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夫婦傳承勤儉好家風

2020-12-22 中國江蘇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依然不能丟。家住海州區新浦街道龍苑社區的王華和吳雨秀夫婦倆就是這樣,一直以來,他們都踐行節約糧食的理念,並倡導循環用水。他們認為,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沒有理由去浪費。這些年,他們不僅自己堅持做到,也將這一好習慣傳承給孩子,將勤儉的好家風代代傳承下去。

昨日,臨近中午,在位於海州區愛家路附近的王華家中,筆者看到,他們夫婦倆正在廚房內忙碌著,與往日不同的是,當天的午飯,他們沒有像往常一樣做米飯,而是將冷油條進行加熱,又燒了一鍋湯,桌子上擺放著現成的兩盤菜,一切忙活好後,兩個人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油條是一位朋友剛剛送來的,我們想趁新鮮吃,再做米飯的話,吃不完容易浪費。」看見筆者的疑慮,王華一邊吃一邊解釋。他告訴筆者,大兒子已經成家,平時不和他們住在一起,小女兒在外地工作,家裡一般都是他和老伴兩個人。為了避免浪費,他們吃飯一般比較簡單,只要保證基本營養就好。平時做飯的電飯煲,他們也都是用的「迷你版」,這樣更容易把握好量,不浪費一粒糧食。

今年68歲的王華原本是灌雲人,在上世紀80年代和吳雨秀相識並成婚。在老伴吳雨秀的記憶中,第一次見王華就覺得他是一個會過日子的人,最見不得別人浪費。後來在一起生活後,驗證了她的判斷。一起生活幾十年下來,王華可以說不捨得浪費一點點東西,平時用水都是循環利用,家裡大大小小好幾個盆,淘米水一般都是用來洗菜,洗菜水和洗衣服水會留下來衝馬桶。糧食更是捨不得浪費,有時候菜葉子有些發黃了,他也捨不得扔掉,會仔細挑挑揀揀,將青菜做成青菜粥。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多到家人都習以為常了。

「小時候的生活很苦,現在雖然日子好過一些了,但是也不能浪費。」王華說,在他小的時候,家家生活條件都不好,從他記事起,家裡幾乎沒什麼糧食吃,他的母親經常將挖來的野菜切碎,然後煮成一鍋湯給他們吃。因此,野菜那酸澀的味道一直留在王華的心裡。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家裡的生活才慢慢好起來。

王華告訴筆者,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吃飽飯,都不敢想像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因此,沒有理由去浪費糧食,應該經常憶苦思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除飲食外,王華在生活上也十分注重節儉,衣服壞了也是儘量縫補,從不為了趕時髦而購買新衣服。

「有時候走在路上,我看見年輕人東西沒吃完就扔掉,我就會勸他們。」王華說,他初中畢業後就在生產隊幹農活,種水稻的時候一整天都是彎腰插秧,真正領悟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所以,看到別人浪費糧食,他也會心疼。

因為從小受父母潛移默化的教育,王華的女兒王敏也是一個懂事和勤儉的孩子。今年23歲的她,從事酒店大堂經理工作,她也將勤儉的習慣帶到了工作崗位上。每次客人點單時,她總是會提醒客人少點些菜,不夠吃再加,也儘量勸導客人要「光碟」,實在吃不完要打包帶回家,儘量少製造廚餘垃圾。

「我們生活並不富裕,不能給孩子們留下什麼,但是我希望將勤儉節約的好家風傳承給孩子們。」王華說,讓他欣慰的是,孩子們都很懂事,也都很節約,希望孩子們能夠繼續努力和保持,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將勤儉節約的好家風一直傳承下去。(徐譽寧 溫新新)

