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2即將來臨,在每年雙11、雙12交易量率創新高的同時,快遞業一次性塑料包裝的處理也受到各方關注。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對此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快遞包裝問題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更是正式施行「新固廢法」,開啟2.0版「限塑令」。
在此背景下,循環快遞包裝的探索應用至關重要。那麼,究竟如何有效加強塑料廢棄物的管理?循環快遞包裝的應用推廣又有哪些難點及解決方案?
近日,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帶領團隊發布《循環包裝「屢戰綠勝」:2020年快遞業綠色包裝節約潛力研究報告(長三角)》(以下簡稱「報告」),並接受了記者專訪。
我國在推進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上屬較領先地位
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近三個月以來,快遞業務量實現從500億件到600億件再到700億件的「三連跳」。根據預測,2020年全年快遞業務量有望超過800億件。
在業務量高速增長的背後,快遞包裝處理受到各方關注。杜歡政教授認為目前我國在推進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上屬較領先地位。第一,黨中央、國務院對此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快遞包裝問題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第二,相關政策也正在不斷出臺。2020年,我國接連修訂了固廢管理法律法規,出臺了「新固廢法」和2.0版「限塑令」,快遞、外賣等行業的塑料汙染治理被提上關鍵日程。第三,各電商平臺和快遞行業也在積極參與,倡導綠色「雙11」,推動快遞包裝物綠色化、可循環化。2020年雙11期間,快遞企業紛紛推出電子面單、可替代塑料包裝、避免電商件二次包裝、循環集包袋、在快遞最後100米集中回收包裝物等綠色物流舉措,「綠色雙11」成為全社會的新共識。
不過,杜歡政教授坦言,在塑料廢棄物管理方面,從出臺文件到具體落地, 仍有不少需要解決的難題,比如如何平衡塑料廢棄物管理上的經濟性和環境性,如何將塑料廢棄物分門類分品種構建閉路循環,產業界和國家政策之間如何有效協同等。
「目前國家政策的重點是減塑,而非禁塑,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減少塑料的洩漏和對環境的汙染。因此,針對塑料包裝汙染的治理方案,第一步是減量,第二步是循環,最後一步是替代。」杜歡政教授認為,相較於減量和替代,目前採用循環快遞包裝的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減塑潛力可觀。
長三角「江浙滬包郵區」循環快遞包裝最大減塑潛力為10.35萬噸
以「江浙滬」二省一市為例,作為傳統包郵區,以不到全國1/40的土地面積,貢獻了超過全國1/3的快遞總量。2019年「江浙滬」的塑料類包裝消耗總量達26.7萬噸,其中傳統一次性塑膠袋消耗量最多,達23.39萬噸,接下來依次是傳統一次性編織袋2.39萬噸,珠光袋4836.23噸,泡沫箱4818.62噸。
報告數據顯示:若長三角「包郵區」能夠在同城快遞中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總節約量可達4.69萬噸,減塑量比2019年上海市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量(3.79萬噸)還要高出0.9萬噸。
若能夠在同省快遞中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可減塑5.93萬噸,相當於2019年杭州市+蘇州市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
若能在整個長三角「包郵區」都採用循環包裝,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可減塑10.35萬噸,相當2019年上海市+杭州市+蘇州市+溫州市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總和 。
但循環快遞包裝在C端的推廣應用目前仍存在三方面問題:
首先,從頂層設計來看,循環快遞包裝的大規模應用缺乏制度上的支持。誰來負責回收?怎麼回收?產生的成本誰來付?政府、生產商、電商、快遞公司、消費者在這個快遞包裝鏈條中都要承擔哪些責任?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明確,難以實現大規模的應用。
其次,從執行模式來講,循環快遞包裝協同和共享機制等領域缺乏在標準化、規範化的操作範式。目前各個快遞公司都在積極進行循環快遞包裝的探索,但是在探索過程中缺少統一的標準,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公共環境衛生標準更加嚴格的情況下,亟需制定循環箱/袋使用後清洗消毒規則等標準。
最後,從管理和消費理念來說,目前循環快遞包裝的推廣還是缺乏相關激勵性和懲處性政策,利益相關者參與積極性不高。C端的常溫循環快遞包裝在應用最為廣泛的快遞企業之中也僅佔其快遞業務量的不到1%。
循環快遞包裝問題應和垃圾分類、減塑限塑政策相結合考量
圍繞「如何回收」和「如何處理」等問題,杜歡政教授提出了解決方案,他表示循環快遞包裝的推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形成產業鏈和生態鏈,使各個利益相關方達到協調和平衡。循環快遞包裝問題應和垃圾分類、減塑限塑政策結合起來整體進行考慮。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主體就像珍珠,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就像項鍊,政府部門應該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珍珠串在一起,分品種、分場景地推出細化實施方案,鼓勵上海等地先行開展試點。
第一,應當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和消費者責任延伸制。生產企業、商家、快遞物流企業和消費者,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成本。在消費者端推行一次性包裝收費政策+循環包裝押金制,如:快遞包裝的一次性可降解塑膠袋向消費者收費1元錢,但是如果消費者選用循環包裝,押金3~10元不等,消費者取出快遞內件後,把循環包裝送到家附近的快遞包裝回收網點或驛站網點,押金再進行退還。押金制還可以與個人信用積分等體系掛鈎,如以個人信用積分作為擔保免押金租借循環快遞包裝等。
第二,政府應牽頭做各方的連接「中樞」。快遞包裝廢棄物屬於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汙染防治的責任主體是地方人民政府,應納入地方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的建設體系中來進行治理。因此應由地方政府來牽頭作為產業鏈各方的連結「中樞」,進行協同治理。
第三,長三角應先行「試點」。「限塑令」指出,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須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因此,長三角的「江浙滬」要在相應時間節點之前推行循環快遞包裝的示範試點,為未來全國的規模化應用進行有益的探索。
第四,利用新業態形成快遞塑料包裝循環閉環。如:快遞驛站綜合服務點,能夠較好地實現綠色配送、綠色回箱;大型石化企業加油站,可以成為廢塑料循環回收體系的服務網點……可將上述網點納入城市公共建設配套設施,在資金、用地上予以支持,推進快遞服務便民利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