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心香拜祖先

2020-12-22 中國僑網


一柱心香拜祖先


    
    ——海內外方氏宗親尋根河南
    
    華聲報訊:由河南許昌禹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國際禹州方山溯源懇親大會」6月17日在禹州隆重開幕。來自韓國、泰國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80名海內外方氏宗親代表前來河南祖地,溯源懇親。
    
    被譽為「華夏第一都」的河南禹州地處中原腹地,素有「畫鄉、瓷都、煤海、藥城」之稱。禹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97年,經過有關姓氏專家的考察論證,確定河南禹州方山鎮的方山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內外方氏的發源地。
    
    近年來,禹州官方對方氏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視,組織成立了「方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編寫了《方姓祖根》,《方氏家譜五千年》等專著。自1995年至今,河南禹州吸引了有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宗親和不少方姓人士來尋根祭祖、投資助教,香港方樹福堂基金會主席、方氏宗親方潤華先生心繫故土,自1997年以來,累計捐款250萬元人民幣,用於河南禹州的教育事業。
    
    17日上午9時許,記者隨著懇親的團隊到達方氏祖地禹州方山腳下,這裡隨之沸騰起來。花如海,人如潮;鑼鼓喧天,獅龍舞動,方山的眾鄉親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歡迎遠道而來的親人們。
    
    此次來自海內外的方氏宗親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那種到達祖地的激情,已經徵服了正在修建且崎嶇不平的山路。泰國方氏宗親總會理事長方漢標先生,今年已70有餘,依然頭頂炎炎烈日,步伐矯健地趕赴山頂的祭祖地。方漢標說,來到祖地方山,看到這麼多歡迎他們的鄉親,心情非常激動。當天他還專門挑了一件中國傳統盤扣服裝穿在身上,以表他對祖先方雷公的尊敬之情。
    
    上午10時,拜祖大典正式開始,韓國中央方氏宗親會名譽會長方舜文深情宣讀了《方山祭祖文》。他說,這次來到方氏祖地,自己作為炎黃子孫感到很自豪。回去後,要讓自己的子孫知道方氏的祖先發祥地河南禹州方山,教育子孫要孝敬父母。他還藉此表達今後要為世界各國方氏宗親更好地交流合作做出自己的貢獻。隨後來自海內外的方氏宗親上香拜謁祖先,並向先祖方雷公敬獻鮮花,來表達尊敬之情。
    
    一位來自臺灣的方先生講,來到祖地感覺很親切,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另外他除了參加懇親大會以外,還想藉機考查一下禹州的一些企業,很想為祖根地做一些事,並且已有前來投資瓷器的意向。
    
    拜祖大典結束後,懇親團隊又參觀了由方氏宗親方潤華先生捐建的實驗中學和希望小學。
    
    據了解,在隨後的兩天裡,方氏宗親還參觀了河南登封少林寺等其他中原知名遊覽勝地,讓海外方氏宗親更深刻地感受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新社/朱曉娟)
    

 

