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其昌教授介紹嘉賓和論壇主旨
緊接著,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閔錦忠教授致辭。致辭中,閔校長對參加論壇的專家們表示熱烈歡迎,對藝術學院舉辦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表示高度讚賞與祝賀,並結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史談及到對設計學科在未來學校學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之後,國務院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孫守遷教授致辭。主要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浙江大學設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進行了講解,指出設計與商業的結合將成為未來設計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論壇第一場專題研討由國務院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季鐵教授主持,該場討論的主題是「質量工程與新型設計學科建設」。發言人分別為陳汗青教授、孫守遷教授和覃京燕教授。武漢理工大學榮譽院長陳汗青教授以「質量工程視野下設計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心路與實踐」為主題,首先提出關於一流設計學科的建設問題,他認為設計學科應與新文科和新工科相結合,努力實現藝術、科技與經濟相融合。陳汗青教授指出,要實現辦好令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就要堅持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其次,他還提出新型設計學科建設應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關於機制建設,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創新觀念理念,其次要系統規劃建設路徑和關鍵舉措,緊緊抓住核心環節,最後需加強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建設。最後,陳汗青教授提出,當今機遇和挑戰並存,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學科關聯領域不斷擴大,創新成為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成為文化自信、學科自強、高峰意識、社會貢獻的重要性因素。孫守遷教授以數字創意產業助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提出數字經濟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對於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背景下,應當大力推動創新設計,帶領中國設計、中國方案走出去,推動創新設計理念的傳播;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大力推進數字絲綢之路的快速發展,分享數位化轉型的變革紅利。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北京科技大學覃京燕教授通過網絡視頻進行線上交流。她以量子教育5S質量評價體系下的新設計學科建設為主題,提出關於新設計學科教育的幾點思考:在教育考核中,是要快樂的艱辛還是艱辛的快樂?評價考核是要學海無涯苦作舟還是注重身心健康?如何教育量子教育?關於如何教育培養量子思維六種能力?需要教什麼?最後指出教育關係應該是5S雙循環全息交感教育生態系統,教育育心,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觀念。第二場專題研討由中國美術學院範凱喜教授主持,該場討論的主題是「雙循環與新型設計學科建設」。發言人分別為季鐵教授、馮信群教授、祝遵崚教授。季鐵教授首先提出了三新的概念:新發展概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接著分析了後疫情時代文化科技融合與創新設計生態的狀況,深入探討了數字文化創新。強調在全媒體場景下的文化、科技要與娛樂體驗相結合,提出了全鏈路數位化的智慧財產權與商業模式創新,要以文化為體,以科技為用,激活文化資源與科技創新的雙引擎,推動以設計驅動數字文化的創新,加強數字平臺與設計生態建設,差異化與跨領域的雙一流建設。其次介紹了文化科技融合驅動的產業與社會創新的雙循環系統,最後提出了AI+大健康開啟健康服務智能化時代的觀點。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東華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馮信群教授以「在場」與「營構」——新時代語境下設計四邊和多元演進為主題進行分析,首先提出了對當下與未來設計變革的預見,從時代響應、模式轉變、系統探尋這三個方面討論了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給設計帶來的不確定性思考,強調在此背景下,要注重批判能力和主動設計能力,倡導組織創新,思維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未來的設計思維轉向朝著跨界型、智造型、數據型、網絡型、迭代型、平臺化、複合化、民主化、扁平化方向發展。其次指出面對疫情,設計的發展模式轉變,其設計價值,功能和作用應該重新被審視。強調了新文科與設計學科有明確關聯,設計學科應立足新時代、新成就、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徵和新考驗,在國家「四新」教育的建設情況,作為設計學科而言,需要振興中國傳統的智慧,進行技術融合,產業融合,學科融合,產教學一體融合,最後提出了「海派文化」的特點,包括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多元性。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祝遵崚教授以智慧園林與園林植物創新設計思考為主題,提出了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林行業如何發揮設計的作用,對於生態材料的資源,應該如何去設計應用。強調農林行業的設計學有利於改進生態環境,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場專題研討由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王曉予教授主持,該場討論的主題是「新工科與新型設計學科建設」。發言人分別為:範凱喜教授,吳衛教授,胡潔教授。範凱喜教授以「新產業·新職業·新學科·新系統·新模式·新方法——關於面向2035國家發展戰略的新型設計學學科建設的思考」為主題,基於國家發展戰略的視角,分別從創意設計的新產業和新職業、設計學科的新觀念和新體系、設計學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三個方面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在創意設計的新產業和新職業方面,範教授認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國家發展遠景目標對高等設計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可以總結為五個「新」,即新四化,新格局,新核心,新高地,新產業。其中還包括:新工科+新藝科對設計教育的新影響、設計產業職業業態大變化的新動向、後疫情時期設計時代產業的新形態等內容,並以「不做摳圖拼圖的美工小弟!要做新時代的智能設計師!」呼籲大家積極適應新產業新工作需要的新職業。最後範教授又從設計學科的新觀念和新體系、設計學科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的角度,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時代帶來設計教育發展的新機遇、適應AI時代設計學科發展的新教師觀、新型設計學科建設課程的新體系、適應未來設計學科教學的新模式/新形式和師資隊伍建設與學生生源:提高質量的思路等方面內容,充分闡釋自己關於2035國家發展戰略的新型設計學學科建設的思考。