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1935年9月17日,南開系列學校創辦人張伯苓在南開大學「始業式」上,向青年學子發出這「愛國三問」。84年後,在南開大學建校整整一百年的開學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帶領「第101級」新生再次重溫這振聾發聵的「三問」。
「是!」「愛!」「願意!願祖國繁榮富強!」同樣鏗鏘有力的回答,穿透歷史的煙雲匯合在一起,譜成一曲恢弘的青春交響曲……
從1919年創立至今,南開大學已走過整整一個世紀不平凡的歷程。從初建時期的篳路藍縷、抗戰烽火中慘遭轟炸,到西南邊陲的弦歌不輟,盡顯剛毅艱卓;從北歸復校的艱難重建,到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作育英才;從改革開放新時期踐行「科教興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創建「雙一流」高校……回眸百年,這所為國家培育了20餘萬名棟梁之材的著名學府,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守著熾熱的初心與夢想,始終在不懈的探索中書寫輝煌的歷史篇章!
在堅守中淬鍊精神
百年南開始終堅守著一份「初心」——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不變、「允公允能」的卓越品質不變、「經世致用」的治學之道不變。
張伯苓這樣講述創立南開大學的初衷:「目的是要救國。方法是以教育來改造中國。改造什麼?改造他的道德,改造他的知識,改造他的體魄……」
愛國主義,是南開大學與生俱來的基因。1919年,南開大學創立之初,嚴範孫就告誡學生:「勿志為達官貴人,而志為愛國志士。」在南開系列學校百年校慶展上,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校友在一幅1934年華北運動會的照片前久久佇立。照片中參加運動會的南開學生高舉起方形布旗,組成「毋忘國恥,收復失地」8個大字。老人自豪地告訴身邊的志願者:「你看,那個『國』字右下角舉旗子的人,就是我!」
在南開大學首屆學生的合影中,共有96張青春的臉龐。其中「第62號」學生就是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他入校不足半年,就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入獄。嚴範孫用「獎學金」資助周恩來赴法留學,因為他是「最好的學生」!建校百年,南開歷史上有名可考的革命烈士就有36位,其中馬駿、於方舟、陳鏡湖、何懋勳、劉毓璠、袁永懿、郭永懷等傑出代表,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國家民族的赤膽忠心。
南開對國家民族愛之彌深,敵人對南開恨之益切。1937年7月29日凌晨,日軍動用飛機和迫擊炮轟炸、焚毀南開大學,妄圖「去其史、滅其魂」。轉瞬之間,美麗幽靜的校園變成一片廢墟。面對這一野蠻暴行,南開人這樣回答:「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在張伯苓的帶領下,私立的、小規模的南開大學與國立的北大、清華合組西南聯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弦歌不輟,為國家培育出一大批傑出人才,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贏得了「學府北辰」的無上榮光。
學校教育重在育人。育什麼樣的人,如何育人?南開大學對此有著清晰的認知。1934年10月17日,在多年辦學實踐基礎上,張伯苓正式宣布:南開學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服務社會之能力」。歷時百年,如今這一校訓已經內化為南開大學的精神品質,成為許多南開人一生的「座右銘」。正如喻傳鑑先生所言:「『公能』二字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學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於是,有了邱宗嶽教授「一堂課換來一座樓」的傳奇,有了陳省身「我最美好的年華在南開度過」的感慨,有了老舍和曹禺「知中國者必知南開」的那份驕傲……
南開學校「私立非私有」;南開人「心存大公」。一代代南開人正是在「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奮鬥中,堅守著南開的品格,因而才有了將西方先進教育經驗「土貨化」,建設「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的大學」的成功實踐: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自創辦之日起,即致力於分析探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該所編制的「南開指數」享譽海內外;東北研究會組織師生實地考察,「搜集日本侵略中國之鐵證」,撰寫調查報告和專著,喚起國民和海外有識之士對東北問題的關注,成為當時最具影響的學術團體;化學研究所與範旭東、侯德榜的永利制鹼廠合作,「以我之學識,易彼之經驗」,開「校企合作」之先河……
南開人的報國志,體現在「經世致用」的接續奮鬥中:為了國家需要,毅然放棄自己研究了幾十年的專業,在農藥化學領域取得眾多卓越成果的楊石先;心繫祖國,創建南開數學研究所,致力於把中國建設為「21世紀數學大國」的陳省身;以「經濟學中國化」為目標,因「南開指數」和中國工業化系列調查研究等成就而享譽國內外的楊敬年;畢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晚年捐贈全部財產設立「迦陵基金」以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葉嘉瑩……南開史冊,群星璀璨!
