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靜默咖啡」店主,兩歲時因藥物過敏而失聰,自幼在靜默的世界中長大。經歷過迷茫,也曾備遭打擊,是「開一家咖啡館」的夢想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改變了他的生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走進「靜默咖啡」,首先迎接顧客的,是瀰漫四散的咖啡濃香;隨後映入眼帘的是一整套衝煮咖啡的器具,以及吧檯後牆上的一行黑體英文:「人們說雄辯是銀,而沉默是金」。牆側粘貼的手語教學招貼畫,無聲地昭示著店主的身份。
「手衝咖啡,僅僅用熱水來萃取咖啡豆中的美好物質,不加入其他任何東西,這種簡單直接的衝泡方式,更容易喝出咖啡本身的味道。一杯好喝的手衝咖啡,乾淨、均衡,層次豐富,風味明顯。」張龍熱情地寫道。
咖啡的苦、酸、甘、香、醇,正如人生百味。
緣 起
1987年,兩歲的張龍因高熱不退被家人送醫。當時的診所醫療條件有限,張龍因藥物過敏失去了聽力。家人幾番求醫問藥,最終接受了孩子的聽力無法恢復的現實,將張龍送往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在特殊教育學校,手語成為師生們交流的主要語言,學生們同普通學校的孩子們一樣學習了統一的學科基礎課程;但在進入大學之後,他們可選擇的專業方向就十分有限了。
從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張龍對職業選擇十分迷茫。在走入社會的最初幾年裡,他做過服務生,也做過網絡編輯;但無論換了幾次工作、專業對口與否,張龍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空虛感,覺得這並不是自己期待的未來。
張龍在接受記者採訪。中國網/白韻之攝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龍通過一位考取了咖啡師資格證的同學了解到:「調製咖啡也是一門職業」。回想起與咖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還是在張龍讀初中的時候,他在爺爺家看到了親戚作為禮物送來的兩罐速溶咖啡和咖啡伴侶。當時他還不知道咖啡是什麼,用勺子挖了一勺,直接嚼著吃了,只覺得特別苦,後來才知道,這苦苦的粉末是要用水衝開喝的。小小的張龍沒想到,這種黑色的粉末,日後可能成為自己為之打拼的事業。
逐 夢
人生的岔路口,突然出現了這個全新的選項,讓張龍十分興奮。深入了解咖啡師這一職業後,他決定去接受咖啡師的正規培訓,並希望將來能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館。
在咖啡培訓中心學習的幾個月裡,張龍對理論知識多有不解之處,授課教師十分耐心,用筆寫下一條條理論知識以便張龍學習,對張龍還不明白的地方筆談解釋。而實踐過程中,給張龍帶來最大困難的學習是奶泡的製作。奶泡是多種咖啡的必備成分,要將奶泡打發得恰到好處絕非易事。其他學員可以依靠機器振鳴的聲音判斷打發程度,聽不到聲音的張龍必須另尋他法。經過一次次摸索和試驗,他發現可以靠溫度判斷,經機器打發至五十五度到六十五度之間的奶泡口感最佳。
張龍在製作咖啡。中國網/白韻之攝
2012年的3月依舊春寒料峭,當張龍敲開星巴克的大門,卻與意想不到的溫暖相遇。申請兼職時,門店經理得知他有聽力障礙,主動拿出了紙筆,以筆談的形式為張龍面試。經過幾輪篩選,前來面試的咖啡師中,只有他對星巴克的企業文化以及咖啡調製理論最為熟悉。這一次的求職成功,讓張龍正式開啟作為咖啡師的職業生涯。
靜 默
此後的三年中,張龍在星巴克從一個普通兼職者,變成了經驗豐富的「黑圍裙」。儘管星巴克的獨特菜單和咖啡機的英文作業系統一度給張龍帶來了一些困難,但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他最終在客流量極大的三裡屯門店被同事們評價為最優秀的咖啡師。這段經歷讓張龍提高了咖啡製作的技術水平,習得了豐富的商業經營知識,與此同時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最初學習調製咖啡時就萌生的想法: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館。儘管有許多不舍,張龍還是決定辭職開始創業。
咖啡店裡的英文標語「人們說雄辯是銀,而沉默是金」
開辦咖啡館的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波折:投資方撤資、合作對象放棄、多次更換店址……但張龍從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要後退。如今,張龍的咖啡館坐落於北新橋的胡同深處,是一方裝潢簡約、香飄滿室的小天地。
究竟給咖啡館起個什麼名字,曾經讓張龍猶豫了許久,最終定下「靜默」二字。張龍覺得,一方面「靜默」可以代表聽障人群的身份;另一方面,「靜默」不等於死寂,希望大家能夠在這裡沉靜下來,品味咖啡,用心感受。每周,咖啡館都會有「靜默時間」,不播放背景音樂,與顧客們共同創造安靜環境。在日常營業之外,「靜默咖啡」還面向社會不定期組織播放以聽障人群為主題的電影,並對手語愛好者開放課堂,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知曉聽障人群的生活狀態,讓有心人學習幾句手語的日常會話。「如果健聽人,尤其是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能學會一點點簡單的手語,就會對聽障群體產生很大的幫助。」張龍用手語說。
咖啡店裡隨處可見的提示牌和簡要手語翻譯,也無聲昭示著這座咖啡館的「靜」。中國網/白韻之攝
回憶起這些年來與社會的接觸,張龍表示,聽障群體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溝通。他認為,聽障人群並不需要憐憫式的同情,希望健聽人能夠更恰當地表達對聽障人群的支持。「如果對方確實需要幫助,就幫他一把,而不要問都不問,就搶過來替對方把事情做了。」張龍用手語說。而對聽障群體,他的建議是,他們可以勝任「聽見」之外的任何事情,只要思考清楚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是什麼,給自己一個目標就好。
記者手記:
張龍把他對成就一份事業的熱情全部傾注進一杯香濃的咖啡裡。他用堅持詮釋了不論你是誰,只要腳踏實地朝著目標努力,遇上波折不氣餒,夢想終會照進現實。
相關閱讀:傾聽TA的聲音:
「聾啞孩子的學習能力並不比正常人差,他們需要的是更細心的關愛。」何興武在紙上寫下了這句話。何興武8歲時因用藥不當失聰,從小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他了解聾啞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1994年9月,從工廠退休後,何興武與朋友一起創辦了南昌市青雲譜區三聯特殊教育學校。為了學校能繼續辦下去,孩子們能有學習的地方,他準備讓兒子來接手學校的事務。「將來我幹不動了,我兒子還在,這裡的學生們不會沒書讀。」何興武在紙上寫到。——摘自新華社《無聲課堂點亮夢想》
重度聽障者石城川:從小到大,我跟別人的溝通都是通過筆談,對方寫一句話,我寫一句話。現在,我終於可以「聽見」對方說什麼了。希望把語音識別作為一個常規功能普及開來,讓全世界的聽障人士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接收信息,讓聽障人士和健全人也能「說上話」。——摘自大洋網《他開發出「看得見」的聲音為20萬聽障人士裝上「耳朵」》
聾啞夫妻程洋和陶豔萍是江西省于都縣特殊學校的特教老師,他們用手語「說」,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聾啞孩子也能擁有快樂的童年,收穫社會的尊重和掌聲。——摘自新華網《無聲世界愛亦無言》
來源:中國網
編輯: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