相關焦點

  • 金石心香 · 長發其祥
    知先生積平生心血,瓣成《賴非文集》八卷本,正待詢及付梓之日,聞山東省博物館已籌備《金石心香 賴非金石書畫展》,捻心香一柱,與金石相期,且綴數語,不足以言先生千一。  己亥穀雨後一日,原牧之於存三堂。
  • 我們拜佛也拜祖先
    1 有不少同修家裡供祖先牌位,這是諸佛菩薩所讚嘆的!2 我們祖先牌位供在佛像的兩旁,我們拜佛也拜祖先,我們敬佛也敬祖先。3 我們拜佛,跟拜祖先的意思完全相同——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最重要的,比前面這個還要重要,是「見賢思齊」。
  • 漢人祭祀是拜祖先,清皇帝不拜祖先,是拜一根杆子
    我們漢人祭祀,會祭拜祖先。但清朝皇帝不拜祖先,而是拜一根杆子,稱為「索倫杆」。這根杆子有什麼好拜的?經過閻崇年先生考察,這跟滿族人的「森林文化」有關。等等,滿族人不是遊牧民族嗎?他們在馬上打的天下呀,怎麼改森林文化了?
  • 傳統春節,如何正確拜祖先
    傳統的春節即將來臨,按我們世習的風俗,代代所傳下來的,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是拜祖先了,這些天媽媽也都在張羅這些事情。說到拜祖先,少不了燒上一桌子的菜餚,這些代代相傳下來的風俗中,拜祖先多數是用雞、鴨、豬肉、海鮮等等,還有祖先們生前愛吃的一些食物。因為祖先也是有經過世習的風俗,所以他們在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念頭,死了要在家裡當祖先,而小時候媽媽告訴我的觀念中,逢年過節就是要多燒好吃的祖先,這樣祖先才會保佑我們。
  • 清明節不拜祖先≠不要祖先了!
    後來得知,原來是在「祭拜祖先」。於是,美國人率直的問臺灣人:「你的祖先真的會起來吃嗎?」臺灣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你的祖先若會起來聞你的鮮花,我的祖先就會起來吃這些食物。」這看起來像是一則笑話,卻也真有其事,不僅看出中西方在祭祖與信仰的價值觀上非常不同,值得更深省思祭祀、拜拜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了甚麼?
  • 許石林:過年,你如何拜祖先?
    答某生:過年如何拜祖先 今日有某生(大連人)於微博私信諮詢過年拜祖事,勉為答覆。
  • 基督徒可不可以拜祖先呢
    基督徒拜祖先,是跟拜上帝是不一樣的對象。神是獨一可敬拜的創造者,而祖先是神籍著他們把我們生下來的人,所以,位分是完全不一樣的。偶像是用木頭做的,是用一張紙做的,代表祖先,那是物質;你向物質敬拜,是向物質背後的代表敬拜,你不是敬拜那張紙,而敬拜物質後邊的人,但你向他拜,他已經不在了,他在神那裡(因為無論信不信上帝,死後都要到上帝面前等候審判)。當你敬拜的時候,在紙後邊的撒旦就會享受這種敬拜,奪取上帝的榮耀。
  • 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問: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 戊戌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四海炎黃子孫遙拜祖先
    血脈相連 四海炎黃子孫遙拜祖先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舉行恭拜黃帝活動  三月三,拜軒轅。黃帝故裡拜祖大典今日(18日)在(河南)新鄭隆重舉行,海內外炎黃子孫將以莊嚴神聖之心,禮拜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 中元節,給天堂的親人,點燃一支心香……
    今天是中元節,別忘了給天堂的親人點燃一柱心香,願親人一切安好。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習俗要祭祀祖先,向祖先報告秋成;又有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孤魂野鬼到處遊蕩,為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因此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舉食祭祀、誦經作法,「普渡」、「施孤」,超度孤魂野鬼,並給逝者上墳添土掃墓,祭拜祖先,訴說對他們的思念之情。因此,中元節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茂名鄉村生活習俗,拜神拜祖先
    茂名大多數人都是從福建遷移過來的,既受原福建祖先先人的生活影響,又形成了新的客家文化,這種客家文化在閩粵發展過程中,又受到廣府文化的滲透影響,形成了茂名民間民俗文化流派。茂名人的民間節日,這幾個農曆民間節日,鄉村人家都是要隆重拜祭的,就是除夕,春節,正月初一、初二,年例,三月清明,五月端午節,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陽節,十一月冬至,這些民間節日都要殺雞買豬肉,燒紙拜神,供奉祭品給祖先,廟裡神仙的。
