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別羨慕我生了倆兒子,孩子們「水火不容」,愁壞老母親了

2020-08-28 優優育兒樂園


前幾天,我和幾位媽媽聚會。有個雙胞胎寶媽帶著兒子大剛和小剛。起初,兩個孩子玩得很愉快,後來不知怎麼回事開始搶椅子

他們爭先恐後爬到一把椅子上,推推擠擠,都想讓對方下去。

寶媽一開始沒有去制止他們,在旁邊靜觀其變。可不一會兒,這兩個小傢伙在椅子上扭打起來,一個拽對方的耳朵,一個扯對方的頭髮,椅子搖搖晃晃非常危險。

寶媽趕緊上前把倆兒子扯開了,說:「住手!在家裡打,出來還是打,今天回去不準吃晚飯。」

兩個小傢伙並不想就此結束,即使被分開了,身子還想撲出去,腳還使勁往前踢。媽媽稍一鬆手,他們又扭打在一起……

有個寶媽說:「我家就一個女兒,經常沒人給她玩兒。真羨慕你家倆兒子這麼熱鬧。」

大剛和小剛的媽媽一聲嘆息:誰也別羨慕我生了倆兒子,孩子們「水火不容」,愁壞老母親了。他們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打得你死我活,這哪像親兄弟呀?真不知道該怎麼管教才好……

我告訴她,其實在孩子有矛盾的不同階段,媽媽需要採取的引導方式都不一樣。

第1個階段☛小打鬧。就像「多雲有雨」,父母需要遊戲力。

第2個階段☛急脾氣。就像「中到大雨」,父母需要傾聽力。

第3個階段☛有危險。就像「電閃雷鳴」,父母需要幹預。

要想解決孩子打架的問題,家長首先要通過觀察孩子處於什麼階段。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張打架的判斷表吧!

請單擊放大查看

其實二胎家庭中,孩子們80%的時間相處都是融洽的,真正打架的時間並不多。但為什麼打架問題會成為父母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呢?

那是因為,父母常常把關注點聚焦在負面事情上。孩子們一整天都是和平相處的,但只要打一次架,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們的問題很大。

在解決打架問題之前,父母要注意,在孩子們日常和平相處時,要多多的正面肯定。只有日常多肯定好的行為,孩子們才會有更多的正面表現。

如果孩子們只是平時的小打小鬧,並沒有嚴重的情緒,父母可以使用遊戲力的方式,引導孩子們走出爭鬥的環境。

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正向引導的小妙招!

妙招1 角鬥士擂臺賽

在安全的地方給孩子們搭建一個擂臺,如客廳的空地,有護欄的床上,廣場等。劃定安全範圍並約定安全界限,如哪些部位可以打,哪些部位不可以。

tips:確保每個孩子都清楚規則。孩子按照規則執行,家長及時給予鼓勵。孩子的情緒過於激動,不適合使用此方法。年齡體格過於懸殊的孩子,不適合使用此方法。

妙招2 枕頭大賽

當孩子過於衝動或活躍時,父母可以邀請孩子來一場肆意的枕頭大賽。

邀請孩子們自己制定規則,父母可以問孩子「怎麼做可以玩得盡興還安全?」父母也可以加入枕頭大賽,這會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tips:枕頭大賽在安全的範圍內,可以幫孩子釋放壓力和負能量。同時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又是很好的親密時光。

年齡小的孩子也可以加入這個遊戲。父母可以引導大孩子思考新的遊戲規則,怎樣才能保證弟弟妹妹的安全。

妙招3 共同制敵

比如說,當孩子們為了玩具爭搶時,趁著衝突還沒升級,媽媽拿走他們的玩具,用孩子的語氣說:「就因為它,才讓你們不團結。現在我把它收走啦!」

這樣孩子們就會變成同盟軍,共同來想辦法。媽媽也可以製造一些小困難,讓孩子們有機會共同合作。最後再假裝輸掉,這樣孩子們體會團結的力量。

tips:有了共同的對手,孩子們自然而然會變成同盟軍。

父母這時候切忌說教,好玩最重要。父母通過這些玩遊戲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們釋放旺盛的精力,把矛盾往積極的方向引導。

從「多雲有雨」的小打鬧到「中到大雨」的階段,判斷標準就是看孩子們的情緒是不是可以很快恢復。

如果孩子的情緒不穩定,那麼為了避免矛盾再度升級,父母可以考慮引導的走向,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孩子學會疏導情緒。

☟這些動作能幫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重新建立連接☟

◆拉著孩子的雙手。

◆擁抱孩子。

◆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

◆看著孩子眼睛。

◆身體前傾。

◆點頭。

☟這些語言能幫孩子疏導情緒,找到解決方法☟

◆孩子們,我猜你們倆現在都感到很煩惱、不知所措。

◆我很想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

◆孩子們,能告訴我你們的感受和想法嗎?

