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020新經濟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一帶一路百人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分享了《後疫情時代的新需求與新經濟》的觀點,他從新經濟背景下需求的實質入手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新需求的構成,進而指出後疫情時代,新基建與新需求的核心取決於不同的消費模式、精神訴求以及場景能否與技術合理融合,這才是新經濟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人類到現在為止,不缺乏技術,但是所有的技術都應該在具體的社會洪流當中來運用。」儲殷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需求包含內需、消費剩餘以及一般消費需求的升級三個方面。他指出,未來的城市是屬於人的城市,而不是技術的城市,技術要為人服務,為幸福服務,為釋放消費潛力服務。
「在包括成都、杭州等在內的諸多南方城市逐漸出現了新的結構變化,大多數中國城市的轉型沒有完成,很多內需也被嚴重壓抑。」儲殷認為,到目前為止,大量的城市目前管理思路並不利於釋放內需,因此,中國的新需求核心是通過城市的再基建,把所壓抑的需求釋放出來。「將二線城市一線化,把城市發展變化中的短板,城市結構相對滯後的問題先解決掉,舊基建仍然有廣泛的前景和必要性。」
刺激新需求與新消費,勢必需要尋找新的消費剩餘。儲殷以今年以來成為消費新風口的電商直播舉例道,利用線上技術的發展可以解決中國消費剩餘和消費服務不匹配的矛盾。例如,電商直播中的時尚概念是很落後的,無法滿足一線城市女青年的需要,但是對於三線城市、小鎮青年具有醍醐灌頂的作用。「電商直播孵化消費需求,利用通過網際網路經濟逐漸釋放出,這是我們講的消費剩餘的挖掘。」
對於近一段時間引發熱議的消費升級,儲殷認為,現代社會仍然有巨大的消費升級的需求。他以昨天的七夕節節日消費為例子談到,中國正在由必要品滿足走向高端消費的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而過節就是最典型的高端消費。
「當城市經濟受到網際網路經濟衝擊,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線上線下如何匹配。」儲殷談到,中國城市的結構還沒有進入到新經濟的狀態,也沒有完成自我調整,這是因為城市發展太快,線上經濟只能提供物理性能的滿足,導致低線城市居民消費是被壓縮。「發展新經濟,不僅要用技術來解決問題,更要關注新經濟的本質是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的消費模式,如果只是強調新技術的發展,實際上仍然不足以釋放出足夠的消費需求。」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