每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都會鳴響校鍾。而遍及世界各地的校友都會在心底唱起校歌:「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南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19年1月17日,是南開人倍感榮耀的一天——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開大學考察,參觀了百年校史主題展覽,與部分院士、專家和中青年教師代表互動交流,察看了化學學院和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詳細了解南開大學歷史沿革、學科建設、人才隊伍、科研創新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對南開百年來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勉勵師生們把學習奮鬥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貢獻。
在探索中鑄就輝煌
滄海橫流。在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南開大學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探索立足中國大地的辦學模式、探索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學科布局、探索符合社會需求的育人路徑……
因勢而變。南開大學創立之初,本著「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設立文、理、商3科,帶有強烈的「育才救國」實用性。一心要使南開「能與英國之牛津、劍橋,美國之哈佛、雅禮(耶魯)並駕齊驅,東西稱盛」的張伯苓,在辦學之初全盤採用美國學制,教師多為留美學者,儀器設備是美國製造,教科書是英文原本,就連生物課所用的蚯蚓也是「美國貨」……
然而,「洋學堂」很快就「水土不服」了。事實證明,這種機械地全盤照搬的辦學模式「既非學生之需要,又不適於中國國情」,也與南開大學「求民族自存」的教育目的相背離。經過全校師生參與的大討論,1928年制定的《南開大學發展方案》最終確定了「土貨化」辦學宗旨: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依照這一宗旨,南開大學先後設置了東北研究會、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化學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經濟學院等直接為社會服務的系科和研究機構,被社會公認為「獨開風氣之先」。東北研究會組織師生開展對東北三省的實地調查,在獲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出版了《東北經濟地理》,「是當時國內有關東北地理有限著作之中最好的一部」。在給南開應用化學研究所定名時,張伯苓特別強調「應用」二字:「在研究我國工商業實際上之問題,利用南開大學之設備,輔助我國工商界改善其出品之質量,俾收學校與社會合作之實效。」教學方面的「土貨化」改革同樣引人注目——「以大自然為教室,以全社會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來充實學生之知識,擴大學生的眼界」。學校開設了當代中國政治問題、中國經濟問題、鄉村社會學、鄉村建設概論等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的課程,在教學上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系統訓練。
沉潛務實的學風,為學界稱道,令俊彥歸心。當其時,南開名師會集,稱一時之盛。凌冰、姜立夫、劉晉年、饒毓泰、邱宗嶽、楊石先、李繼侗、熊大仕、蔣廷黻、李濟、蕭公權、徐謨、張忠鈸、何廉、方顯廷、陳序經、李卓敏、黃鈺生、張彭春、柳無忌、司徒月蘭、馮文潛、張克忠、張洪沅、竺可楨、湯用彤、蕭叔玉、范文瀾、羅隆基、吳大猷等都曾執鞭於此。
回望南開大學歷史,對於「土貨化」這一堪稱「中國現代大學辦學理念重大飛躍」之舉,人們不能不投以欽佩的目光。也正是因為此舉,使得南開大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道路,成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著名的私立大學。
應時而變。追求「日新月異」的南開大學,時刻都在觸摸時代的脈搏。在改革開放初期,為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南開大學率先開始進行學科建設布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建議下,南開大學1980年設立社會學專業,並從全國18所重點大學選拔了43名學生組成一個專業班,這個班日後被譽為中國社會學界的「黃埔一期」。此後,南開大學又遵循「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改造調整現有學科,發展新學科專業」的辦學思路,率先創立了金融、旅遊、生物化學等諸多社會急需的應用學科專業。如今的南開大學已經擁有26個學院、86個專業,形成了文理並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初步構建起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
以此為支撐,進入新時代的南開大學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同樣日新月異,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饒子和院士在SARS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蛋白質結構研究方面世界領先,被譽為生物物理領域的「傳奇科學家」;曹雪濤院士「炎性免疫反應的新型分子與細胞機制」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張偉平院士因在阿蒂亞-辛格指標理論方面的新成就,被國際數學界譽為「該領域的領袖」;龍以明院士有關哈密頓系統的研究成果,被譽為「該領域過去15年來的裡程碑」……