◆有什麼好辦法讓你們既能在一起玩得開心,又不互相傷害呢?

◆你們願不願意轉動一下自己的選擇輪試試看,有沒有什麼替代的方案?

☟這些語言可以引導孩子互相和解道歉☟

◆在找到解決方法之前,你們可以先分開冷靜一下。誰先冷靜,誰可以先到媽媽臉上親一下,兩個人都親完媽媽,就可以一起玩了。

◆即使你們打架,我也愛你們。我也知道,你們也都愛對方。

◆當你衝對方大吼大叫時,傷了他的心,你覺得可以做些什麼與他和好呢?

☟這些方式可以表達歉意☟

一起重建破壞的玩具。

互相給對方擁抱。

玩對方都想玩的遊戲。

寫一個道歉卡片。

給對方拿喜歡的食物。

很多時候家長覺得道歉必須要說出來,事實上這樣的道歉方式會讓孩子有壓力,孩子更願意積極嘗試的道歉方式是用行動道歉。

用行動道歉,同樣可以培養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

結語:

孩子們在不傷害彼此的情況下打架,可以療愈負面情緒和創傷。對於孩子們平時的小打小鬧,父母可以適量放手,引導孩子們通過打鬧的方式來釋放多餘的能量。

但也不是每一個孩子打架,都能愉快結束。

有時孩子們動作幅度太大,對自己失去控制,或拿了一些容易傷害對方的物品。當觀察到這些信號時,父母就要像比賽時的裁判那樣,當機立斷及時喊停,去將孩子們分開。

留言板:您家孩子愛打架嗎?有什麼好的處理方式,歡迎分享。

————END————

(文/多平臺原創作者,優優育兒樂園。圖/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我養弟弟,我兒子誰管」,面對老母親的央求,女兒生氣拒絕
    導語:「我養弟弟,我兒子誰管」,面對老母親的央求,女兒生氣拒絕自從有了二胎政策後,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大齡產婦,四十歲以上生孩子的女性不在少數,有的已經六十多歲了依然拼盡全力生了二胎,這類人真是勇氣可嘉,但是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無形中增加了巨大壓力,想躲開這份照顧弟弟或者妹妹的責任,
  • 二胎生了兒子,愁壞了街坊四鄰,網友:收穫的不是恭喜全是同情
    導讀:二胎生了兒子,愁壞了街坊四鄰,網友:收穫的不是恭喜全是同情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二胎生了兒子,愁壞了街坊四鄰,網友:收穫的不是恭喜全是同情!
  • 兄妹倆搶玩具,寶媽懲罰倆人站在凳子上,下一幕網友樂壞了
    兄妹倆搶玩具,寶媽懲罰倆人站在凳子上,下一幕網友樂壞了!隨著二胎政策的出臺,很多家庭都開始迎接新生命,二胎的到來,在給家庭帶來新希望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一些困擾。其中,最大的困擾可能就是大寶和二寶的相處問題,如果家長處理的不得當、教育不合適,那麼兩個孩子的相處就會是滿滿的問題;如果家長教育有方,關係處理融洽,孩子之間也會是其樂融融,團結互助。
  • 我生了倆兒子,以後怎麼辦?
    從懷老二一直到生我每每出門和周圍人必有以下對話:——查性別了嗎?沒有,順其自然吧。——萬一還是兒子怎麼辦?因為這個把孩子打掉?——如果兩個兒子可得準備好幾百萬吶,壓力太大了吧!生女兒難道不需要錢?……後來再問我只是笑而不語,一度讓我對有兩個女兒的家庭開始&34;。
  • 一輩子沒生個兒子,老了會羨慕別人嗎?只生女兒的老人說了心裡話
    而且,有些夫妻還就想生女兒,覺得養女兒壓力小,還貼心。不過,也有很多人說,生女兒的人眼下是這麼想的,以後可能想法就變了。比如,想生個兒子湊成「好」,或者想到了「養兒防老」等,就可能又想生兒子了。那麼,一輩子沒生個兒子,老了真的會羨慕別人嗎?只生女兒的老人說了心裡話。
  • 女友與媽媽水火不容 孫協志:非丁小芹不娶(圖)
