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年婦女有三怕:一怕老公出軌,二怕自己變老,三怕老師打電話。
李姐說,昨天她就應言了,老師雖然沒打電話,卻發朋友圈直接艾特她:「你家童童昨天數學作業沒有完成,您關注孩子抄書本了嗎?」
面對老師質問,李姐明白老師這是連孩子帶家長一起批評了。但想到自己和孩子約定的「計劃」,想了想這樣回復了老師:「楊老師很抱歉,昨天我確實沒有看孩子的抄書本,原因是我和孩子約定好了,他自己的作業自己完成,並檢查好。孩子已經連續一周都做得很好,昨天是疏忽了,麻煩您幫我批評提醒他,因為您的話比我的話管用100倍,希望您能理解,謝謝。」
信息發出不到1分鐘,很多家長紛紛點讚,「童童真棒,自己寫作業自己檢查,這個習慣確實要早早培養。」
「看來我家閨女也應該實行這個方法,每天作業都是盯著寫完,再給檢查好,到了高年級還這樣可不行啊。」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很有必要,童童媽媽明智。」
一會孩子的數學老師也回復了:「好的,童童媽媽,我一會提醒他下,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我非常贊同,偶爾一次出差錯也正常,要給孩子時間。」
是啊,如今保姆式的陪讀的家長太多了,凡事都幫孩子安排好,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實際是在害孩子。這樣的孩子成績再好也是「高分低能」,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拐仗」便不會走路了!小學成績一路高歌猛進,結果到了初高中,父母一撒後,成績一落千丈的例子太多了。
北京四中有套特別著名的學習法理論是:自學是解決學習成績問題唯一出路。
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正是為以後的自學能力做鋪墊。
北京四中學習法中提到:被動學習是造成學生學習學習效率不高的原因。從初中開始要求每天自學佔40%以上。
同時這個理論也得到了美國哈佛大學關於學習法的研究證實。
學渣+自學能力=學霸
談到自學能力有多麼強大!其實是強大到你想像不到!
朋友家小孩子小學四年級前都是中等生,英語算是學渣,孩子父母各種著急,外面培訓班報著,媽媽為了孩子成績,直接辭職照顧孩子,孩子每周的補課排得很滿,很難約出來玩一次,即便這樣成績卻也不盡人意。到了五年級,眼看面臨小升初了,孩子父母每天特別焦慮,甚至失眠,孩子有次半夜起來看到媽媽睡不著,還在研究他的數學題,那一刻孩子突然頓悟了,學習應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倒讓父母如此操心,真是內疚!從那以後,孩子心態完全變了,去補習班不再是父母催著去,晚上寫作業不再是父母再三督促,背英語單詞再也不會和媽媽鬧翻天了,周末同學約打球,再也不心痒痒的,而是專心在家學習,這樣經過一年的努力,連老師都沒想到,成績高出重點初中10多分,直接晉級學霸行列!
魯迅先生曾在《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中寫道:「父母對於孩子,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也就是說,過度的關注反而會束縛孩子,「解放」才能讓孩子更早地自立自強,才是明智之舉。
判斷孩子是否擁有自學能力?
判斷的標準有三點:
第一是以前的基礎是否紮實,如果連以前的基礎都不紮實,何來能力去自學後面的課程?第二是對新事物的興趣,一般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的孩子,不大可能自覺地進行超前學習,只有那些對新事物有強烈興趣的人才具備強大的自學潛力。第三是對目標有強烈的追求欲望,這種孩子具備超前學習的強大精神動力,這種動力會轉變為一種實際的物質力量,這是我親身經歷的切實體會。
沒有自學能力的孩子,家長如何培養?
1從小事做起,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保護過度也是一種束縛,也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有些家長特別寵愛孩子,明明7-8歲了卻總把孩子當「小孩子」,認為孩子這事幹不好,那事也幹不好,家長成了孩子的「助理」。
朋友家小孩8歲了,從沒洗過自己的襪子,吃飯從沒拿過一次筷碗,沒幫父母掃過一次地。這類家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它事不用你管。」
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中提到:
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
古人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循順漸進,從一些小事做起:
比如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擦桌子,拿碗筷等;比如自己的作業,自己記好,主動完成作業後,自己檢查;比如看好明天課表,自己把相關課本收好,裝書包;比如自己決定明天穿什麼衣服,晚上提前準備好放在床頭;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要讓孩子看到完成任務後去玩的希望。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加強孩子的責任感教育
要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責任,父母不妨坦率地告訴他:在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責任。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不應要求父母去承擔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當孩子具有高度的學習責任感時,他便會主動地去學習,並儘自己所能去搞好學習。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丟三拉去,上學要麼忘帶書,要麼忘帶尺子,老母親們像個保姆一樣每天操碎了心。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自找的,孩子忘帶東西就應該用自然後果懲罰他們,比如忘記了書,課堂上就沒有書,還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下次自然會自己記得。
用自然結果懲罰孩比打罵教育管用10000倍。
不幫不扶不教孩子的家長,多半都是具有大智慧的父母。
所謂不扶才是最好的「扶」。
3 不遺餘力去引導孩子的求知慾吧,那是培養自主學習的「快速通道」
《少年說》節目中男孩向父母喊話:我不是學習的機器!
早上一育兒達人媽發媽聊天,談到學習到底是苦是樂時,她誠懇地說: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了再次體驗當學生的感覺,她特意報了學習班,和孩子一起學習,在大量的習題考試時,的確是非常辛苦的。
另一個媽媽有次在家抱怨上班996太辛苦,她家兒子說,996算什麼,你們大人至少周六日還能休息呢,我們周末還有補習班,比996還慘呢!
求學本身一定有辛苦的成分,我也從不向孩子傳輸100%的快樂教育思想。
那如何破解呢?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孩子的求知慾,當他心中有渴望,才能熬住一切的黑暗、寂寞和沮喪。
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的開篇即說:「求知是人類的天性。」由於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慾,好奇心,形成了一種由內而外自發形成的探索欲求,這才是學習。
在學校學習中,頗為普遍的是,孩子記住了很多知識要點,卻不知所以然,更無法應用。在課堂上,孩子們一雙雙眼睛無精打採,茫然無比。無論家長怎麼推、老師怎麼拉,孩子就是原地不動。
其實,在家長老師「推」、「拉」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焦慮和恐懼是導致孩子對學習喪失好奇心,想像力破滅的罪魁禍首。「我要學習我想了解的事物」變成了「要我學習你喜歡的東西」,我們漸漸地把孩子的學習欲求變成了義務。
近日一個網紅學霸考砸後痛哭的表情包在網上瘋傳,試想自己的孩子如果能為自己學習的事如此著急,家長何愁沒有好成績呢?反之,家長急,老師急,全都是干著急。
所以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從而喚醒孩子自我學習的意識勝過老師和家長一切推拉。
當然,對於自制力比較差的孩子,前期還需要父母的適當的幹預,保證按「規矩」做事,推薦一個比較好用的方法——每日任務清單法。
比如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引導孩子選出重要的3---5件事情,寫在一張紙上,作為「要事清單(To-do lis)」,每完成一項,劃一個勾。
前期必須嚴格監督,說到做到,這是一個培養習慣的過程。如果開始不嚴格,可做可不做,最後再要嚴格管理,就比較困難。
有了這個「痛苦」經歷之後,後面的管理就變得輕鬆了。時間長了,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最後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找到正確的方法來管理孩子的成績,而不是自己累成狗後抱怨孩子為什麼如此不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