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循環快遞包裝,減塑潛力可觀

2020-12-14 大洋網

一年一度的雙12即將來臨,在每年雙11、雙12交易量率創新高的同時,快遞業一次性塑料包裝的處理也受到各方關注。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對此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快遞包裝問題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更是正式施行「新固廢法」,開啟2.0版「限塑令」。

在此背景下,循環快遞包裝的探索應用至關重要。那麼,究竟如何有效加強塑料廢棄物的管理?循環快遞包裝的應用推廣又有哪些難點及解決方案?

近日,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帶領團隊發布《循環包裝「屢戰綠勝」:2020年快遞業綠色包裝節約潛力研究報告(長三角)》(以下簡稱「報告」),並接受了記者專訪。


我國在推進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上屬較領先地位

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39.65億件,其中11月11日當天共處理快件6.75億件,同比增長26.16%,再創歷史新高。近三個月以來,快遞業務量實現從500億件到600億件再到700億件的「三連跳」。根據預測,2020年全年快遞業務量有望超過800億件。

在業務量高速增長的背後,快遞包裝處理受到各方關注。杜歡政教授認為目前我國在推進塑料包裝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上屬較領先地位。第一,黨中央、國務院對此問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快遞包裝問題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第二,相關政策也正在不斷出臺。2020年,我國接連修訂了固廢管理法律法規,出臺了「新固廢法」和2.0版「限塑令」,快遞、外賣等行業的塑料汙染治理被提上關鍵日程。第三,各電商平臺和快遞行業也在積極參與,倡導綠色「雙11」,推動快遞包裝物綠色化、可循環化。2020年雙11期間,快遞企業紛紛推出電子面單、可替代塑料包裝、避免電商件二次包裝、循環集包袋、在快遞最後100米集中回收包裝物等綠色物流舉措,「綠色雙11」成為全社會的新共識。

不過,杜歡政教授坦言,在塑料廢棄物管理方面,從出臺文件到具體落地, 仍有不少需要解決的難題,比如如何平衡塑料廢棄物管理上的經濟性和環境性,如何將塑料廢棄物分門類分品種構建閉路循環,產業界和國家政策之間如何有效協同等。 

「目前國家政策的重點是減塑,而非禁塑,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減少塑料的洩漏和對環境的汙染。因此,針對塑料包裝汙染的治理方案,第一步是減量,第二步是循環,最後一步是替代。」杜歡政教授認為,相較於減量和替代,目前採用循環快遞包裝的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減塑潛力可觀。


長三角「江浙滬包郵區」循環快遞包裝最大減塑潛力為10.35萬噸

以「江浙滬」二省一市為例,作為傳統包郵區,以不到全國1/40的土地面積,貢獻了超過全國1/3的快遞總量。2019年「江浙滬」的塑料類包裝消耗總量達26.7萬噸,其中傳統一次性塑膠袋消耗量最多,達23.39萬噸,接下來依次是傳統一次性編織袋2.39萬噸,珠光袋4836.23噸,泡沫箱4818.62噸。

報告數據顯示:若長三角「包郵區」能夠在同城快遞中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總節約量可達4.69萬噸,減塑量比2019年上海市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量(3.79萬噸)還要高出0.9萬噸。

若能夠在同省快遞中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可減塑5.93萬噸,相當於2019年杭州市+蘇州市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

若能在整個長三角「包郵區」都採用循環包裝,100%應用循環快遞包裝,則可減塑10.35萬噸,相當2019年上海市+杭州市+蘇州市+溫州市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總和 。

但循環快遞包裝在C端的推廣應用目前仍存在三方面問題:

首先,從頂層設計來看,循環快遞包裝的大規模應用缺乏制度上的支持。誰來負責回收?怎麼回收?產生的成本誰來付?政府、生產商、電商、快遞公司、消費者在這個快遞包裝鏈條中都要承擔哪些責任?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明確,難以實現大規模的應用。

其次,從執行模式來講,循環快遞包裝協同和共享機制等領域缺乏在標準化、規範化的操作範式。目前各個快遞公司都在積極進行循環快遞包裝的探索,但是在探索過程中缺少統一的標準,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公共環境衛生標準更加嚴格的情況下,亟需制定循環箱/袋使用後清洗消毒規則等標準。

