎和發現、未來的趨勢五個角度來進行思考,如長三角到底發生了什麼?京津冀發生了什麼?同時要有文獻的跟蹤、理論的提煉和學科的構建。

張教授認為,在實踐中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時候,一方面要帶著問題去實踐研究,隨即形成一些科學的問題,拓寬視野和發現新的科學研究。另一方面要做數據、案例的積累,構建跨學科的資料庫並形成學術基礎設施,以便為同行研究提供基礎數據與資料。所以要做到用腳度量、用眼觀察、用心感受、用手記錄,分階段推出成果,與同領域的學者進行分享。最後,張教授介紹,上海財經大學區域與城市科學學院分別依託區域經濟、城市經濟、農業經濟三個博士點,成立了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上海發展研究院、三農研究院三個智庫型研究院。研究團隊依託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收集整理了眾多數據,如夜間燈光數據、企業數據與其它大數據,團隊根據數據重新劃分中國都市區,整理繪製中國企業GIS圖,在現有基本概念與實際情況基礎上,對中國大地的空間形態進行重新理解與解釋,通過微觀調研與社會調查對數據進行驗證,同時積累新的數據結果。近期研究院團隊已實地調研了江蘇、安徽、四川、廣東、河南、陝西等多個省市,學院的學科建設與學生的素養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調研成果也多次被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轉載。

此外,在會議上,多位專家學者也帶來精彩演講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教授做《邁向空間經濟學》主旨報告,東北財經大學王雅莉教授做關於《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城市經濟學學科發展暨饒會林教授城市經濟學思想述評》報告,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修巖教授做《城市經濟學模型和實證方法進展與趨勢》報告,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傅十和教授做《用經濟學方法研究城市和區域》報告,南開大學江曼琦教授做《中國城市經濟學中空間性研究進展與趨勢》主旨報告,現場氣氛熱烈。

總結回顧

此次會議設置了三個分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城市空間與城市治理、新時代城市化特點與發展策略、要素市場化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等三大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與會專家學者對新時代城市經濟學科教學、科研前沿發展走向以及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理論實踐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

作者簡介:張學良,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

(來源: 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 2020-10-29)

