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們撐腰捧場,我們需要被『聽見』。」冬日的下午,不少聽障人士從各地不約而同地匯集到上海市徐匯區永康路的一家咖啡店門口。他們踮起腳尖,臉上帶著笑容,對著一個洞口,等待一隻「熊爪」出現。這家咖啡店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熊爪」咖啡,最近在社交網絡上被熱捧。(《北京青年報》12月6日)<br/><br/> 記者從「熊爪」咖啡店的創始人王女士處了解到,店內的店長兼咖啡師確實如網傳的那樣是聾啞人,除了店長外,店內還有兩名咖啡師也是聾啞人。而這家咖啡店可以為持有殘疾人證的顧客送一杯免費的咖啡,並願意為想當咖啡師的聾啞人提供免費培訓。一家咖啡店、一杯暖咖啡,還有一隻溫暖的「熊爪」,溫暖了整個皚皚冬日。<br/><br/> 其實很難想像,一家沒有豪華店門,沒有店員見人,僅有一面灰牆、一個洞口、一隻「熊爪」的咖啡店,竟然能吸引眾多市民「排隊打卡」,儼然不符合網紅門店裝修力求「高大上」的經營套路。也許,有人會說,諸多市民之所以光顧,大多數是出於可憐與同情。可當我們深入思考後,不難發現事實並非如此。<br/><br/> 聾啞人因身體方面制因,往往承受著比其他人更重的生活壓力。可這家店的店員卻能自強不息,用更優質的服務,走進這個社會。相信,每一位到場的顧客,都能從一次又一次「摸頭」「握手」「比心」的交流中,感受到「被治癒」的力量。與其說「熊爪」咖啡店是在「賣可憐」,不如說是在「賣治癒」。<br/><br/> 近幾年,伴隨著體驗經濟模式的推廣,治癒經濟快速興起。以幫助消費者舒緩情感、調節精神、充實心靈為目標,開展消費活動,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歡迎。可以看到,「熊爪」咖啡店「去繁就簡」,著重突出一隻「熊爪」的治癒體驗,在快節奏的大都市中,無疑打造出了一股「消費清流」。<br/><br/> 當然,治癒經濟之所以亮點頻頻,靠的不是「套路」,而是「真情」。若不是以「公益」為核心精神,「熊爪」咖啡店恐怕也不會走入人心。正如雷鋒所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裡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走進公益凝聚勃勃創意,堅持公益傳播無限善意。公益事業也能靠創意盈利,治癒經濟便是如此。<br/><br/> 從「熊爪」咖啡的走紅歷程中,我們看到了一群已經被治癒的「聾啞人」,也看到了一群排隊被治癒的「社會人」,而最需要關注的是還沒有被治癒、期待被治癒的「殘疾人」。希望有更多類似的社會公益項目、治癒經濟項目出現,讓殘疾人得到更多的幫助。(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