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歲的楊華儀老人,是湖濱街道曾坑社區蓉園自然村人、石獅市僑鄉鄉土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三年前,這位老人啟動了一項「大工程」:在白科木板上烙小篆體《中華字經》。目前,他已經烙到了第三冊,預計今年五月份就可全部完工。4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楊華儀老人的小工作室,了解其故事。
《中華字經》是中國教育部、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承接的教育科學「十五」規化課程的重點研究成果,共分為四冊,每冊1000字。
楊華儀的小工作室就在其家裡,裡頭放著多本篆書書籍,還有二三十捆烙好字的白科木板。「我年輕時就懂得刻字畫、花草等,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到了晚年,比較清閒,所以,才想著要烙小篆體《中華字經》。」
據介紹,楊華儀老人從2013年年中開始啟動這一「工程」,至今已快三年時間。「別看就照著這本書來烙,還有很多講究,而且很耗時間。」楊華儀指著已經烙好的板說,「為了把這項工作做好,我買了很多篆書學習。」只見,老人非常細心,他先是將白科木板裁成寬5釐米、長55釐米的長板,接下來用鉛筆在板上寫好字,最後再用電烙鐵烙字。
「整本《中華字經》烙完需要500塊小白科木板,目前已經完成300多塊了。」楊華儀說,「有時,一不留神,把自己的手給燙著了。後來就戴上了手套。」老楊指著手上戴的手套繼續介紹道:「在烙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小失誤,發現少了八個字,為了八個字的位置順序,從頭進行了核對,這又花了一兩個月時間。」
對於這件事,其老伴很是反對。但老楊認為,作為老年人要老有所樂,要有一樣愛好,這樣才不易老年痴呆。所以三年來,他就這樣堅持下來。他告訴記者,要把毛筆字版本和白科木板版本分別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作為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
(摘自石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