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南開大學在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等方面同樣碩果纍纍:近5年來,該校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50項,南開學人領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中國APEC研究院」「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人權研究中心」「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院」等一批智庫機構,承擔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項目1400餘個,為各級黨政機關提供高質量決策諮詢報告500多份。
在開啟新百年之際,南開大學正在大力實施「文科振興、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醫發展」四大計劃,努力使建設中的「十大交叉科學中心」成為新的學科增長點和制高點,從而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究、生態文明研究、現代工學體系構建、智能醫學工程人才培養、標誌性科技論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校長曹雪濤說:「南開師生一定秉承『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學術傳統,接續『愛中華,復興中華』的使命擔當,將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落實到行動上,立足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每年的金秋時節,被南開大學錄取的新生,都會在通知書上看到8個醒目的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100年來,南開大學就是圍繞這8個字繪就了一幅幅生動的育人圖卷。建校之初,南開大學就確定了體、智、德「三育並進」的指導思想,在長期探索中形成的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則一直延續到今天。2011年年底出臺的《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被師生簡稱為「公能教育綱要」,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入手,把「公」和「能」細化為對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並形成一個全面、穩定的評價體系。
張伯苓說:「欲達教育之目的,務須注意精神修養,向深處培,向厚處培。」嚴範孫建校之初即為南開學生擬定「容止格言」——「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如今這一教誨仍鐫刻在每幢學生宿舍的門前。每天,南開學生都在「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靜、宜莊」的諄諄告誡中「三省吾身」……將「公能」教育浸潤到每一間學生宿舍,是南開大學的「得意之筆」:他們把打造「人文雅舍」、營造特色宿舍文化作為精神引領、文化薰陶、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抓手,使之成為「人文化建設」「人性化服務」「規範化管理」的學生成長社區,從而使青年學生互相砥礪,共同成長,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為學生在大學裡打下一層健康的人生底色。
南開大學注重發揮社會實踐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塑造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南開大學探索形成了師生「同學、同研、同行、同講」的社會實踐育人新模式,在2018年「知行南開」暑期社會實踐中,5200餘名學生和100餘名教師組成500餘支實踐隊深入基層,或宣講新時代新思想,或以專業知識服務當地發展。正是在持續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南開學子強化了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和愛國報國的堅定信念。在南開大學,優秀學生最高獎是「周恩來獎學金」,優秀班級最高榮譽是「周恩來班」。自2001年1月8日創立此獎以來,學校共選拔、培育、命名了8屆「周恩來班」,312位學子成為傳播周恩來精神的「火種」。
東風已至,奮健翮而扶搖萬裡。巍巍南開,正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昂首闊步行進在建設南開品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徵途上!展望未來,校黨委書記楊慶山滿懷激情:「新時代新百年新徵程,南開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絕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與期望,一定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以開拓創新、永不懈怠的奮鬥姿態,奏響愛國奮鬥的時代強音!」(更多報導見7版)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7日 01版)
(責編:實習生(唐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