    女友與媽媽水火不容   中新網8月24日電 外界盛傳孫媽媽不滿丁小芹霸佔兒子並花光他的錢
  • 孩子不吃飯愁壞老母親,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愛吃飯?
    孩子不愛吃飯可是愁壞老母親,不吃飯怎麼吸收營養長大個。但是不知道各位媽媽有沒有分析過,為什麼孩子不愛吃飯?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就是不吃飯,別人家孩子吃的很香。到底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本身的問題?今天咱們就來說說。
  • 九五後為了生兒子竟然這麼拼,三年抱倆,還都是剖腹產
    在農村&34;的現象還是存在的,不少家庭都想生兒子,如果兒媳婦生下的是女兒,就會被公婆催生二胎,有的甚至要生出兒子才會封肚。很多老人一輩子省吃儉用,計算到了退休的年紀,還是在辛苦的幹農活,家裡都會養雞養鴨,根本就不愁吃穿,有時還會去貼補兒子,幫忙帶孫子。如果你用這句話回他們,那些長輩們又會說:&34;,可實際上,不說九零後了,大多數的八零後都娶不上老婆,更別談傳宗接代了。
  • 在農村,兩個兒子的家庭叫苦,兩個女兒的家庭卻說愁,矯情?
    話說是生男生女都一樣,問題是實事沒有擱到誰身上,好字怎麼寫,當然是有女有子才叫好,缺一不可,兒女雙全是我們所有家庭的心願,但很多時候也是事與願違,不是缺閨女,就是少兒子,沒閨女的羨慕有小棉襖的,少兒子的自然對於有兒子的也是熱眼看待,共同特點,就是都羨慕那些有兒有女的。
  • 「我來養弟弟,誰來養我兒子?」女兒的質問,卻換來父母的謾罵
    「我來養弟弟,誰來養我兒子?」老趙(化名)夫妻倆在臨近50歲時,剛好趕上了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這就讓夫妻倆有些蠢蠢欲動,想要再生一個二胎。可是,夫妻倆要二胎的決定被女兒堅決反對了,因為夫妻倆都當姥姥姥爺了,這時候還生二胎非常不合時宜。但是即便女兒強烈反對,夫妻倆依然是鐵了心要生二胎,女兒見勸不動也就作罷了。
  • 兒子在外欠下高利貸,用房子威脅爸爸幫忙還錢:誰讓你是我父親呢
    對父子針鋒相對,究其原因兒子說我被打傷了心,父親說我被氣寒了心,兒子不爭氣,父親很鬧心,幾番較量之下,親情最終變得面目全非!這水火不容的一家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父子倆的訴求就大相逕庭,兒子小邦直言要和父母徹底斷絕關係。他覺得父親就是要置他於死地,他承認自己有錯是借了高利貸,但也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借的,他不要父親還,他就想斷絕關係。一旁的父親邦先生卻滿臉無奈,表示想要修復父子關係。
  • 生了兩個兒子,愁壞了左鄰右舍,網友:收穫的竟不是恭喜全是同情
    轉眼小慧就順利產下一枚健康的男寶寶,儘管是男寶,小慧和老公其實也很開心,因為夫妻倆是都是獨生子女,二胎本就是計劃中的,對夫妻倆來說,如果二寶是個閨女,那兒女雙全肯定是最好不過的;如果是男寶,讓大寶多個兄弟手中也很好。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小慧坐完月子,出門只要碰到街坊鄰居,聽到小慧說老二是兒子時,大家就都唏噓不已直嘆氣:「哎呀,怎麼就生了個兒子啊?
  • 第一胎是雙胞胎兒子,老公非要女兒,結果生了倆女兒,太熱鬧了!
    從爸爸對兒子和女兒的態度來看,就非常明顯了,養兒子都是非常佛系,隨孩子怎麼鬧騰。但是對於照顧女兒,就會非常的細心,總是擔心女兒會碰傷,非常的寶貝。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這話可不是胡說的,爸爸們都是比較疼女兒的。就像小婷,她的丈夫就非常喜歡女兒,但是她生了雙胞胎兒子。其實能夠生出雙胞胎,及時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兒了,很多人都會很羨慕。