最後,從管理和消費理念來說,目前循環快遞包裝的推廣還是缺乏相關激勵性和懲處性政策,利益相關者參與積極性不高。C端的常溫循環快遞包裝在應用最為廣泛的快遞企業之中也僅佔其快遞業務量的不到1%。


循環快遞包裝問題應和垃圾分類、減塑限塑政策相結合考量

圍繞「如何回收」和「如何處理」等問題,杜歡政教授提出了解決方案,他表示循環快遞包裝的推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形成產業鏈和生態鏈,使各個利益相關方達到協調和平衡。循環快遞包裝問題應和垃圾分類、減塑限塑政策結合起來整體進行考慮。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主體就像珍珠,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就像項鍊,政府部門應該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珍珠串在一起,分品種、分場景地推出細化實施方案,鼓勵上海等地先行開展試點。

第一,應當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和消費者責任延伸制。生產企業、商家、快遞物流企業和消費者,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成本。在消費者端推行一次性包裝收費政策+循環包裝押金制,如:快遞包裝的一次性可降解塑膠袋向消費者收費1元錢,但是如果消費者選用循環包裝,押金3~10元不等,消費者取出快遞內件後,把循環包裝送到家附近的快遞包裝回收網點或驛站網點,押金再進行退還。押金制還可以與個人信用積分等體系掛鈎,如以個人信用積分作為擔保免押金租借循環快遞包裝等。

第二,政府應牽頭做各方的連接「中樞」。快遞包裝廢棄物屬於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汙染防治的責任主體是地方人民政府,應納入地方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的建設體系中來進行治理。因此應由地方政府來牽頭作為產業鏈各方的連結「中樞」,進行協同治理。

第三,長三角應先行「試點」。「限塑令」指出,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須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因此,長三角的「江浙滬」要在相應時間節點之前推行循環快遞包裝的示範試點,為未來全國的規模化應用進行有益的探索。

第四,利用新業態形成快遞塑料包裝循環閉環。如:快遞驛站綜合服務點,能夠較好地實現綠色配送、綠色回箱;大型石化企業加油站,可以成為廢塑料循環回收體系的服務網點……可將上述網點納入城市公共建設配套設施,在資金、用地上予以支持,推進快遞服務便民利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璐