  • 年兜,祭祖先,拜天公.
    →點選「設為星標⭐️」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戊戌年的除夕遇上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舊年的結束,新春的開始年的起源本是古人在歲末穀物成熟之際酬謝神明、祖先的儀式逐漸衍化成人神共享的節日慶典
  • 中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就這樣,在很早的時候,祖先觀念便與鬼神觀念相結合,發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觀念。  「祖先神」  將祖先作為神明來看待的觀念起源很早。人們對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蔭庇子孫,使宗族興旺,事業發達。而對「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蔭庇子孫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災。同時,「祖先神」也具有懲罰降禍的能力,但絕不會無緣無故禍害自己的子孫後代,除非子孫對祖先不敬,或者做出違反族規國法的事,才會受到「祖先神」的懲罰。
  • 國人為什麼要拜祖先
    原始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不滅,靈魂具有自然精靈那樣的超自然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成員,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出現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間信仰,每逢歲末、清明、中元,人們都要舉行祠祭、墓祭、家祭來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養育之恩的緬懷,同時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孫,福蔭後代。
  • 2019回娘家習俗:進門先拜祖先再拜堂,最後1點很尷尬
    1、進屋先拜祖先再拜堂說起拜祖先,也許大家並不陌生,無論是喜事也好,還是白事也罷,都把拜祖先放在首要的位置,當然我這裡說的拜祖先,是正月初去丈母娘家拜年的時候,如果到了丈母娘家裡,先不要急著和嶽父嶽母說太多的話,更不要急著去洗臉和吃飯,而是先要一家三口去堂屋裡給祖先祖宗拜年問好,當然還有一些細節的儀式,如放炮上香,擺放茶水糖果之類等等
  • 結婚拜堂,為什麼要一拜、二拜、三拜?
    拜堂成親那麼結婚的時候,一拜、二拜、三拜到底在拜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拜?還是很有講究的。標準的拜堂有四拜,從上天拜到個人。一拜天地第一拜:一拜天地為什麼要拜天拜地?這是在祈求上蒼的護佑,是天地創造了人,沒有天地,就沒有人類,所以有時人們常說的是「天地姻緣」。
  • 報父母恩的人、拜祖先的人有大福報
    昨天我們在嘉義(臺灣的地名),現在連續六天大懺悔拜《梁皇寶懺》,古代皇帝在懺悔的。所以我們這幾天一直在努力。各位,你現在聽我講,你只要隨喜就好了。隨喜這個功德,用心裡,他們在懺悔,太好了,隨喜讚嘆;明天他們在供僧、超度,太好了,隨喜讚嘆。用心裡隨喜,你就一樣得到這個功德。但是我們得到這個功德要怎麼做?讓現世父母福壽百年,讓七世父母離苦生天,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
  • 清明時節帶娃拜山,緬懷祖先培養感恩心
    還沒來得及吃早飯,趕早帶上孩子們去拜山掃墓。村裡學校的後山,是李氏的墳山。我記得小時候,清明節是非常熱鬧的。李氏宗親們輪流祭祖,那時的祭祖儀式非常隆重。敲鑼打鼓,舞龍獅,鞭爆聲聲。小時候的我們,最喜歡追著龍獅跑。如今,宗親的祭祖儀式,已不復當年的隆重。沒了公祭,龍獅也不再存在,鞭炮聲依舊,煙花禮炮此起彼伏。
  • 報父母恩的人、拜祖先的人有大福報!
    昨天我們在嘉義(臺灣的地名),現在連續六天大懺悔拜《梁皇寶懺》,古代皇帝在懺悔的。所以我們這幾天一直在努力。各位,你現在聽我講,你只要隨喜就好了。隨喜這個功德,用心裡,他們在懺悔,太好了,隨喜讚嘆;明天他們在供僧、超度,太好了,隨喜讚嘆。用心裡隨喜,你就一樣得到這個功德。但是我們得到這個功德要怎麼做?讓現世父母福壽百年,讓七世父母離苦生天,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
  • 放鞭炮、拜祖先、拿紅包,新的一年要紅紅火火旺起來
    正值此時,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放鞭炮、拜祖先、拿紅包這開門三件事千萬不要忘記。而且你知道嗎,這三件事並不只是單純的春節民俗,更隱含著深厚的道教寓意。 第一件事:燃爆竹 「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