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2021-01-19 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


  祖先既可以被尊為神,也可以被稱為鬼,神與鬼之間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祖先與子孫之間具有永恆不變的血緣關係和利害攸關的依存關係。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歲至中元祭祖先,皓輪寄淚化冥錢。」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中元節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這個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中國傳統農業宗法社會的產物,而且一直在民間的族譜、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動以及人們的思想裡延續至今。對祖先的祭祀源於古老的祖先崇拜,這個觀念的產生和靈魂信仰有關。原始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不滅,靈魂具有自然精靈那樣的超自然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成員,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出現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養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後代。



  在古人的觀念裡,祖先不僅是與自己具有血緣傳承關係的先人,同時祖先靈魂不滅,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賴或者畏懼。就這樣,在很早的時候,祖先觀念便與鬼神觀念相結合,發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觀念。


  「祖先神」


  將祖先作為神明來看待的觀念起源很早。《國語·魯語》中有一段關於歷代「祖先神」的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這些列入國祀的「祖先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直接血緣關係,但是作為傳說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為超越氏族的遠世共祖而被祭祀,如有虞氏和夏后氏禘祀的黃帝,及商族和周族禘祀的嚳。另一類是有一定血緣關係的傳說中的氏族英雄,如有虞氏崇拜的堯和顓頊,夏后氏崇拜的鯀和顓頊,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周人崇拜的稷。出於確立政治權威的考慮,虞夏商周各王朝紛紛將這些祖先升格為神,且列入最高級別的國家祀典。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從祖先升格成為「祖先神」,必須對國家、民族、社會以及家族做出過巨大貢獻,就像《禮記·祭法》載「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的標準,只有生前具備了以上的品質,死後才能升格為「祖先神」。在古徽州,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江西婺源一帶,大小村落中建有很多「汪王廟」、「汪王祠」,裡面供奉著「汪公大帝」、「花朝老爺」,每年舉行大型迎神賽會「花朝會」、「抬汪公」等民俗活動。這位神靈姓汪名華,隋末唐初人。隋末天下大亂,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宣、杭、饒、睦、婺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在境內實施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十餘載。後來為了促進華夏一統,主動放棄王位,「奉表歸唐」,被封為「越國公」。當地俗語云「十姓九汪」。汪家人多,又重祭祖,而且當地人也感恩汪華保境安民的歷史功績,紛紛為他修祠堂,供香火,漸漸地,汪華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祖先神」。


  在浙江文成,有一座很出名的「劉基廟」,又稱「誠意伯廟」,裡面供奉著明朝軍師劉伯溫。對劉家人來說,他們的祖先是大明朝的第一謀臣,為大明朝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民諺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就這樣,劉伯溫不斷被神化,直至成為一個通天徹地、撒豆成兵的仙人。劉伯溫去世後,家人奉旨建了「劉基廟」進行供奉,每年正月初一、六月十五還要舉行隆重的「太公祭」祭祀活動。平日裡,廟裡也是香火不斷,人們有什麼大事小情都要來拜拜太公,求他保佑,讓自己如願以償。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當作神明來崇拜,這與他們的神明崇拜觀念密切相關。事實上,祖先與「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則是超人。人們對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蔭庇子孫,使宗族興旺,事業發達。而對「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蔭庇子孫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災。同時,「祖先神」也具有懲罰降禍的能力,但絕不會無緣無故禍害自己的子孫後代,除非子孫對祖先不敬,或者做出違反族規國法的事,才會受到「祖先神」的懲罰。


  「祖先鬼」


  很多時候,祖先直接被稱為鬼。《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大仲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人鬼主要是各姓的祖先。《禮記·祭法》中也載:「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這裡說人死了之後都稱為鬼。稱之為鬼,源於人死後必有歸宿。《說文解字》載:「鬼之為言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禮記·祭義》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人死若有歸處,才不會作亂害人。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人死後統稱為鬼,但不包括那些有資格進入宗廟的祖先。《禮記·祭法》中載:「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意思是說王有七廟,分別祭祀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始祖,這些人每個月都要祭祀。另外,高祖的父親和祖父,每季度祭祀一次即可。高祖的曾祖和高祖無廟,有壇和墠,有所祈禱時進行祭祀,沒有祈禱就不祭祀。比壇墠受祭祖先更遠的祖先,就叫做鬼了。按照古代禮制,在王以下,諸侯、大夫、適士、官師所能祭祀的祖先數量依次遞減,直至「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庶人庶士的祖先全部都是鬼。


