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祖先的生活——讀《古事雜談》

2020-12-13 荊楚網

林頤

在《文字的故事》裡,唐諾大力吆喝,打了一則「有史以來最誠實的廣告」。唐諾說許進雄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是絕妙好書,任何對中國文字有興趣的人,以及到現在為止還想不出中國文字有何樂趣可言的人都應該買來看,保證物超所值,使用後不滿意唐諾個人願意負責原價收回,包買包退。

傲者如唐諾,難得有佩服的人。許進雄何許人也?他的作品為何有如此魅力?

許進雄(1941—)說,他在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接受商代甲骨文研究的訓練時,並未想到會因研習甲骨文而擁有深涉中國古文物的收藏與展示的機緣。1968年冬天,因李濟與屈萬裡兩位教授的推薦,他受聘前往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整理明義士先生收藏的大批甲骨。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許進雄不斷擴充自己求知的領域,除了加強對中國思想、文學、語言等學科原有的訓練之外,也自修考古、藝術、民俗、天文、產業等各方面的知識。

《古事雜談》與《中國古代社會》心氣相通,都出於許進雄之手,是同一類作品。該書70篇文章原是為專欄「說古事」撰寫的,因緣起於許進雄1988年接受臺大聘約,在人類學系和中文系客座講課半年期間,為報刊撰稿,每篇約2100字,圍繞甲骨文解析,附兩幅圖片。因面對大眾所寫,不是學術性的,作品文風通曉、輕鬆且有趣。

甲骨文是整整三千年前的字,唐諾文人氣地感慨,彼時商代的人把它刻在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上頭留給我們,老文字上的每一處釘痕、每一條溝槽、每一分弧度,都記憶著往昔的悠悠不滅經歷,在它不斷地重複使用之中,尤其是不斷通過轉注的延展和假借的跳躍所得著的、所自然生長出來的,帶來了更豐腴更多面向層次的隱喻力量。奇妙的是,時隔這麼久,我們居然還能看得懂,這與中國文字黏著於具象的有趣本質有關係。

看看這些字的甲骨文形狀吧:「見」,一隻大眼睛;「旦」,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莫」通「暮」,太陽下山落進了草叢中;「眾」,烈日當空,很多人在彎腰勞動……一個字,就是一幅引人遐思的簡筆畫。活潑水靈,曼妙新鮮。具象的甲骨文漸漸步上抽象的發展路途,今天使用的漢字大多很難再看到原初的面貌了,但這本身就是漢字發展的內在需求。事物總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漢字同樣不能例外。有些古漢字永遠消失了,有些古漢字死而復活了,更多的漢字則融入我們的日常,與我們息息相關。

許進雄每寫一篇文章就要解釋與之有關的甲骨文的字形以及他所掌握的與之相關的「故事」。因為他在博物館長期工作的經歷,具有二十幾年參與中國文物收藏與導覽的經驗,每篇文章都有著自然銜接、起承轉合的結構,除了必要的名稱、功能、裝飾、含義之外,還特別重視文字和文物背後所隱含的生活與社會意義,借重自己所擅長的中國文字學、考古人類學、中國古代社會學,作多學科、整合式的引述與詮釋。

譬如:講解「龍到底是什麼動物」,就從該字甲骨文的構造,講述當時的爬蟲種類、商代的圖騰崇拜、祈雨儀式以及在漢代時如何以龍作為皇室象徵;象、牛、豬、羊、狗、馬等野獸如何成為家畜,關聯農耕的發展、環境的變化和軍事的需求;冶金、採礦、鐵的使用、漆器、銅鏡、絲織品、酒的歷史、衣服鞋襪、床鋪家具、房屋建築、車船交通、室內照明、城牆堤防等,大範圍涉及手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葬俗流變、婚嫁聘禮、文身、教育、銅鐘、管樂、弦樂、巫醫、長生不老等,探尋古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度量衡、貨幣、刑罰、兵器等,表明國家機器的運轉和階層統治的構造。等等。