  • 護士報喜生了雙胞胎兒子,寶爸聽後拔腿就跑,網友:換我也得跑
    說起雙胞胎,許多爸爸媽媽就會難掩喜悅之情,兩個孩子走到哪裡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看著路人投來羨慕的目光,做父母的別提有多自豪了。近日,視頻中看到這樣一段視頻:一位寶爸焦急地站在產房門口等待孩子的出生,當護士抱著一對雙胞胎出來,而且向這位寶爸報喜生了兩個兒子時,只見這位寶爸不但不激動,竟然撒腿就跑。整的護士也是一臉懵逼,連忙將其大聲喊回來:「你跑什麼,這是有多嫌棄?」就在大家納悶,為啥寶爸看到雙胞胎兒子會如此不高興時?
  • 那些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到底過得好不好?聽完答案別羨慕
    文|好孕姐前兩天,閨蜜勸我生二胎,說早生晚生都是生,倆孩子一起長大有個伴兒多好。然後,她又拿自己現身說法,說她是獨生女,現在跟老公一起養四個老人,生活壓力太大了。可是,她從小生活優渥,結婚前爸媽就給她買了房,她生活壓力哪兒大了?
  • 生兒子生女兒,五種類型家庭誰更幸福?生倆兒子的寶媽有話說
    關於生兒子好還是生女兒好現如今有人把社會上的家庭分為五個等次:生兩女兒者為一等家庭,是最有幸福感的家庭;生一個女兒者為二等家庭;生一兒一女者為三等家庭;生一兒者為四等家庭;生兩兒者為五等家庭,堪稱災難式生活!
  • 我馬上給你生4個孫子……
    別換臺!接下來向我們走來的,就是我們的雄赳赳氣昂昂浩浩蕩蕩催生隊,她們昂首挺胸,自信又……噓寒問暖型:代表人物:老母親「你倆咋回事呀?這結婚都這麼了,咋一點動靜都沒有呢?是不是有啥怪病呢?咱別怕嗯,有病咱就治,別不好意思嗯,爸媽不怪你們……」打擊報復型:代表人物:你二姨這時候本來孩子隔壁嗑瓜子的你二姨,可是逮著機會了:「你說這也不知道是誰哈?當時一直笑話我閨女嫁不出去,這給人高興的,就差買掛鞭炮天天跑我家來給他妹放炮仗了。要不怎麼說,風水輪流轉呢?
  • 生了兩個兒子,是什麼感覺?看完我哭得更大聲了……
    01自從生了兩個兒子,我就像住在了男生宿舍一樣啊。別誤會,我沒有真的住過男生宿舍,正經女生都沒進去過——除了宿管大媽了。所以生兩個男孩的親,你唯一的出路,就是活成宿管大媽。我只會一邊摸著我結實的腹部(丹田部位),一邊在心裡暗暗羨慕。02如果孩子他爸是個大豬蹄子,那兩個兒子就是小豬蹄子。三個人站在那裡,就是一個熟食鋪子,各種口味的豬蹄子應有盡有!
  • 生完2個兒子之後後悔了嗎?我後悔了
    下面是她的故事:都說養兒防老, 所以年輕時一心想要兒子。也確實如我所願,我生了2個兒子。年輕時有多得意,現在就有多後悔。一、年輕的得意生下兒子後我非常得意,婆婆對我也好,丈夫更是感覺很有面子。對比同村另一家,連續生了3個女兒,丈夫的不喜,婆婆的嫌棄,她過得很艱難,月子裡就下地幹活,洗衣做飯。我當時想,幸虧我生了倆兒子!
  • 二胎家庭孩子水火不容?家長先做好情緒教育,才能「一碗水端平」
    二胎家庭孩子水火不容?家長做好情緒教育,才能「一碗水端平」常言道優秀的人如出一轍,而一般人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就拿養孩子這件事情來說,一個孩子的家庭有著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但是二胎家庭幾乎有著同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兩個孩子容易水火不容,總有一個孩子會認為家長偏愛,這可讓含辛茹苦的父母傷心了。其實這個問題從取消生育限制就開始存在於家庭當中了,也成為了二胎家庭的一大教育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