相關焦點

  • 快遞企業誰更綠?環保機構:京東順豐蘇寧前三,韻達圓通百世墊底
    而要解決塑料快遞垃圾圍城,物流平臺又是重中之重的一環。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的團隊發現,如果在長三角「包郵區」應用循環快遞包裝,最大減塑量一年即可達10萬噸,相當於2019年上海、杭州、蘇州和溫州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總和。
  • 電商外賣包裝回收情況如何?銷售流通領域報告制度上線
    以玉米澱粉製作的刀叉等一次性餐具、用大豆油墨印刷包裝紙、用可降解材料塑膠袋替代塑膠袋……在部分超市、外賣平臺等,減塑行動正在不斷深化。減塑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處置等多個環節。  《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評價報告》顯示,各快遞企業均已開展包裝回收行動,但主要以瓦楞紙箱回收為主,尚未涉及塑料包裝和填充物的回收。目前僅京東物流、順豐速運和蘇寧物流披露了自家包裝回收的統計數據,圓通快遞、中通快遞等6家企業沒有披露各自的包裝回收成效。
  • 北京最嚴「限塑令」結束徵集意見,業內建議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並重
    由全國多家公益組織和環保人士共同發起的零廢棄聯盟政策主任謝新源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此次北京市發布的徵求意見稿中不乏亮點,包括提出建立塑料汙染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提出探索限塑工作領跑者制度,在重點行業裡發掘重點單位先行先試;以及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等。
  • 諸大建:從可持續供應鏈到循環經濟 -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MBA...
    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普洛斯供應鏈與服務創新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6中歐管理論壇暨全球供應鏈高峰論壇於10月22日在深圳隆重召開。
  • 您收到的快遞包裝將「綠色轉型」!一大批環保包裝袋、循環快遞箱...
    一大批環保包裝袋、循環快遞箱正在上崗途中……   這些年,大家收到的快遞越來越多,那麼如何避免快遞包裝成為難以降解的垃圾?
  • 循環經濟是一個動詞
    原標題:循環經濟是一個動詞   同濟大學特聘
  • 快遞外賣「減塑」差哪兒了:今年800億件快遞約20%為塑膠袋包裝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快遞外賣「減塑」差哪兒了11月12日,一位快遞小哥正在整理上午需要配送的快遞,在他11日配送的快遞中,一少半是塑料包裝。比如收一個12元的快遞,他可以獲得2元服務費,其中,包裝的費用需要自付,「相比紙箱,一般0.3元一個的塑膠袋更便宜」。「減塑」任重道遠。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另外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快遞業每年約產生180萬噸塑料垃圾。
  • 綠色轉型加速 快遞包裝開啟循環回收新模式
    為此,《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商和快遞規範管理普遍推行,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到2025年,快遞包裝領域全面建立與綠色理念相適應的法律、標準和政策體系,形成貫穿快遞包裝生產、使用、回收、處置全鏈條的治理長效機制;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包裝減量和綠色循環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如何減少快遞包裝所帶來的廢棄物?
  • 「拆箱高峰」後,快遞包裝「減塑」還差哪
    【政策】「治塑」升級,湖南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日前,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布《湖南省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我省將重點聚焦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5類塑料製品汙染。
  • 荷蘭循環經濟研究所中國代表到訪綠會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曾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生態文明時代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重視資源節約及效用最大化,是對自然的尊重。
  • 商務部:推進可循環包裝應用 規範快遞包裝使用
    為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服務電商企業綠色發展,引導電商企業提高綠色發展能力,積極探索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企業發展模式,推動塑料汙染治理、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等取得實效,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持續推動電商企業節能增效(一)強化綠色發展理念。
  • 你的品牌還在使用塑料包裝嗎?看國際品牌如何「減塑」
    其中,三大國際美容個護集團歐萊雅、聯合利華、寶潔把包裝「減塑」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嘗試各種創新方案,包括生物基塑料回收技術、環保材料替代方案、循環包裝配送等 ——《華麗志》本文將對這些努力進行詳細解讀,希望給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時尚品牌與企業帶來啟發。
  • 「白色垃圾」成監管痛點,快遞外賣「減塑」差哪兒了
    比如收一個12元的快遞,他可以獲得2元服務費,其中,包裝的費用需要自付,「相比紙箱,一般0.3元一個的塑膠袋更便宜」。「減塑」任重道遠。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另外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快遞業每年約產生180萬噸塑料垃圾。
  • 一個護手霜五層「衣」……包裝減量從何做起?循環產業可否打通?
    大量快遞拆開後,留下一地包裝,紙箱還可回收,佔比分別達60%、18%和9%的塑料薄膜、填充料和透明膠帶卻「無處安放」。有些快遞箱上膠帶太多無法剝離,導致紙箱也沒法再循環利用。商家卻認為,物流過程中,快遞難免遭擠壓或拋擲,為了確保商品完整,只能層層打包,因為一旦破損,商家損失會比包裝費用大得多。
  • 過度包裝 呼籲快遞箱循環用
    「雙11」火爆來襲,與期待已久的商品一同被快遞小哥送來的,還有大大小小的快遞紙箱、泡沫塑料快遞箱、快遞袋、冰袋、填充氣囊、保溫棉等包裝。「雙11」11年來,人們在享受足不出戶即可居家購物便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包裝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2019年,預計我國快遞業務量將超過600億件。
  • 給「網來網去」的生活全鏈路「減塑」
    這樣的現實也意味著,我們今天再談「減塑」,絕不能拿著老辦法去套,不能局限於傳統業態和埠那幾個塑膠袋,必須把重點火力瞄準生活方式轉變後帶來的網上大量「生廢耗塑」,消除盲區,精準施策。數據顯示,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700億件,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但這一天文數字下,浪費問題也如影隨形。
  • 2022年可循環快遞包裝將達700萬個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郵政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85%,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700萬個,到2025年達到1000萬個,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
  • 推進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循環利用——快遞業綠色發展在提速
    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表示,當前物流業正全力破解快遞包裹的環保問題,並在快遞包裝「瘦身」和材料循環利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別是今年以來,在推進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循環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綠色物流取得進展在「2019中國快遞『最後一公裡』峰會」現場,京東快遞展示的「雞毛信」智能安全箱,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