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泉州府」→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戊戌年的除夕遇上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
舊年的結束,新春的開始
年的起源
本是古人在歲末穀物成熟之際
酬謝神明、祖先的儀式
逐漸衍化成人神共享的節日慶典
閩南人年兜前的忙碌
為的就是這日的儀式感
在閩南,除夕除了年夜飯圍爐
更有至關重要的「敬天」「敬神」「祭祖」三大習俗
清《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就提及
「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
我們總是熱衷於集「福」,懷有「五福臨門」的期許
但,「福」怎麼集?
我想你應當先從除夕的習俗了解
「福」字在甲骨文裡,是「雙手舉酒祭天」的象形文字
《說文解字》中也提及:「福,祐也」
「畐」有「滿」之意
《說文》則謂其「從示聲」,與鬼神、與祈禱有關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福」,有盛滿貢品供奉祖先或神靈,祈求得到庇護之意
除夕拜天公、祭祖先、貼福字
就是一個「福」字
除夕這一天的儀式
要從小年廿八或大年廿九晚上開始
拜天公,答謝禮
從今晚11:00至凌晨1:00之間開始
「天公」即天界最高神明玉皇大帝
閩南人會以隆重的儀式
感謝天公和神明一年來的庇佑
這是年終歲盡時對神明答謝禮
*小年已將家中神明送回天庭過年《小年,送神。》
出於對「天公」的敬畏人們認為越早敬越好
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得在除夕子時前準備好
各自家中早已有約定俗成的做法
除夕子時沒拜,而是合併至新正子時拜,也是有的
還有的是除夕子時供奉葷食祭品,新正子時供奉素齋
總之,按自家傳統便是
祭祖先,得祖蔭
正午12點前
閩南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
這天醒來首要事情就是去祭祖
這是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通過供奉食物、燒香燒金紙的形式以表心意
這是閩南人普遍採用的形式
或許也因宗教信仰而不同
但紀念祖先的意義是相同的
家家戶戶會在宗族共有的家廟公祭
或各自家中獨祭
擺上五果、六齋、三牲、甜料、紅龜粿等祭品
再點燃香燭紙火致敬先人
表達對先人的孝敬與感恩之意,祈求來年康寧
即便是貧寒之家也是盡力而為
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就有了以「香火」代表子孫不斷的含義
貼春聯,福氣到
上午6點到正午12點之間
起先的春聯是懸掛與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直到宋朝紙的發明才有了「春貼紙」「春聯」這一概念
延續著紅色桃符闢邪之寓意
春聯大抵也都是紅紙
把舊春聯撕破,有除舊布新之意
貼「福」字,即福氣到
是中國吉祥文化祈吉觀念的樸素反映
總是有企盼「五福臨門」之意
年夜飯,圍爐宴
下午至晚上
正午之前的大事已辦妥
接下來就是忙碌這農曆年最後一餐了
也是一年中人最齊、吃得最久的一頓飯
在閩南稱為「圍爐」,一家人團坐著圍爐燙火鍋
鍋中所煮的含有早晨祭祖後的食物
現今生活水平提高,圍爐宴上的好料繁多
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
但這吃個好意頭
或多或少傳遞著一種辭舊迎新的「使命感」
如長年菜,寓意長壽健康
魚,寓意年年有餘
血蚶,寓意財源廣進
芋頭,寓意富裕平安
菜頭,寓意彩頭
……
圍爐是告別,也是迎接,是總結,也是憧憬
一家子共敘天倫,就是幸福感
發紅包,壓歲錢
一整天
「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古時候的壓歲錢是專門製作的
形狀大小跟銅錢相似,多是與壽命有關的圖案
本就是長輩為幫助孩童闢邪、壓歲而發
後來逐漸演變成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
用紅紙袋裝現鈔作為壓歲錢的紅包
有著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紅包的數目視場合和對象而定
不過最重要的原則是雙數,代表好事成雙
那句「豬鯉發財,紅包拿來」
成了這幾代人過年最是經典的話術
跳火群,紅紅火火
圍爐後,新正子時前
圍完爐,一家人會齊聚在厝埕前
將稻草和地瓜藤燒起小火堆
家中大小男丁成員逐一依此由外朝裡跳躍過去
邊跳嘴上還要喊著「旺哦」「添丁又發財哦」
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
還會在往火堆裡加鹽,發出噼裡啪啦的響聲
女人們則會把未熄的餘灰添於炭爐中帶回家
盛燒完的稻草灰時會念著
「擔金擔銀哦,擔到我們家,擔到放不下…」
寓意「添旺」、「挑金挑銀」火紅興旺
放在灶骹,有好運帶回家之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拜天公,祈福庇佑
從除夕夜11:00至凌晨1:00之間開始
跳完火群後就是關上大門
等待新年子時一到開門迎春
俗稱「開正」「開春」,有開財門之意
人們要準備好正月初一子時拜天公的供品
這是閩南人新年之始至關重要的習俗
以祈求新的一年神明的庇佑
祭拜天公必須隆重
供品也比較講究
頂桌(幾桌)以五果/六齋清齋素食為主
下桌(八仙桌)則擺三牲/五牲等葷食供品
也有全素的講究
這時的朋友圈齊刷刷的供桌圖就會分出各家「禮數」的大小
禮數足的人家會要求每人淨身沐浴
新正之時一到就點燭、燃三炷清香
一家人依長幼順序上香
行三跪九叩禮恭拜天公
圖片來源於網絡
開正,燃爆竹
圍爐後,一直到新正到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過年當然要放鞭炮啦
隨著春晚的倒計時,新正到來了
人們開門迎春納祥
在厝埕燃放爆竹,在天台放煙花
一時間屋外煙花爆竹聲噼裡啪啦響成一片
將過年氣氛推向高潮
燒頭香,祈善福
新正子時開始
還有的人家會來到寺廟
等待子時的到來
為自己和家人向神明焚燒新年第一支香
以期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利
燒頭香從形成到現今一直傳承不衰
在中國已成為一個特定習俗
正月初一開始泉州各大廟宇
都會是人頭攢動、香客眾多的景象
坐年,守歲
新正子時開始
清《泉州府志·卷20·風俗》:
「除夕……至夕……設酒食聚飲,達旦不寢,謂之守歲。」
新舊年交替的一切儀式結束後
一家人團坐著「坐年守歲」
有的會在寺廟進行
有的由年輕人代為進行
一來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
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二來有為家中長輩增福祈壽的說法
因此撲克、四色牌等棋牌活動
是守歲時消磨時光的傳統玩意
年初一,穿新衣
正月初一
早在南北朝時期
就有了大年初一「長幼悉正衣冠」的記載
人們認為萬象初新之時
新衣能讓人有從裡到外的新氣象
有著驅邪降吉祥的寓意
泉州府的鯉物」年兜衫有福氣「
希望你新的一年能好運連綿,福氣滿貫
「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
將來之福,貽於子孫者,不可不培「
闔家幸福就是彼此最好的福氣
年兜了
你回家了嗎?
·END·
原創版權
圖片 | 泉州影像-好攝咖;部分來源網絡
整編|泉州府-肉倩
出品|泉州府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或微信qzdabing。歡迎微信用戶直接轉發本文到朋友圈或給朋友,以上行為不構成侵權,文中內容如有涉及侵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分享從這裡開始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