這些文章都用中國古文字所呈現的圖像和意象作引子,配合考古發掘的材料,以及各種典籍的記載,或借用他人研究的成果,挖掘文字和材料所隱藏的信息,力求還原先民的生活場景和諸多細節。這些故事渺茫久遠卻生機勃勃,任憑世間滄桑、人世變遷,依然在牽縈我們和祖先的聯繫,就算微弱,亙古不絕。或以卡爾維諾的講法,這是一種時間操弄的魔法。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祖先到底是怎樣生活的?
    2019-07-26 07:37圖文來源:南京日報我們的祖先到底是怎樣生活的?今天的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覺,覺得今人和古人的生活是割裂的,其實,除了科技等極少數尖端領域之外,在生活的可感層面上,在生活的厚實底層上,古人和今人的差異之小遠遠超出今人的想像。所以,古人所常行的風俗,固然和今天有差異,但傳承下來的風俗的相似度則很高。而活躍在人們生活中的口語、俗語、成語等等很多日常語詞中,其實濃縮了古人的風俗。
  • 中國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祭祀祖先?
    為什麼中國人要選擇二十四節氣的清明這天,進行莊重的祭祀祖先儀式?讓我們一起分析。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一、霜露之思,農耕文明。清明節正值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我們身上承載著祖先對生活樸素美好的希望:期盼今年風調雨順好收成,家人和睦幸福安康。
  • 古DNA揭示現代人類祖先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
    如今,這一研究又出現新證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付巧妹與德國、美國、羅馬尼亞等國學者在2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古DNA研究揭示,一名歐洲早期現代人的曾曾曾祖與尼安德特人「混血」。2002年,科學家們在羅馬尼亞一處洞穴中發現了一個現代人類的下頜骨,命名為Oase 1。
  • 二年級語文《祖先的搖籃》:跟著老師走進森林體驗祖先的生活吧!
    本文以兒童的視角,通過好奇發問,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裡質樸、自由的生活場景。一、我會認。我會讀:搖籃 樹蔭 回憶 摘野果 掏鵲蛋 逗松鼠 採薔薇 捉蜻蜓 逮蟈蟈 蒼蒼茫茫詞語解釋:蒼蒼茫茫
  • 中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歲至中元祭祖先,皓輪寄淚化冥錢。」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中元節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這個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傳統農業宗法社會的產物,而且一直在民間的族譜、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動以及人們的思想裡延續至今。對祖先的祭祀源於古老的祖先崇拜,這個觀念的產生和靈魂信仰有關。
  • 藍花故事丨桑婪:我們的祖先
    詩翼閱讀·藍花故事丨第一期·桑婪:我們的祖先我從沒見過我的爺爺奶奶,從小看見別人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我非常希望他們也在。父母從未主動提起過他們,大概因為他們的命運太過悲慘。我從最小的堂姐那裡聽到他們的故事,有時候我問愛給我們講故事的嬸嬸關於他們的事情。
  • 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歲至中元祭祖先,皓輪寄淚化冥錢。」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中元節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這個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傳統農業宗法社會的產物,而且一直在民間的族譜、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動以及人們的思想裡延續至今。對祖先的祭祀源於古老的祖先崇拜,這個觀念的產生和靈魂信仰有關。
  • 尚友雜談
    尚友雜談夜讀《孟子》,偶有心得,欲與人言。環顧左右,惟某非著名語文教師,臥榻橫陳,鼾聲如雷。千呼萬喚,置之不理。恐遭喝斥,悻悻然,默會夫子。夜深露重,萬籟俱寂,神交古今,不知人在何處,身處何世,亦不知何事可以亂心也。恍恍間,重簾微光,東方既曉。
  • 海內「文宗」後人齊集會古河陽 共祭拜祖先韓愈
    中新社孟州三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史寶銀李彥寧)今日上午,來自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三百多名韓氏後裔齊集古河陽(河南孟州)共仰祖先巍巍功德,共祭拜祖先。  「文起八代之衰,儒後道統之窮」「忠犯人文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上午九時許,身著唐裝的韓氏後裔高舉書寫韓愈一生功績和著名詩詞的旌旗整齊的進入祭祀廣場,靜靜的等待著祭祀大典的開始。
  • 《新笑傲江湖》手遊戲曲雜談答案是什麼 戲曲雜談答題答案介紹