責任編緝:祁國燕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張學良教授受邀參加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萌)10月25日,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南開大學八裡臺校區舉行。南開大學校長助理張伯偉,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等出席會議。
  • ...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南開大學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譯心)近日,「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南開大學舉行,主題為「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  此次年會由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承辦,天津市城市經濟學會協辦。
  • 婉晴心理教育集團受邀參加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2020年11月7日至9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簡稱心育委)成立大會暨學生發展指導學術論壇在鄭州舉辦。本次大會的主題是:新時代·「心」發展——心理教育強國戰略與學生發展指導。大會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承辦,鄭州市金水區教育局協辦。
  • 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中國教育新聞網11月2日訊(記者 董魯皖龍)今天,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19年學術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主題為「多元視角下的文化變遷:衝突與融合」,彰顯了中國文化心理學工作者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著力提升文化自信、管理文化衝突、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態度與決心。開幕式上,中國心理學會前任理事長、北京大學周曉林教授首先宣讀了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委會設立函。
  • 中國倫理學會健康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在溫醫大成立
    9月22日,中國倫理學會健康倫理學專業委員會在溫州醫科大學成立,並舉行了首屆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高校和《中國結合醫學雜誌》《道德與文明》等科研學術機構的25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2020中國食物經濟管理論壇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食物經濟專業委員會...
    10月17日,2020中國食物經濟管理論壇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食物經濟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舉辦。本次大會由中國食物經濟管理論壇組委會、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共同協辦。
  • 常佰通受邀參加中國微生態醫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2018年11月9日至10日,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微生態醫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18首屆中國微生態醫療創新論壇在廣州盛大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微生態醫療專委會顧問李蓬女士,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副理事長肖威女士,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原黨組書記、主任陳元勝先生,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微生態醫療專委會顧問顏光美教授,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不良反應中心朱楓主任,廣州開發區人才工作集團董事長陳永品博士等近300多名領導、專家、專委會委員代表、產業領袖出席會議。
  • ...生院院開放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濤教授參加中國應用經濟...
    2020年12月5日,中國應用經濟學年會(2020)在京召開。會議以「『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為主題,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應用經濟學組指導下,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院承辦。開幕式及主旨演講環節採取線上直播與線下會議相結合的形式,線上觀看達60餘萬人次。
  • 自治區中醫藥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昌舉行
    深化學科內涵建設 吸引優秀人才 提升疼痛疾病診治水平自治區中醫藥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昌舉行中國昌吉網訊(通訊員邊琳、王巖)12月15日下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報告會在昌吉州中醫醫院成功舉辦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為推進我國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近日成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2020年6月20日上午,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承辦。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評論學術委員會成立
    為貫徹建築方針、增強文化自信、加強城市設計工作,2017年12月16日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評論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成立,標誌我國建築評論領域的第一個學術組織誕生。成立大會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舉行,來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建築類媒體的專家學者六十餘人參與成立大會。我會理事長修龍、秘書長仲繼壽代表學會出席並講話。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專業委員會成立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專業委員會於2015年9月23日成立。成立大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及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作為承辦掛靠單位,進行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專業委員常務副主任委員,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顧建文作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 中國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石窟寺考古處於什麼階段?它的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日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傳媒學術委員會在京成立
    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修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黨委書記邊蘭春到會並致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院長、《世界建築》編委會主任莊惟敏為成立大會發來賀詞。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傳媒學術委員會是根據建設學科領域的劃分和建築領域學術研究的需要組建的學術性組織,由中國建築學會直接領導。
  • 中山大學成立人文學科、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加強人文建設
    中山大學成立人文學科、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加強人文建設 「 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8-01-25 20:44
  • 中國消防協會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專業委員會成立
    11月24日上午,中國消防協會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徐州召開。中國消防協會會長陳偉明、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宋學鋒、副校長周福寶、中國消防協會秘書長曹忙根、徐州市副市長趙興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副會長王漢軍、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於百勇出席會議並致辭。48個專委會發起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委員參加會議。
  • 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成立
    2017年4月7日,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正式成立,這是我國建成遺產保護與再生領域的第一個學術組織。80餘位應邀參加「建成遺產:一種城鄉演進的文化驅動力」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外該領域專家、學者在同濟大學旭日樓參加了成立儀式。
  • 會議通知|第二屆(2017)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第二號通知)
    為了進一步組織和深入推動地理學者在地緣關係領域的研究,中國地理學會在2017年決定成立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在此背景下,中國地理學會和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決定在2017年聯合舉辦 「第二屆(2017)地緣關係研究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舉行政治地理及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此,誠邀國內學術界同仁參會,共商我國政治地理及地緣關係的發展大計,謀劃學科建設的未來。
  • 我校發起成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
    哈工大報訊(建築 文/圖)5月23日,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性設計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大會由中國建築學會、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聯合籌辦,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仲繼壽、副秘書長楊群出席成立大會並致辭。成立大會上,哈工大建築學院被推選為主任委員單位。
  • 江蘇省工程師學會STEM教育專業委員會在寧成立
    3月29日上午,江蘇省工程師學會STEM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南京河西外國語學校召開,並開展以「創新創造創未來」為主題的江蘇STEM教育高峰論壇。江蘇省科協副主席、省工程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江蘇省工程師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許鈞、江蘇省科協學會學術部副調研員嶽智順、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會長周長春、中國科協「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項目教學中心常務副主任(東南大學)周建中、南京工程學院科技與產業處處長韓冰、南京河西外國語學校常務副校長東群、副校長王瑞卿等領導出席會議,550餘位來自省內外高校、企事業單位、中小學等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