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之康
獲得紅點、紅星等國際國內設計大獎350餘人次,其中獲國際獎項50餘人次;千餘名畢業生在微軟、谷歌、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甚至擔任要職;多名優秀學生在劍橋大學、中央聖馬丁等設計全球排名前50的學校深造……
這份成績單並非來自某個老牌院校,而是來自2000年才招收首屆學生、2003年建系的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其發展歷史尚不足二十年。
那麼,是什麼讓這個年輕的系能夠在短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呢?
保持前沿思維
實際上,在北京科技大學這個工科院校,工業設計系一開始是非常弱的。這樣的弱勢地位,也就決定了其發展不能遵循其他老牌院校工業設計系的道路,而是要獨闢蹊徑。
「建系之初,我們就決定從小處入手,以思維的前沿性來引領整個系的發展。」北科大工業設計系主任覃京燕告訴《中國科學報》,2002年,他們就開設了與信息社會發展大趨勢同步的界面設計、互動設計、信息設計、遊戲設計、網絡設計、信息可視化、通用設計、人工智慧等系列課程,最早在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方面作出相關教育探索。
與此同時,工業設計系還不斷引進擁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才,並外聘4名劍橋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史丹福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的知名教授擔任兼職教授,及時為學生帶來國際前沿的設計思路。
「到目前,我們系擁有專任教師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覃京燕介紹道,教師中共有13人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科技部光華龍騰獎十大傑出青年設計師等榮譽。
不過與之相比,始於2008年的分享會更讓覃京燕感覺成就滿滿。
當時,她每周三晚上都邀請在微軟、谷歌、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回到母校,與在校生分享工作經驗與前沿設計思維。
「首先,他們在企業一線所接觸的內容和理念是最前沿的,同時,朋輩學習也讓在校生與畢業生的溝通更加順暢。」覃京燕說,每周三晚上六點開始,一直持續到十點,甚至十二點,大家都沒有散去的意思。「後來,隨著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流行,這樣的分享變得更加頻繁與深入。」
創新設計教育
2003年,覃京燕前往清華大學攻讀信息設計方向博士學位,這一經歷也讓她對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有了更多創新性的思考。
「當時,我是我們導師帶的第一批學科交叉的學生之一,主要是美術學院、計算機系、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知識交叉。」她說,「導師不會硬性規定我們學習什麼內容,只是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方向和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剩下的就是自己去探索如何學習。」
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讓覃京燕在創新設計教育方面獲得啟發:傳統教學傾向於告訴學生知道什麼,通過知識的傳授讓他們記住和了解。但真正從無到有的顛覆式創新,則需要從事物本源去考慮更加本質的變化規律和創新規律。
那麼,如何才能認識這些更加本質的變化規律和創新規律呢?在覃京燕看來,「大數據」「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
比如用木材做家具,如果用傳統教育方式,就是用木材做桌子、椅子等;如果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說,家具的本質是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因此,創新就變成了大數據帶來的有各種各樣設計可能性。
「傳統的教學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我們創造很多數位化的環境,設計很多的作品,但它們與公眾需求卻往往是不匹配的。」覃京燕說,這也就是為什麼設計師做了很多床和桌子,最後卻賣不出去的原因。
基於這一思考,她於2016年就面向本科生開設了《人工智慧與創新設計課程》。不過,最初的授課過程卻並不如意。
「覃老師,您上立體構成課教的不是立體構成的東西,上界面設計課教的不是界面設計的東西,這讓我們怎麼學?」此刻回想起來,覃京燕說,當時她還被學生罵哭過,因為對他們來說,人工智慧的課程太難了,要學很多算法。「但到後來他們發現,這種創新設計教育讓他們的思路打開了,他們最終受益了,不管是考研還是就業,出路都比之前更好。」
在她看來,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交互式、開放式、啟發式的,它沒有界限,「本質是思維創新,這一點最關鍵」。
以展覽促發展
如果說,前沿思維與創新教育是北科大工業設計系人才培養取得優異成績的內在因素,那麼,舉辦展覽就是與之相輔相成的外在因素。
將時間回撥至2002年。
建設之初的工業設計專業,其發展受困於既沒有充足的物理空間,也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不過,那一年他們籌辦的中臺交流周活動,卻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
「當時,臺灣的設計在很多方面都是引領大陸的。我們邀請了臺灣設計界的泰鬥級人物來到學校,進行交流研討。」覃京燕介紹道,為了那次活動,他們第一次舉辦展覽,有產品類的、有視覺傳達的,都以海報的形式,在北科大逸夫樓大堂進行展覽。「後來,我們就意識到,不管學校有沒有展覽的完整空間,都需要向外傳播,告訴別人自己能做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能給社會帶來什麼價值,以及創辦工業設計學科出於什麼考慮、教育的理念是什麼、培育出來的學生將來會在社會上發揮什麼作用等。」
她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路和眼界也都打開了,思考的方式、做事的方式全都有了很大改觀,「因此,2000年入校的雖然是第一屆學生,但他們後來發展得都不錯,+INJIANG這一品牌就是那屆學生獨立設計的」。
後來,通過參與2008年奧運火炬設計以及2010年廣州亞運會火炬設計,北科大工業設計系更加明確,不斷展示無比重要。正如覃京燕所說,工業設計系雖然年輕、雖然小,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一過程會在無形中讓學生建立起信心,也讓他們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方案。
不久前,「第六屆活數據+萬聯網+融智能+創新設計展覽暨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2015級本科生畢業設計展覽」在該校舉行,數百件優秀的設計作品讓參觀者眼前一亮。
就像北科大工業設計系2000級校友、+INJIANG創始人江英在看完展覽後說的那樣,「我上學時沒有太多資源,專業剛剛起步,設計的作品相對來說不太成熟,但現在的畢業設計作品,整體都挺好的,感覺特別成熟,大家的作品都比較優秀。現在,大家接觸的信息比較多,想法也很成熟」。
「未來已來,一切可能正在發生,期待工業設計系的更多改變。」覃京燕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6-19 第2版 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