    導 讀 新笑傲江湖手遊戲曲雜談是一個答題的活動,裡面的話需要回答出相應的問題才行,這樣才能夠獲得獎勵,具體答案分別都有哪些呢
  • 狗是狼進化而來,那麼狗和狼的祖先又是誰?
    狗的祖先平時看起來很可愛的狗,其實大多數人都知道狗的祖先是狼。那麼,狼的祖先到底指的是什麼動物呢?實際上,狼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小古貓」的動物,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狼和狗不同,是像鼬一樣的動物。據說小古貓的生活蹤跡從歐洲到北美的森林中,後來被分為留在樹林中的小古貓和從樹林中進入草原的小古貓。決定留在森林中的小古貓據說是貓的祖先。相反進入草原後的小古貓則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物種,經歷過好幾代的演變和進化,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狼和狗,而狼要比狗早,所以狼是狗的祖先。
  • 田園洞人到底是誰的祖先?
    記者 李鵬 編輯 劉昭利用古DNA測序技術得出的田園洞人最新研究進展為我們了解古人類演化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但它並沒有給出我們最想了解的答案:我們的祖先是誰?基於最新的古DNA技術確認,田園洞人已經屬於現代東亞人,他們會是我們的祖先嗎?或者是部分美洲人的祖先?
  • 生命的祖先是超級嗜熱菌嗎?
    現有活著的所有生物都可追溯到一個最近的共同祖先(英文簡稱 LUCA)——地球上早期出現的一個單細胞生物。這個「最近的共同祖先」是什麼意思呢?
  • 華夏祖先在7000年前是怎樣生活的?
    微信公眾|寒山噴史《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NO.48 仰韶文化文|寒山憶雪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在介紹古羌人的原始農業文化之前,我們得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文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羌人在早羌文化晚期,就發現不同礦物質燒制後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從而發明了彩陶技術。中晚羌時代(7000-5000年前),古羌人不再追求陶器質地和火候的提升,轉而追求陶器表面繁雜的紋飾。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中晚羌文化中,像半坡遺址中出現的那些魚紋盆、豬紋盆,以及各種幾何圖案的彩陶。
  • 時間雜談(三)
    時間雜談(三)五月的最後一天,清晨,在自然醒中,刷了一個多小時的手機趁著這個自我安慰的檔口,趕緊在記事本上寫下幾條要做的事,最後一條思前想後,居然條件反射似的寫上:反思自己。逐條完成了早晨定下的事情,現在安靜的復盤:首先要向五月揮揮手,用嶄新的心態迎接六月,你好六月!明天和孩子們一起過一個快樂的節日,分享小禮物,這是一定要做的事。
  • 二下《祖先的搖籃》一線老師親自整理知識點加課堂筆記
    —、文本教學解讀 《祖先的搖籃》是一首兒童詩,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為「祖先的搖籃」,深情地回想我們的祖先質樸率真的田園生活,勾勒出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全詩篇幅短小,語言凝練,節奏舒緩,豐富的想像讓詩歌既充滿趣味而又意蘊深遠。詩歌還配以插圖,有助於學生識字、朗讀、積累語言,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界的願望。
  • 我們拜佛也拜祖先
    1 有不少同修家裡供祖先牌位,這是諸佛菩薩所讚嘆的!2 我們祖先牌位供在佛像的兩旁,我們拜佛也拜祖先,我們敬佛也敬祖先。3 我們拜佛,跟拜祖先的意思完全相同——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最重要的,比前面這個還要重要,是「見賢思齊」。
  • 來績溪看古村落,不愧是徽州的慢生活~
    厭倦了城市裡的車水馬龍,喧囂浮躁如畫卷般的古村落是很多人內心最淳樸的嚮往在績溪,就很多特色的古村落今天就和我們一起來慢賞吧!在仁裡除了高大氣派的徽商古宅,就是普通的田園人家。宛如世外桃園生活,堪比悠哉,這邊的空氣也非常得好。
  • 從基因角度看,誰是最古老的中國人祖先?
    我們從基因的角度去重新復原一下,注意:這裡的「中國」是指地理概念。我們講證據,不瞎猜。小編結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的數據去解答。一、古老的中國人群分成南北兩支「最早的中國人直系祖先」,可以說是二三萬年前出現在中國的新亞洲人,他們主要Y染色體類型是N、O,他們就是現代中國人的主要祖先。付巧妹通過11個遺址的古DNA,發現了下面這個特點,新亞洲人(最早中國人)分成南北兩支。
  •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統治地球的
    之前我們提到過在距今幾百萬年以前地球上生活著除了我們智人之外的幾個人種分別是:直立人,佛洛勒斯人以及尼安德特人。那為什麼到現在只剩下我們智人而沒有其他的人種了呢?一位現代尼安德特人紳士這些人屬之下的另外人種切實存在過,我們智人在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時候曾今遭遇過尼安德特人的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