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與盲童在一起
「那個樣子一定要優雅一些,好不好?」9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武漢市盲童學校時,40歲的音樂教師張龍正在一間音樂教室陪孩子們練彈琵琶。
9月10日晚,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2015全國「最美教師」頒獎典禮,武漢市盲童學校女教師張龍帶領一群快樂活潑、自信陽光的孩子載歌載舞表演了他們的校歌《牽手》。被譽為「心靈導盲師」的張龍是湖北省唯一的獲獎者,她也是全部10位獲獎教師中唯一的特教教師。
「夏老師,您來了,孩子都在教室盼著呢。」一位身材偏瘦、精神矍鑠的老人剛走進一間音樂教室,就有幾位盲童家長熱情地迎了上來。65歲的夏一民是湖北省琵琶學會秘書長,他是武漢文藝家志願團音樂舞蹈分團的一名志願者,也是武漢音樂家協會的老會員,2005年從武漢漢劇院退休。三年前,張龍告訴夏一民,自己所在的武漢市盲童學校需要琵琶老師,夏一民作為志願者來到這裡義務教授盲童演奏琵琶。從此,每個星期一的下午,不論是起風還是下雨,夏老師都會從漢口乘地鐵轉公汽或開車準時到位於武昌石牌嶺的武漢市盲童學校。今天下午,是本學期的第一次課。
張龍為盲童矯正姿勢
由於盲童在醫學上被界定為完全沒有視覺能力,要教好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無疑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耐心。記者在教室看到,因為盲童無法識譜,每教一個樂段夏老師都要先反覆唱上十幾遍,讓孩子先將聲音背記下來 然後蹲在孩子們旁邊一個個手把手的掰著指頭教,這個位置是什麼音,那個「哆」音位置在哪裡,音有多高?都需要反覆教授,直到把聲音和位置銘刻在腦海裡面……然後憑記憶在琴弦上重新彈奏出來。時間長了腰酸背痛,嗓子也唱啞了。再難再累,夏老師也沒有說過放棄。張龍會認真觀察和傾聽每個盲童的彈奏,時不時走到某個盲童的身前,幫盲童矯正姿勢。
「要把平時的每一次練習,都當作演出!」這是記者整整一下午聽張龍重複最多的一句話。張龍說,這間教室的孩子跟著夏老師學彈琵琶,隔壁教室的孩子跟著她在外邊請來的另一位朋友王老師學習演奏中阮。「今年年底,我們要到琴臺大劇院開一個專場音樂會。」張龍自豪地說。
據了解,張龍在武漢市盲童學校發起成立了「六點藝術團」,其中有十個琵琶、七個中阮。學琵琶的同學除了能演奏一些如《茉莉花》一類的小曲子,還能完整地演奏琵琶曲《陽春白雪》;學中阮的同學也能彈奏《紫竹調》、《馬蘭花開》、《茉莉花》、《鈴兒響叮噹》等曲目。
2011年,張龍不顧親朋好友善意的勸阻,主動要求調到武漢市盲童學校當音樂老師。張龍的到來,給這裡帶來了不一樣的陽光。在她的提議下,學校建立校園廣播站,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優美的音樂聲;為讓盲童的特長得到發揮,她組建了「六點藝術團」,並擔任團長。藝術團開設了表演組、聲樂組、器樂組等,她利用課餘時間耐心細緻、有條不紊地訓練學生的唱歌和朗誦。孩子們的藝術天分逐一顯現:學生甘文俊、田彬楠的詩歌朗誦《金月亮和銀月亮》在第二屆全國盲人詩歌朗誦大賽中榮獲湖北賽區的金獎,學生宋林龍的器樂串燒在第七屆武漢市殘疾人匯演中獲金獎……
張龍還首創了盲童形體訓練課,幫助孩子們訓練、雕塑形體,練習正常人的坐姿、立姿、走姿,盲童觸覺發達敏感,她讓孩子們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摸腰、摸臀、摸背,體會正常人腰板要挺直、頭要正、胸要挺的感覺。此後,她又用音樂訓練孩子們的舞姿。孩子們的表演從此有了肢體語言。
張龍與特殊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交流
問及投身特殊教育事業的原因,張龍告訴記者:「讓孩子們都能享受音樂,傳遞快樂,我很幸福。」近年來,她曾獲得「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個人」、「全國模範教師」、「中國好人」、「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武漢市十大魅力教師」等榮譽。(荊楚網)
愛心鋪成光明路——記全國最美教師張龍