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吳衛教授以「新文科視域下設計學科發展的思考和路徑」為主題,首先提出新文科視域下設計學科發展的思考與應對,指出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雖然規模龐大,但內涵建設不足,且同質化較為明顯,改革勢在必行。在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上,後疫情時代應繼續發展OMO+5G教學模式,課程體系上要融入新技術和傳統優秀文化的新課程、新模式。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必須關注和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動態,研究新技術與設計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專業建設上,積極引入新技術與本專業的嫁接與聯動,不斷擴展優化新的專業領域,探究新的專業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可能與路徑。蘭州理工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執行院長、青年長江學者胡潔教授通過網絡視頻進行線上交流。他以「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設計學科建設」為主題,首先從新工科提出的背景:工業界與教育界的互動、工業發展的呼喚、社會發展的呼喚三個方面,將工業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分別與教育界的技術範式、科學範式、工程範式、第四次範式革命相對應,同時提出21世紀的工業發展速度是20世紀的1000倍,工業的發展呈現摩爾定律,行業和社會都在呼喚創新型設計人才。胡教授詳細分析了新工科的具體推進、新工科背景下:設計學科的創新等相關內容,並以自己在上海交通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的新型學科建設的嘗試為範例,詳細論述並總結了個人對於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設計學科建設的觀點——無問東西,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設計人才。第四場專題研討由吳衛教授主持,該場討論的主題是「新文科與新型設計學科建設」。發言人分別為王曉予教授、顧平教授、張犇教授。王曉予教授以設計學新文科建設的實施路徑為主題,基於教育部與設計教指委目前發展倡導的背景信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王教授通過一所做出優秀成績的B類、位於偏遠地區的綜合性示範院校的設計學科為例,提出了自己的三個觀點:一、不等靠不抱怨、補全地域短板;二、立足本土特色、深挖區域需求;三、重視產出導向、強化專業定位。同時闡述了自己對這三個觀點的實踐操作,認為設計專業的新文科建設應該落實到本科教學的每一堂課:《素描》(從歷史學和文學入手,以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其他領域知識,結合表達創意)、《色彩構成》(與中原產業結合,引入紡織材料學與營銷學知識,作業即產品)、《藝術考察》(注重淵源——陶瓷藝術,帶領學生近距離體驗陶瓷創造過程)。南京藝術學院顧平教授以「課程美育」與設計學學科的新使命為主題,從美學的角度入手談設計學,提出了對設計在以後的發展中基於產業的外觀下能否仍可以堅守藝術學與感性方面的擔憂。主要分為三個問題:一、從傳統工藝美術到設計學,顧平教授認為兩者的區別體現在物品在創作過程中設計者與操作者兩個身份是否統一。認為傳統工藝美術在使用中激活的是「體驗」——基於「具身」的感知,放大了情感,而設計之「物」在使用中獲得的是「交互」——是基於被格式化的人類「共通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體驗,較多的是現代審美的單純與秩序,強調科學思維為主導。二、「課程美學」為什麼需要設計學參與?;三、設計學之於「美育」的意義。顧平教授認為一個人的審美素養主要通過「教育」來建立,其主要媒介是「課程」。「課程美育」就是某種意義上設計學參與的審美轉化,主要從「藝術課程」與「美的環境」兩個承載通道去實現,以視覺渠道為主,重在「感知」與「體驗」。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張犇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的藝術與設計為主題,著重分析了藝術與設計在與新文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當如何自處,主要體現:審美性——美人;情感化——人文;內涵性——化人。並基於此展開敘述了四個觀點,分別是:一、必須打破與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的界限,用功能性訴求(物理功能、精神功能)將社會生活與科技、藝術進行勾連;二、充分發揮藝術的功能,在強調設計科技性的基礎上,努力在增強審美能力、涵養人文精神等方面下功夫,以發揮出藝術特性在新設計中的最大作用;三、應適應時勢,因勢利導,組建新專業,構建新設計理論,積極探索藝術與科技的交叉途徑,主動與新社會業態、新社會需求結合;四、高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向智能互動教學模式轉型的同時,應將藝術的化人、美人特質放置於重要地位,以充分發揮藝術在新設計未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五場專題研討由顧平教授主持,該場討論的主題是「新型設計學科建設構想」,發言人分別為藺寶鋼教授、板俊榮教授、劉宗明教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藺寶鋼教授以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設計學科的發展與思考為主題,結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地域優勢,圍繞西北高校獨特的自然及人文環境提出設計區別於美術,是從應用角度入手,服務於文化經濟發展的城鄉文化建設的新藝術門類。藺寶鋼教授以倫敦城市文化建設為例,突出城市文化建設的四個目標——卓越型、創建性、多途徑、重效益,並由此引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建設方向——利用高校學科優勢資源,xin主打城鄉環境藝術創新設計與應用,不同於經濟發達地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建設是要依託陝西紅色歷史文化遺產以實踐總結理論的教學方法打造特色人才培養路徑,建設未來新視野下環境設計學科發展人才新高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板俊容教授結合其音樂學習的背景,以聲音有需要設計——藝術與科學學科交叉發展新思路與初步嘗試為題,提出藝術與科學學科交叉能否成功?、交叉以後是什麼?及怎麼交叉?三個問題,並建設性地提出遠緣學科的交叉具有大於近緣學科交叉的強大衝擊力,人工智慧與聲音藝術的結合為新文科建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湖南工業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劉宗明教授結合其所在湖南工業大學的實踐成果談論了其在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包裝行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設計學科建設的思考。分點闡述了:一、今日設計不再僅僅滿足基礎性功能性需求設計;二、設計不再被動響應,而是直面社會複雜問題,定義問題,提出系統的設計服務解決方案。劉宗明教授強調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複雜化的新時代亟需新文科創新發展,實現設計學科的自我革故鼎新。閉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梁家年教授主持並作總結性發言。梁家年教授主持並作總結髮言
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