  稱呼祖先為「祖先鬼」,有時是為了凸顯對祖先的敬畏。海南黎族是一個信仰鬼的民族,他們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其中「祖先鬼」是最大的鬼,會主宰子孫的生活和命運,子孫稍有不敬,得罪了它,它就可能作祟於人,讓子孫遭殃,這時必須請「道公」、「娘母」或老人來「做鬼」祈求「祖先鬼」原諒,並保佑後代平安。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節日,對「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別隆重。「祖先鬼」包括三種,一種是「大祖先」,指始祖、二世祖和三世祖,祭祀時要用牛祭祀,故稱「吃牛祖先」。二是「中祖先」,通常指家族祖先,祭祀時用豬,故稱「吃豬祖先」。三是「小祖先」,指個體家庭的祖先,稱「公爺」,是已故的祖父、父親,祭祀時用狗或者雞,稱「吃狗祖先」、「吃雞祖先」。同時,由於「祖先鬼」愛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嚴禁說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說了祖先名字,就會把「祖先鬼」招引出來作祟害人。鑑於這種情況,在黎族生活中,一年四季都忌諱說出祖先的名字。如果故意說出別人祖先的名字,就是一種蓄意陷害,嚴重時可能引起群毆、械鬥。



  在另外一些地方,人們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別的孤魂野鬼、惡鬼、厲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鬼,不僅不會作祟害人,還能保護家人不受傷害。謝宗玉在《鬼節扶乩》中講述了一個七月十五的故事。故事說七月十五陰司放假,鬼像洪水一樣湧入人間,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鬼,實在讓人害怕。人們都擔心被惡鬼傷害,但事實不會的,家鬼會保護大家。「母親說,家鬼本來是鬥不過惡鬼的。但家鬼每天有後人給他們供飯燒紙,將它們養得精氣神都足足的,惡鬼餓著肚子跟它們打架,自然就打不贏。」家鬼能保護家人,但是家鬼也有脾氣,要好好對待:「母親做好一桌上等的飯菜,洗手焚香,把所有的門窗打開,口裡念念有詞,大概是請自家的祖先上席。母親做這些的時候,我、父親、小妹就神色緊張地靠牆站著,一動也不敢動,以免和祖先撞個滿懷。祖先在世時一個個脾氣都好,可不知做了鬼後性情是不是變了?就怕它們為一點小事見怪,拂袖而去,那我們家的夜晚就無鬼照看了。」


  祖先除了被稱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時還鬼神並稱,《孝經·感應》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禮記》中也記載:「夫宗廟,鬼神所居。」這裡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靈魂。


  祖先既可以被尊為神,也可以被稱為鬼,神與鬼之間有一點是亙古不變的——祖先與子孫之間具有永恆不變的血緣關係和利害攸關的依存關係。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儀式種類,各個宗族祭祀的名目紛繁,日期不一,習慣不同,程序有簡有繁,為各家族族規所制約。清明前二三日,合族掃墓,祭始祖,各房祭本房始祖,各家祭祖,冬至日祭於祠堂。古人秋祭曰「嘗」,冬祭曰「烝」,清明和冬至,「清明祭先祖引:考宋程氏伊川用法,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其義備矣。」 這是常規的祭祀,還有特殊的祭祀活動,如,宗祠修繕竣工舉行祭祀,族譜編修出版分發時舉行祭祀,還要扛著譜箱沿著村幹道「遊譜」。


有的族譜專門設立祭儀章節(或分卷或條目),稱為「省牲儀式」「祭祀儀注」、「辦祭條例」「冬至祭儀」等等,詳細規定祭儀程序和供品種類數量,祭具籌備等,祭祖儀式包括祭禮、供品、主祭人,祭品分配等內容。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動,由族長或本族任幹部有威望的長者主持。遷播各地的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參祭,都很講究禮儀,按長幼次序列隊進場。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宰殺豬羊也需於前一天下午或晚上進行。祭祖的當天早晨,全豬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饌盒、飯羹茶酒等各種祭品整齊置於供桌之上,前來參加祭祖的男姓子孫後代,衣冠整齊、彬彬有禮地前採參祭。祭祀開始之前要在祠堂前響三門銃腳地炮。 祭祖神臺正中一般必擺放一個大豬頭,一側擺著一隻全羊(當今以灌腸一盆染紅代替),作為祭品,一側擺著吉祥水果。


祭獻禮儀由司儀唱起鼓、放鞭炮、奏樂,接著由司儀唱「盥洗」(洗臉洗手),引祭者導引主祭盥洗畢復位,又根據司儀唱禮「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導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請出神主,有的地方請道士念經請神和引導祭祀)、獻茶、獻毛血、獻寶帛(元寶錢紙—類)。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 (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整個祭祀儀式,都是司儀先唱禮,然後由引祭者導引,主祭再按唱禮內容,完成相關奉祀禮儀。主祭在奉行各項祭拜禮儀時,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參祭的所有人員則在聽讀祭文和「飲福受胙」  (胙,祭祀時供的肉)儀式時跪下,至最後「辭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樣三叩首。祭文由道士或有文化的本族長輩(準祭)宣讀。有的姓氏祭祖時還要朗讀族規家訓,教誨子孫。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


— END —

---




中 華 百 家 姓 起 源 故 事

打 造 姓 氏 文 化 最 具 影 響 力 平 臺

.............................................