武漢盲童學校教師張龍(後排中)和學生在央視頒獎典禮現場
「渴望著幸福我和你一樣」、「衝破了黑暗,我會更堅強」,昨晚,央視綜合頻道播放了全國「最美教師」頒獎典禮,一群快樂活潑、自信陽光的孩子們載歌載舞表演了他們的校歌《牽手》。
導演說:「這是五屆尋找全國「最美教師」頒獎儀式裡,唯一一位獲獎老師,在舞臺上帶著學生表演。」這就是武漢盲童學校教師張龍和她的「六點藝術團」。
本屆尋找「最美教師」,全國僅10位教師入圍,武漢盲校教師張龍是我省唯一榮獲者。昨日教師節,張龍老師回憶起錄製節目過程,自豪地告訴記者:「一直覺得孩子們看不見沒關係,他們能用耳朵和手感知世界,和普通孩子一樣。」
意外邂逅特殊教育
張龍本來是武漢市漢陽區一所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師。2011年,她帶學生到北京演出,同臺有一群孩子的器樂演奏,特別好聽。在後臺,她竟然發現孩子們都是盲童,「當時心裡特別震撼」。
回武漢後,她迫不及待地化裝成志願者,「潛伏」進武漢盲校。幾天下來,她感慨萬千:這裡太安靜了,靜得讓人想流淚!下課後,很多孩子還是在教室裡蜷縮著身體揉眼睛,或者把玩著手裡的什麼小東西。「這不是孩子應有的生活狀態,這些孩子,更需要我的幫助!」
張龍主動轉崗到了武漢盲校。她首次建立校園廣播,放音樂、講故事。
寂靜的校園開始熱鬧起來
「我要了解他們,必須學著走進他們的世界。」一個周六,張龍戴著眼罩開始一天的生活。「從床頭到衣櫃是5步,從衣櫃到衛生間的門是3步,從衛生間的門到洗漱臺是5步。」張龍走得小心翼翼,仍然四處碰壁,膝蓋幾次撞得生疼。3分鐘就能搞定的刷牙,這一次她用了10分鐘。
那一刻,張龍明白了,「黑暗中,有太多不可預知的東西,恐懼是最直接的反應。」只有消除恐懼,才可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心裡,也才可能讓他們從自己的「塔」裡走出來。
課餘時間,她主動找孩子們聊天,唱歌,講故事……漸漸地,孩子們的笑容、話語多了起來,有孩子說,以後想當歌唱家,想當運動員,還有的說想當語言學家……
用音樂為盲童圓夢
2011年12月,武漢盲校首個藝術團成立了。藝術團的小歌手吳迪,是個苦命的孩子,媽媽生下她不久就去世了,還給她留下了終生殘疾——先天性雙目失明。
小吳迪像媽媽一樣,特別愛唱歌。張龍對她進行重點培養,幫助訓練氣息,矯正不正確的吐字發音,吳迪的演唱水平大大提高。
一次,張龍找吳迪談心,懂事的吳迪低頭不語,淚水在眼眶打轉,她說,一直夢想有一首自己的單曲,獻給天堂的媽媽。張龍百感交集,哽咽著說:「放心吧,我一定圓你的夢!」
為了幫吳迪圓這個夢,張龍四處找人寫詞、作曲,創作了勵志單曲《夢》,並請人幫忙在盲校拍攝了MV。張龍把MV上傳網絡,希望讓更多人聽到吳迪的歌聲。這首歌被作為公益歌曲在全國九條高鐵線上循環播放。
術團的表演日益豐富,孩子們的世界也逐漸從校內走向校外:四年級學生甘文俊和田彬楠在第二屆全國盲人詩歌朗誦大賽中,榮獲湖北賽區金獎;初一年級宋林龍在第三屆北京竹笛邀請賽一舉榮獲少年組金獎;在第三屆亞洲陶笛音樂節上,盲校孩子們作為唯一的一支殘疾人代表隊,與來自亞洲各國及地區的陶笛高手同場競技,斬獲銀獎。
這裡只有孩童沒有盲童
盲人也應該追求美和享受美。張龍大膽設想,在全國首創盲校形體訓練課,幫助盲童訓練形體、雕塑體形,練習像普通人一樣的坐姿、站姿和行走。
孩子們看不見,張龍就把自己當觸摸試驗品。她示範動作,讓學生在自己身上反覆摸,讓他們體會和模仿,每個細小動作逐個糾正,反覆練習。時間長了,張龍終於看到,孩子們走路昂首挺胸,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肢體語言也越來越豐富。
張龍經常對孩子們說,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逐、實現自己的夢想。這裡只有孩童,沒有盲童。正常兒童能做的事情,盲孩子同樣能做到。「我們不需要別人同情,我們需要別人的佩服。」
武漢盲校的桌球、門球、花樣跳繩等各項體育運動都應運而生,看著運動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和歡呼雀躍聲,真的很難相信這裡是盲校。孩子們在這裡快樂學習、生活,已有近20名學生考入長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山東濱州醫學院等。(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