相關焦點

  • 重溫紹翁經典詩詞 傳承勤儉耕讀良好家風
    龍泉新聞網訊(記者王蘇珍通訊員餘麗美葉林傑)3月31日,第一屆「紹翁文化節」在西街街道巖後村舉行,重溫紹翁經典詩詞,傳承葉氏「武惟耕讀,謀在勤儉」良好家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 傳承好家風 分享好故事|勤儉,我家的一大家風
    翁源昌家庭家風:勤儉導讀:我的父親、母親小時候生活在一個還比較富裕的家庭,但成家之後飽嘗生活酸苦,勤勞節儉是他們克服生活艱辛的一大法寶。父母的勤儉作風,對我們影響極為深刻,生活上克勤克儉,學習工作是勤奮刻苦。勤儉,是我家幾代人最為明顯的一個共同的生活態度與方式。說到家風,會有不少人以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家,那有什麼家風可言。
  • 世代傳承,中國人的家風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有家就有家風。很多人對於家風的定義都不太一樣。有人認為家風就是「家訓」,有人認為家風就是一種有形或者無形的「規矩」,還有的人認為家風更類似於一種美好的家庭狀態——一家人其樂融融,和諧、幸福、安康。
  • 制止餐飲浪費,弘揚勤儉家風!山東省廣大家庭積極踐行「餐桌文明...
    9月11日,山東省婦聯在濟南市舜華社區舉行「從我做起 從家庭做起 制止餐飲浪費 弘揚勤儉家風」——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風主題宣講活動。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孫豐華,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淑萍,濟南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劉勤出席。
  • 東陽市湖溪鎮校:傳承好家風 引領好作風
    為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近日,湖溪鎮中心小學黨支部組織湖溪鎮各小學全體教師赴省廉政教育基地——浦江縣「江南第一家」參觀學習,現場接受廉政文化薰陶,領悟鄭義門家規家風中的精髓168條家規治出了一個有序、勤儉、廉政、不以權謀私的家族,成就了國內外家族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活動中,教師們認真聆聽導遊對《鄭氏規範》廉政、道德等典型事例的講解,參觀了廉政文化展示廳及鄭氏宗祠,並仔細閱讀了廉政事跡展板,深入了解鄭氏家族如何以「孝義」治家,以「儒學」理家。
  • 傳承家風礪志氣
    在績溪縣瀛洲鎮瀛洲村章氏祠堂,傳承研究家訓的教師章觀金在為村民講解《章氏家訓》,其「耕讀傳家」的主旨深入人心。暮春的午後,績溪縣瀛洲鎮瀛洲村章氏祠堂,不少村民在農忙之餘陸陸續續趕來,等待一堂講解傳統美德的家風傳承課。祠堂當中的木質屏風上刻有從五代十國時期流傳至今的《章氏家訓》全文,側牆懸掛著醒目的「耕讀」二字。
  • 傳承好家風 | 家風,修身處世的底氣——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家風是從小播撒在人心中的種子,能夠影響人的一生,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聲的力量。曾國藩家族兩百年來「長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個子孫後代中,無一敗家子,靠的就是其獨創的家教理論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風。他的家書流傳至今,裡面記載的一言一行仍能賦予我們行走在人世間的正氣和底氣。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曾國藩並非天資聰慧,他參加了七次考試才中秀才。
  • 好家風 我傳承_新聞中心_洛陽網
    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我們愛國、愛家,就應當從立德樹人開始,從抓好家教、搞好家訓家風做起。好家訓造就好家風,好家風造就好家庭,好家庭則是造就好兒女的搖籃。  位於河南鞏義市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是全國重點保護的三大莊園之一,到過康百萬莊園的人,大多都會在「留餘匾」前久久佇立。
  • 世界勤儉日:讓勤儉美德之花在人們心中綻放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每個家庭也應當讓「勤儉」蔚然成風,走進每個人的心底。 梁開元說:「『孝敬長輩繼傳統,艱苦樸素』是我們家的家風,從我爺爺開始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我教育孩子要謙虛、謹慎、勤奮、以人為本。」 梁開元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衣服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麼多年過去,梁開元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可他依舊秉承著勤儉的好習慣。
  • 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家風文化節」助推家風文明
    社會風氣天朗氣清,源於家風的純正那麼,如何傳承好家風家訓呢?走!小編帶您去瞧瞧~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發散思維講述自己與好家風的故事。講堂定期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親子活動,將家風家訓的學習融入到親子閱讀中。
  • 【砥礪奮進的五年】千年古鎮的「文化傳承」:只有好「家風」 才能...