【相 關 閱 讀】

相關焦點

  • 結婚拜堂,為什麼要一拜、二拜、三拜?
    拜堂成親那麼結婚的時候,一拜、二拜、三拜到底在拜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拜?還是很有講究的。標準的拜堂有四拜,從上天拜到個人。一拜天地第一拜:一拜天地為什麼要拜天拜地?這是在祈求上蒼的護佑,是天地創造了人,沒有天地,就沒有人類,所以有時人們常說的是「天地姻緣」。
  • 我們拜佛也拜祖先
    1 有不少同修家裡供祖先牌位,這是諸佛菩薩所讚嘆的!2 我們祖先牌位供在佛像的兩旁,我們拜佛也拜祖先,我們敬佛也敬祖先。3 我們拜佛,跟拜祖先的意思完全相同——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最重要的,比前面這個還要重要,是「見賢思齊」。
  • 清明節不拜祖先≠不要祖先了!
    許多人對基督教的印象,中性的描述是基督教「不拜祖先」,負面的說法是「不要祖先」,批評的講就是「不孝」。臺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牧師王武聰認為,祭拜祖先、神明,又拜鬼魂,是錯綜複雜的問題,牽涉到文化、宗教、家族、功利思想等層面,深沉又糾結。針對上述的故事,王武聰牧師提出不一樣的思考觀點。美國人或基督徒獻花,並不是期待祖先起來聞花,只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敬愛;而臺灣人祭拜食物,祖先若如期待跳起來吃,才真會「嚇死人」!
  • 基督徒可不可以拜祖先呢
    基督徒拜祖先,是跟拜上帝是不一樣的對象。神是獨一可敬拜的創造者,而祖先是神籍著他們把我們生下來的人,所以,位分是完全不一樣的。偶像是用木頭做的,是用一張紙做的,代表祖先,那是物質;你向物質敬拜,是向物質背後的代表敬拜,你不是敬拜那張紙,而敬拜物質後邊的人,但你向他拜,他已經不在了,他在神那裡(因為無論信不信上帝,死後都要到上帝面前等候審判)。當你敬拜的時候,在紙後邊的撒旦就會享受這種敬拜,奪取上帝的榮耀。
  • 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原始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不滅,靈魂具有自然精靈那樣的超自然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成員,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出現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養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後代。
  • 中國人實踐天道表現在祭拜天地,祖先,古聖先賢
    一切按合約,講話要算數,一切要合法,這是最下層的履道。這樣人很快會變得無恥,因為只要合法,不憑良心也不怕。凡是合法而被罵,就表示不合理。這個時候再理直氣壯都是無恥的。二、合乎情理的要求。一切人倫日用,都是精神合理的表現。禮儀,禮器,禮貌,禮制,都是人之所以像人的樣子,跟法律沒有關係。因為法不會規定穿衣服要合身份。三、擁有仁愛之心。
  • 傳統春節,如何正確拜祖先
    說到拜祖先,少不了燒上一桌子的菜餚,這些代代相傳下來的風俗中,拜祖先多數是用雞、鴨、豬肉、海鮮等等,還有祖先們生前愛吃的一些食物。因為祖先也是有經過世習的風俗,所以他們在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念頭,死了要在家裡當祖先,而小時候媽媽告訴我的觀念中,逢年過節就是要多燒好吃的祖先,這樣祖先才會保佑我們。
  • 漢人祭祀是拜祖先,清皇帝不拜祖先,是拜一根杆子
    我們漢人祭祀,會祭拜祖先。但清朝皇帝不拜祖先,而是拜一根杆子,稱為「索倫杆」。這根杆子有什麼好拜的?經過閻崇年先生考察,這跟滿族人的「森林文化」有關。等等,滿族人不是遊牧民族嗎?他們在馬上打的天下呀,怎麼改森林文化了?
  • 一柱心香拜祖先
    一柱心香拜祖先當天他還專門挑了一件中國傳統盤扣服裝穿在身上,以表他對祖先方雷公的尊敬之情。        上午10時,拜祖大典正式開始,韓國中央方氏宗親會名譽會長方舜文深情宣讀了《方山祭祖文》。他說,這次來到方氏祖地,自己作為炎黃子孫感到很自豪。回去後,要讓自己的子孫知道方氏的祖先發祥地河南禹州方山,教育子孫要孝敬父母。他還藉此表達今後要為世界各國方氏宗親更好地交流合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供奉祖先?供奉祖先對子孫有幫助嗎?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供奉祖先?供奉祖先對子孫有幫助嗎?作者:靈芝師姐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和除夕、中元節、寒衣節也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一家人團聚的時刻,也是祭拜祖先、慎終追遠,表達對祖先的感念之情。「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的美德,「聖人以孝治天下」,由孝可引發忠、信、仁、義等道德。「吃菓子拜樹頭、飲泉水思源頭」。祖先跟我們血脈相連,祖德顯化對子孫後代家運的影響十分巨大。我看過很多人非常努力,可是祖德不足,再怎麼打拼就是很難成功。
