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被別人稱讚和誇獎,如果在做某事時,得到了其他人的肯定,那麼就能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稱讚教育的重要性,平時會在生活中找機會表揚和誇獎孩子。但是誇獎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如果誇得不對,或者方式不正確,不但起不到正面的鼓勵作用,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小文最近就遇到了這樣的煩惱,小文的女兒今年4歲,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小文一直奉行稱讚教育的原則,只要女兒做好了一件小事,或者有一點點進步,小文都會對女兒豎起大拇指,然後說上一句:&34;女兒也特別喜歡被誇獎,但是如果看到媽媽誇獎了別的小朋友,或者當自己哪件事沒做好時,就會特別懊惱。
一次鄰居家孩子來串門,兩個孩子一起在堆積木,鄰居孩子堆得比較快,而且也更高一些,小文就禮貌性地誇獎了一句。沒想到女兒聽到後,立刻哇哇大哭起來,邊哭還邊怪媽媽不誇自己,小文耐心跟女兒解釋,沒想到女兒竟然一把將積木全部推倒,然後說自己再也不想玩積木了。小文覺得女兒越來越玻璃心,脾氣也越來越大。
其實像小文女兒這樣的行為,完全是由於錯誤的誇獎方式導致的。像小文一樣,大多數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34;,這三個字其實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說的太多太頻繁,還會起到反作用。
美國史丹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經專門對此進行過研究。他率領團隊,用了10年時間,在全國20多所學校中,跟蹤研究5000名學生,結果發現,如果單純地對孩子說&34;或者&34;,孩子將會形成固定型思維,學習成績和心理發展都會變得不樂觀。而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卻能讓孩子形成發展型思維,在學業和其他方面都能產生積極效果。
他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接受研究的孩子分成兩組,先讓兩組都來做同樣簡單的題目,當全部都做完後,對第一組孩子稱讚:&34;,&34;。對第二組則稱讚道:&34;。然後讓兩組孩子選擇第二輪題目的難度,結果被誇&34;的孩子,全都選擇了簡單的題目,被誇&34;的孩子,則都選擇了比較難的題目。
接著第二輪讓兩組孩子都做比較難的題目,結果都沒能成功。但是他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第一組孩子都認為自己很失敗,不願意在接受挑戰。而第二組孩子卻覺得是自己還不夠努力,應該繼續學習和挑戰。這就是不同誇獎方式給孩子的思維帶來的不同影響,總誇孩子&34;,孩子就會不敢面對失敗,而誇孩子&34;,孩子則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1、誇獎細節
如果孩子某件事做的比較好,父母就應該指出孩子究竟哪裡做得好,從孩子做事的細節方面入手來誇獎。比如孩子吃完水果後,把水果皮扔進了垃圾桶,這時父母應該說:&34;。再比如孩子今天寫字認真,父母可以說:&34;
在細節上多誇獎孩子,能夠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哪裡做得對,以後應該繼續這樣做。不斷地在細節上做好、做優,孩子自然可以一點點地得到進步,日積月累就能更優秀。
2、誇獎孩子努力的過程
當孩子做完一件事的時候,無論結果好還是壞,其實都可以從過程方面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學習騎自行車,可能幾個小時也學不會,但是父母可以這樣說:&34;
像這樣誇獎了孩子努力的過程,孩子就不會再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感到沮喪,反而能更加充滿鬥志,也會對自己更有信心。有了信心,並且能做到一直堅持,那麼孩子以後的人生也會更有作為。
3、誇獎孩子的思維
在做某件事或者做某種選擇的時候,可以先徵求孩子的意見,當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時,父母就可以及時地誇獎孩子。比如出門辦事的路線,或者度假的安排等等,讓孩子說一說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讓孩子來列計劃。
孩子說完以後,父母可以這樣稱讚:&34;這樣不斷地誇獎,孩子就更願意動腦思考,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以後也能成為一個有主見並且善於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