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依然不能丟。家住海州區新浦街道龍苑社區的王華和吳雨秀夫婦倆就是這樣,一直以來,他們都踐行節約糧食的理念,並倡導循環用水。他們認為,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沒有理由去浪費。這些年,他們不僅自己堅持做到,也將這一好習慣傳承給孩子,將勤儉的好家風代代傳承下去。
昨日,臨近中午,在位於海州區愛家路附近的王華家中,筆者看到,他們夫婦倆正在廚房內忙碌著,與往日不同的是,當天的午飯,他們沒有像往常一樣做米飯,而是將冷油條進行加熱,又燒了一鍋湯,桌子上擺放著現成的兩盤菜,一切忙活好後,兩個人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油條是一位朋友剛剛送來的,我們想趁新鮮吃,再做米飯的話,吃不完容易浪費。」看見筆者的疑慮,王華一邊吃一邊解釋。他告訴筆者,大兒子已經成家,平時不和他們住在一起,小女兒在外地工作,家裡一般都是他和老伴兩個人。為了避免浪費,他們吃飯一般比較簡單,只要保證基本營養就好。平時做飯的電飯煲,他們也都是用的「迷你版」,這樣更容易把握好量,不浪費一粒糧食。
今年68歲的王華原本是灌雲人,在上世紀80年代和吳雨秀相識並成婚。在老伴吳雨秀的記憶中,第一次見王華就覺得他是一個會過日子的人,最見不得別人浪費。後來在一起生活後,驗證了她的判斷。一起生活幾十年下來,王華可以說不捨得浪費一點點東西,平時用水都是循環利用,家裡大大小小好幾個盆,淘米水一般都是用來洗菜,洗菜水和洗衣服水會留下來衝馬桶。糧食更是捨不得浪費,有時候菜葉子有些發黃了,他也捨不得扔掉,會仔細挑挑揀揀,將青菜做成青菜粥。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多到家人都習以為常了。
「小時候的生活很苦,現在雖然日子好過一些了,但是也不能浪費。」王華說,在他小的時候,家家生活條件都不好,從他記事起,家裡幾乎沒什麼糧食吃,他的母親經常將挖來的野菜切碎,然後煮成一鍋湯給他們吃。因此,野菜那酸澀的味道一直留在王華的心裡。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家裡的生活才慢慢好起來。
王華告訴筆者,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吃飽飯,都不敢想像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因此,沒有理由去浪費糧食,應該經常憶苦思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除飲食外,王華在生活上也十分注重節儉,衣服壞了也是儘量縫補,從不為了趕時髦而購買新衣服。
「有時候走在路上,我看見年輕人東西沒吃完就扔掉,我就會勸他們。」王華說,他初中畢業後就在生產隊幹農活,種水稻的時候一整天都是彎腰插秧,真正領悟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所以,看到別人浪費糧食,他也會心疼。
因為從小受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王華的女兒王敏也是一個懂事和勤儉的孩子。今年23歲的她,從事酒店大堂經理工作,她也將勤儉的習慣帶到了工作崗位上。每次客人點單時,她總是會提醒客人少點些菜,不夠吃再加,也儘量勸導客人要「光碟」,實在吃不完要打包帶回家,儘量少製造廚餘垃圾。
「我們生活並不富裕,不能給孩子們留下什麼,但是我希望將勤儉節約的好家風傳承給孩子們。」王華說,讓他欣慰的是,孩子們都很懂事,也都很節約,希望孩子們能夠繼續努力和保持,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將勤儉節約的好家風一直傳承下去。(徐譽寧 溫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