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究生考試剛結束沒多久,今年的報考人數簡直爆棚,達到341萬人,可謂是「最難考研年」。
過去十幾年,考研人數基本上是緩緩上漲,而近三年則可以用「漲勢兇猛」來形容,從2018年的238萬竄到了2020年的341萬,兩年時間猛漲103萬。
研究生錄取人數沒有大漲,報考人數卻猛漲,這是為何?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過一項調查,其中71.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考研或多或少都有「逃避」傾向。可見,為了避開「最難就業季」而考研的人並不少。
就業究竟有多難?我們來看看新增就業數據。
2019年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7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6.3%。形勢喜人,但這並不是一個很難的目標。
僅從以上數據看,就業形勢並不那麼嚴峻。不過,小巴聯想到宏觀經濟與就業形勢的關係時,仍有擔憂。2013年,中央分析經濟形勢時指出,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如今的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豈不是反著來?GDP增速每減少1個百分點,將造成100多萬崗位的丟失?
當前「穩就業」已成為國家頭等大事,比如中央提出「六穩」,其中」穩就業「居於首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
2019年12月24日,國務院還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提出了26條「穩就業」重點舉措,比如其中提到穩定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要落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釋放的資金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等。
那麼, 國家喊話「穩就業」,考研人數猛漲這些現象的背後,當前就業形勢究竟如何?又該如何「穩就業」?來看看大頭的分析。
考研大軍猛漲的很大原因是就業壓力太大,很多學生把繼續讀書作為緩解就業壓力的方式。這幾年高校負責學生就業的部門和老師都感到壓力非常大。
而高校的這種情況,部分反映了全國就業市場的情況。
要穩定就業,重點不在於盯著就業本身,而在於能不能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當企業的經濟活力不足,能吸納的就業人口會非常有限,最先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新增就業,再逐步延伸到企業現有員工的裁員與否。
其中,民企又是就業人口的最大吸收器。要實現中央提出來的「穩就業」目標,重點在能否激發民業的經濟活力。
但當前民企缺乏信心,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缺乏安全感。這導致大量民企由進攻型轉向防守型,造成整體民間經濟活力不夠。
政府要「穩就業」,歸根結底還是要激發經濟活力。否則就會造成政府強制企業「維持就業」,最終可能會出現大量虛報數據,來降低官方的「失業率」數字。
比如,在「穩就業」措施中,有「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和生活費補貼」這一條。但如果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培訓補貼最終將成為一些培訓機構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政策紅利,很難達到真正目的。
如何激發民間經濟活力,進而「穩就業」,我個人認為政府層面要做好以下幾點:
① 重新強調「以市場經濟為中心」,減少行政指揮,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幾年行政力量對經濟發展作用較大,造成整個市場在等「指令」後再行動,實則是對市場效率的極大損耗。
② 保證民企和國企的公平競爭關係。近幾年大量資源向國企靠攏,而國企由於在產權上的模糊性,又很難讓這些資源得到良好的配置,使得整體經濟效率偏低。
③ 消除企業家的不安全感,尤其是要避免以今天新政策去裁定多年前的經濟行為,要保護私有產權,保障企業家的人身安全。一個國家的經濟曲線,終究由人心欲望曲線決定。
④ 進行實質性降稅。儘管這些年政府一再強調降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不夠明顯,企業稅負還是偏重,利潤過於單薄,很難擴大再生產。
儘管這幾年中國經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很多是存量的再分配,而體現增量變化的民間經濟活力並沒有得到有效釋放,管控思維比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穩就業」就變得不那麼實際了。
從大方向來說,「穩就業」是整個社會穩定最基礎的要素。
從我的切身感受來說,並不認為當前中國的就業有多難,所謂的就業難其實是一種相對的難。
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過去賺錢的機會很多,甚至還有躺賺的機會。如今賺錢更難了,但實際上崗位需求並沒有大幅減少。比如服務業始終缺人,製造業也缺人,只不過缺的是技術性人才。
因為現實的工作與大家心中的期許有一定差距,造成不少人寧願待業和觀望,也不願委屈自己去工作。但我相信2020年,會有更多人調整心態,直面現實。
而且,我認為未來3-5年,就業形勢會發生一些調整。
之前很多人抱怨996,抱怨歸抱怨,但當下的知識付費還是很火熱,我們都知道要通過學習去提升自己。這既有助於個人的躍遷,也有助於填補社會高端崗位的缺口。
同時,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也很重視,2019年,國家教育部提出高職(大專)院校擴招100萬的政策,中等職業學校將設國家獎學金,許多大學開設了技能教育、職業教育相關課程,包括社會上也開辦了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班。
如此種種都有助於提升勞動者素質,我相信在未來3-5年,中國會慢慢完成勞動力結構的轉型升級。
此外,新就業形態這方面也很值得關注。雖然網際網路和自動化消滅了一些崗位,但科技發展和新的消費需求也催生了許多新崗位。
1月3日,人社部擬發布包括網約配送員、供應鏈管理員、無人機裝調工等16個新職業。新崗位的誕生將填補舊崗位被取代後產生的空缺,從而更好地保障就業。
雖然今年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41萬,但最終可能只有七八成學生考試。近年來,考研棄考率一般在20%-30%之間,因為有的學生將考研作為就業避風港,並沒有想清楚是否真的想考研,甚至在錄取階段都存在「錄而不讀」的現象。
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是考研主力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考研率超過60%,甚至高達70%、80%,而這些院校的辦學定位本應以就業為導向,進行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型人才。
實際上,不少院校追求考研成功率,將考研演變為應試考研,圍繞考研組織教學,非考研科目課程教學邊緣化,以此來提高就業率(考上研究生人數也作為就業人數)。
這導致這些院校學生的本科教育並不完整,考研就變為絕大多數學生的選擇。但即使能考上,他們的學術素養也令人擔憂;若考不上研究生,則會遇到就業難的問題。最後,考研熱和就業難在這些院校最為突出。
因此,當前的考研熱有諸多不理性成分,考研熱是大學生就業難,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為導向辦學,社會存在的「學歷情結」幾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我認為,考研方面,有必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請—審核錄取制度,以破除「應試考研」。
就業方面,需要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推進我國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不再「唯學歷」評價人才而要重視人才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動。
中國當前的就業形勢,整體上保持穩定,不算「太壞」,但也不能說「很好」,還面臨著較大壓力。
當前經濟金融形勢嚴峻,經濟金融結構呈現惡化現象,經濟下行趨勢導致就業市場壓力擴大,以及國際貿易形勢帶來的不利影響,都會降低勞動力需求。
另一方面,就業的結構性問題也比較突出,工業自動化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很明顯,這導致了工業領域的就業形勢嚴峻。
同時,第三產業就業在增長,就業向服務業主導轉型。這意味著社會資源和勞動力供求之間,存在明顯的結構錯位問題。
從企業方面來看,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新增就業,是「穩就業」的主體,而當前它們最實際的困難還是在於營商環境,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存。
近年來,政府先後出臺了多項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優化等政策的實施,讓它們享受到紅利。據統計,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返還失業保險275億元,累計減收社保費2725億元,預計全年釋放政策紅利超過3800億元。
在目前的政策基礎上,還是要繼續改善小微企業營商環境,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使政策的「活水」能切實流入到小微企業之中。
此外,還要加大服務業的開放度,產生更多的就業需求,並加強勞動力的職業培訓、職業教育,解決勞動力錯位所產生的就業難問題。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