  • 許石林:過年,你如何拜祖先?
    答某生:過年如何拜祖先 今日有某生(大連人)於微博私信諮詢過年拜祖事,勉為答覆。
  • 求子拜觀音,求財拜趙公明,中國人到底信什麼?信的是千年傳承!
    導讀:求子觀音,求學孔聖,求財趙公明,求雨蕭敬騰,中國人真的是無神論者?(呃.好像有個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當今世界,中國人被西方默認為是沒有信仰的「無神論者」。《華盛頓郵報》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世界非宗教人口比例圖中,中國人超過半數以上都是「無神論者」。
  • 中國人為什麼要叩拜祖先?
    中國社會為什麼要叩拜祖宗?對於祖宗,中國人都有特殊的情結,每逢有重要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節、春節、中元節,人們就會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宗,以緬懷先人,並祈求能保佑後代子孫福壽綿延。那為什麼,中國人會有祖宗崇拜呢?(1)祖宗崇拜的來源祖宗崇拜是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由圖騰崇拜演變而來的。古代人們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祖宗的靈魂有強大的力量,能護佑子孫後輩世代昌盛,所以他們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
  • 為什麼中國人廟裡供奉的是祖先,而西方文明供奉的是神?
    古代太廟總是建在離皇宮最近的地方,規格一般不亞於皇宮,每到重大的決定或者節日,總是會到太廟裡祈福或者匯報給祖先。而開國皇帝打入都城,第一件事就是破壞先朝的宗廟,修建本朝的宗廟,廟裡供奉的自然是祖先。而如果你到世界各地去旅行,你會發現無論是教堂還是寺廟,供奉的都是神,沒有一個是供奉祖先的,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世界古代文明都是有過祖先崇拜的,不過在氏族制度解除的時候,其他發達文明紛紛打破了祖先崇拜的觀念,轉而發展出來各個宗教,與上帝取得了直接聯繫,也就不需要祖先崇拜了。
  • 逢年過節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中國遠古存在祖先祟拜觀念,逢年過節總要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致說來,祭拜祖先有六個目的:一是慎終追遠;二是奉行孝道;三是感恩報德;四是維繫親屬團結;五是求祖先賜福;六是怕祖先降災。
  • 每年過年都要上墳,祭祖,拜天地,你知道其中的意義嗎?
    過年上墳,拜天地,拜財神這是中國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現在很多人覺得是迷信,但是閒扯翁覺得,這體現的是中國人的價值觀,體現了中國人跟西方人最大的區別:崇拜祖先,敬畏自然。祭拜天地最開始西方人到中國來傳教,他們是不幹預中國人拜祖先的,所以外來宗教在中國得到支持,但是後來他們覺得中國人拜祖先就是崇拜偶像,於是禁止中國信徒拜祖先,結果被乾隆皇帝封禁,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 放鞭炮、拜祖先、拿紅包,新的一年要紅紅火火旺起來
    正值此時,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放鞭炮、拜祖先、拿紅包這開門三件事千萬不要忘記。而且你知道嗎,這三件事並不只是單純的春節民俗,更隱含著深厚的道教寓意。 第一件事:燃爆竹 「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
  • 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問: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 中國人為何如此崇拜祖先
    由於「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貫徹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因此在孕育了濃烈的「家國情懷」的同時,也衍生出一個重要的信仰現象,那就是祖先崇拜。要說中國敬重祖先,祖先崇拜幾乎已經上升宗教信仰的高度。中國人普遍缺少宗教信仰,終極關懷也就存在嚴重欠缺。
  • 為什麼他們拜灶神?
    每到夏曆十二日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小孩子們非常高興,口袋裡就可裝糖果了。現在用電爐、瓦斯爐,沒有灶了,當然也就沒有灶神。為什麼要祭灶神呢?以宗教思想來說,中國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麼神都信。十年前有一位外國的神父來和我研究中國宗教思想問題,他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我說中國絕對有宗教信仰。第一個是禮,第二個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