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領導的簡訊你該怎麼回?客戶的簡訊又該怎麼回?這其中的禮儀和注意事項您都明了嗎?
隨著通訊手段的迅速發展,簡訊憑藉簡單和快捷的先天優勢已成為最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溝通方式之一。如今,很多人已經拋棄了信函、公文等傳統形式,開始通過簡訊收發信息。然而,資訊時代,人們對於收發「數碼」信息也比較隨意,忽視了很多細節。可是,如果你是與同事、老闆或者客戶通過簡訊交流時,還另有一套商業禮儀應該遵守。
「如果有事找別人談,我一般會先發簡訊,問下對方是否有空,如果他有空,再打電話。」「直接打電話我怕客戶正在開會啊,或者不方便接電話啊什麼的,所以會先發個信息過去。」如今,人們在溝通聯繫、匯報工作時,一般傾向於先用簡訊,然後是電話,最後才是面談。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大多數人表示,之所以在打電話或面談前先發簡訊確認,是因為怕對方正在忙,不方便。也有一部分人提到,如果跟溝通的另一方關係不太密切,一上來就打電話似乎有些唐突。「我覺得先發簡訊約一下,再打電話,是一種有禮貌的表現,也容易給別人留個好印象。」
更有人表示,自己就是不喜歡面談或電話交流,而是喜歡簡訊、郵件、QQ等間接的交流方式。市民張斌就告訴記者,「可能我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吧,但是這個症狀在現代人中應該比較普遍。」
如今,很多人拋棄了信函、公文等傳統形式,開始通過簡訊來收發信息。資訊時代,人們對於收發「數碼」信息也比較隨意,有時一個不留神,回復就沒有到位。
在嚴謹的政府公文中,有閱批、閱示、閱處、閱辦等多種辦理形式。其中,閱處、閱辦是上級對下級講的,閱處意思是閱讀後處理,稍有一定靈活性,閱辦是閱讀後辦理,則有照此執行的要求;而閱示、閱批則是下級對上級講的,意思是審閱後批示。
而在簡訊回復時,不管面對上級還是下級,人們往往習慣於只有「收到」兩字。然而事情究竟是辦還是不辦,辦成什麼樣子,發來簡訊的並不了解,容易造成一定誤會。對於領導發來的簡訊,如果回復「收到,馬上落實」或者「收到,明天給您具體答覆」等,效果就大不同。孫子祥是一家文化公司高層,他就表示,「如果我交給員工一項工作,他不是回復我馬上去執行或者需要多長時間給我答覆,僅僅告訴我簡訊收到了,我就比較不能接受。『收到』是幾個意思?太敷衍了!」而在網絡上,也有網友發表了類似意見,「你們會很討厭別人回覆你簡訊只回個『哦』、『嗯』嗎?反正我是很討厭。覺得看到就只有一個字的時候,後背都涼了。」
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簡訊本來可以隨意,講究基本的禮貌和禮儀即可。「然而,如果你是與同事、老闆或者客戶通過簡訊交流時,則另有一套商業禮儀應遵守。」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學博士潘明接受採訪時表示。
通過簡訊交流時,首先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氣。潘明說,當你想著怎麼又快又簡短地把信息發出去的時候,可能有時候就不會顧及你的措辭和語氣了。「簡訊的語氣可能比你腦海中的更強烈和嚴厲。不妨試試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和觀點,而不是幾個單一的詞語,這樣可以避免顯得過於浮躁和唐突。發出簡訊之前,自己應該先讀一遍,免得措辭過於強硬。」另外,還要避免用負面情緒的詞,例如錯誤、失敗或者忽略等,多用請、謝謝等敬辭。
潘明還表示,永遠不要通過簡訊告知對方壞消息。「不要通過簡訊給予負面反饋或者辭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親自和當事人談談。即使你要辭職,也不必搞僵雙方的關係。用簡訊來告知壞消息實在太過於隨意,對方很難通過寥寥數字把握你的語氣和態度。」
潘明說,手機簡訊普及的今天,在編輯簡訊時,一定不要忘了禮貌,通過語言的斟酌,把收信人的面子和情緒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手機簡訊這一經濟實惠、簡潔方便的通訊方式更好地為我們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