    近年來,受五千多年青墩文化滋養的南莫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慈言善德美家風」實踐活動,向6萬轄區群眾詮釋「只有好家風,才能正國風」的深刻內涵,持續唱響「最美家風文化」三部曲,掀起了「議家風,曬家訓,傳美德」的新熱潮,讓「千年古鎮」的深厚文化繼續傳承。議家風「愛親、勤儉、友善,這六字是我們嚴家的世代家風。
  • 領導幹部當傳承好家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問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和多個重要會議中有多篇關於領導幹部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家風文化,弘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家風傳統,讚揚了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良好家風,並對新時代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 和風綿長潤物無聲——看泰和好家風在傳承
    近年來,泰和縣通過傳承好家風以潤養家庭這一社會的基本細胞,促進好家教來豐富人生這第一所學校。家風正、民風純、政風清,綿綿和風吹過贛江兩岸,吉泰盆地萬物潤澤悄無聲。碧溪鎮袁仁秀夫婦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撫育弟弟妹妹長大成人,妯娌親如姐妹,一家和氣滿滿。苑前鎮梁昌泮視叔嬸如親父母,久病床前有孝心,辭去工作悉心照料。2018年,袁仁秀家庭獲評省「五好家庭」,梁昌泮家庭獲評省「最美家庭」。在剛剛結束的首屆感動泰和人物評選活動中,割腎救妻的鐘志達獲選。此前,他一家還獲評省「最美家庭」。
  • 廉江:傳承好家風 弘揚好家訓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良好家風,提升家庭教育觀念,改善親子、家庭關係與和諧,7月24日,廉江市婦女聯合會、廉江市教育局聯合舉辦「傳承好家風、弘揚好家訓」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該市營造家風好、民風純,黨風正、政風清的良好氛圍,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 萊山區濱海路街道:傳承家教家風 共繪幸福「華府」
    水母網12月11日訊(通訊員武林姣)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善良質樸的家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載體。「春風化雨潤無聲」良好的家風如同無言的教育給子孫後代帶來幸福的滋養。今年10月萊山區濱海路街道婦聯在社區廣場打造了20米的「家風長廊」,該「家風長廊」集家訓、家風、家教等內容為一體,向居民宣傳「好家風、好家訓」,將「家風家訓」這一優秀傳統道德教育方式融入到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讓好家風走近居民身邊、走進居民家中。從2019年3月份開始華府社區婦聯在社區內廣泛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徵集活動。
  • 家譜手抄報 傳承好家風
    一條條家訓,一則則家史故事,無不承載著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思想延續、文明教育,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文化,讓同學們再次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誠實、孝道、勤儉、誠懇」等優良品質的薰陶。人人製作《家譜手抄報》為了幫助孩子建立來自家庭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良好家風,齊賢鎮校給全校每名學生布置了一個特別的作業,與家人一起製作《家譜手抄報》,活動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響應。這些家譜不僅包含了家庭世系表、家庭大事記、家庭史料,還有一個一個動人的家庭故事。「韓金生出生於1886年8月27日。
  • 邯山區:培育好家風 傳承好家訓
    邯山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著眼點,以尋找、徵集、傳播、傳承「好家風好家訓」為工作切入點,緊緊抓住家庭「小細胞」,用好家風「老家底」,深入開展「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主題創建活動,讓「老家底煥發新光彩」,釋放傳統文化「正能量」,初步形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邯山新樣本」。
  • 傳承好家訓 建設好家風——敦煌市幼兒園好家風家教主題宣講
    傳承好家訓 建設好家風——敦煌市幼兒園好家風家教主題宣講 2020-05-21 0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小琴:孝老愛親,傳承溫暖家風
    過去,家風是一個大家族的傳承根本;現在,家風是一個小家庭的立足之所。父母的思想,決定了家庭的價值觀。父母的言行,引導了整個家庭的風氣,這風氣就是家風。家住賽罕區的陳小琴就用她的故事來詮釋關於家風的傳承。
  • 9對夫婦分享家風故事
    9月22日下午,2020廣州市老年人「幸福小康我的家·弘揚廣州好家風」主題活動在白雲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舉行,9對鑽石婚、金婚、銀婚夫婦現場分享家風故事,重溫風雨同舟的愛情親情,傳遞家國情懷。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綜合力量,是社會風氣的涓涓細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在每個家庭中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