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網上看到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姑娘大學快畢業了,每次放假回到家只和媽媽說話,看到爸爸連叫都不叫一聲,對,你沒看錯,就是連叫都不叫一聲,形同陌路。
爸爸很傷心,和媽媽吐槽:女兒長大後和自己都不親了,連招呼都不打。媽媽白眼一翻:你在她需要你的時候,都做了什麼,孩子大了,自己會思考,知道誰對她好。
原來,爸爸年輕時不負責任,把帶孩子的任務都壓在媽媽身上,並放言說:誰讓她生了個女兒,如果生的是兒子,我就會帶啦!
氣得媽媽咬牙堅持獨自帶大孩子,孩子也爭氣,考上了重點大學。媽媽雖然從未在孩子面前說爸爸的不是,但孩子依然察覺到爸爸對自己的漠不關心。
姑娘舉了個例子:自己上高中時,寄宿,高三的某天晚自習結束後,她打電話給媽媽說想吃刀削麵,媽媽當時在外地,就打電話讓爸爸送,沒想到爸爸竟說「又不是要考清華北大,吃什麼刀削麵!」
最後竟真的讓孩子空等了一晚上。孩子沒有吃到刀削麵,更沒有感受的爸爸對自己的關心和疼愛。
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導致孩子壓根不想和爸爸親近,因為:血濃於水,但如果血都被放幹了,哪裡還有情呢?
姑娘曾自我懷疑,到底是因為爸爸重男輕女還是本身就不負責任?但時間長了,她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不管因為哪一樣,爸爸不關心自己的事實既成,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雖說題主這位爸爸實屬奇葩,但現實生活中不關心孩子的爸爸還少嗎?回到家中只想要躺在沙發上摳腳玩手機,一有飯局,立馬離家,從沒想過是否要陪伴孩子。
對孩子來說,爸爸的陪伴有多重要?
一、行為上更獨立。孩子天生依賴媽媽,媽媽忍不住幫孩子穿衣、餵飯......但這些在爸爸那統統不可能實現,孩子學會獨立的自理能力、學會更加勇敢地待人接物、學會自己處理問題。
二、思想上更開放。女性的思想更加細膩,處理事情時瞻前顧後,想到面面俱到,但男性只關注這件事情本身。孩子受爸爸的影響,也能夠對事物抱有開放性的態度,穿著鞋踩泥坑、穿著衣服淋雨、大熱天出去踢球……
三、心態上更輕鬆。媽媽天生容易焦慮,到點必須睡覺、寫作業必須離桌子多少釐米……爸爸更加隨意,「差不多就行了」「晚睡半小時不會怎麼樣」媽媽的焦慮容易帶著孩子一起焦慮,而爸爸的「佛系」卻能讓孩子專注自身感受,看淡周圍事物。
希望爸爸以上文故事中的爸爸為戒,別以為孩子是親生的,再怎麼著都不會離開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