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有一個小山村,村民:有大人物埋在他們村裡,專家紛紛趕往

2020-12-19 往事穿越千年

墓葬,在古代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我國由於歷史悠久,而且連綿不斷,再加上崇拜祖先和厚葬制度的盛行,歷代各階層各種類的墓葬,從帝王陵寢到平民百姓的大小墳墓,難以勝計。這些墓葬也給後世留下來了十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今天保存下來 的許多文物古蹟不少就是墳墓的遺物、遺蹟。

歷代朝廷是不允許隨意破壞別人墓地這種行為的,如有人犯,處罰也很重。就算是在這樣嚴格的制度下,還是有人破壞別人墓地。所以,至今有很多的墓地都有被毀過的痕跡,特別是那些古代權重比較高的墓,更是基本上都不完整了。

在浙江溫州義和叫南山頭的小村莊裡,發現了一個墓地,至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依然保存完好。只是隨著長時間的衝刷,這個n墓地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山包。為什麼會保存的這麼好呢?難道只是古代一個普通百姓的墓地,並不是。村民說:這裡面埋著一個大人物,那這就奇怪了,為什麼沒有被那些好財的人動過呢?

當地的村民說他們也不知道這裡究竟埋的是誰,但是確定是一位皇帝。每到祭祀的節日,這裡都會有人來掃墓,應該是這座墓的守墓人。這個村子裡的人一直都不知道這座墓地的主人是誰,但是卻很自豪自己的村子裡埋了個大人物,所以這個村子裡歷代的村民都沒有想過要動過,有的只有敬畏之心。

這個村子裡曾經也有一戶人家動過歪腦筋,他們認為這個墓的旁邊肯定是個風水寶地,於是就把他們先祖的墓地遷到了這個墓的旁邊。結果遷過來之後,這戶人家並沒有預想的那樣,而是一直發生不好的事情,他們無奈只好又把墓地籤到啦原來的位置。說來也奇怪,之後就再也沒發生過奇怪的事情。

這件事被村民說的那麼神奇,之後引起了專家的注意,他們紛紛趕往,一探究竟。這個墓地相當的大,整個墓地長有50多米,氣勢宏偉。專家問了當地村民一些情況之後,也覺得不可思議,不過,最終專家還是選擇相信科學。在後來的考證中,有的專家說是吳越國王錢俶的墓。早在公元967年的時候,錢俶曾經巡視現在的五鳳鄉所在的松山那一塊,並且最終選擇在那悄悄建墓地。988年,錢俶死後,他的臣子和兒子把他安葬在了他的家鄉,也就是現在的南頭村。

不過,對於這一說法也有人提出異議,說吳越國王錢俶死後和南唐後主李煜一起葬在了洛陽。對於這異議,有專家解釋吳越國王錢俶死後,按照宋朝的要求要葬在洛陽,但是他的後人為了他可以魂歸故裡,就只是把吳越國王錢俶的衣服葬在了洛陽。現在大家在這座墓上看不到碑文,就是因為錢俶的後人怕被發現,把他的碑文抹掉了。

很多專家後來開會研討的一下,他們總體認為這應該就是錢俶的墓,不過這得最後通過考古挖掘才能有定論。

相關焦點

  • 永嘉上塘有個「溫州村」
    ,悠然見南山」的安逸日子,今有300多名市區人遷離市區喧囂,進鄉村過鄉野生活。在距離市區30公裡的永嘉縣上塘鎮慄一村,「村民」大多講一口地道的溫州市區話。在慄一村,來自溫州市區的住戶達300多戶,遠遠超過當地村民數,被當地村民稱為「溫州村」。  300多戶溫州人定居鄉間  慄一村是個偏僻幽靜的小山村,距離市區30公裡左右。剛到慄一村,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村子四面環山,寧靜宜人。一條溪流從村邊潺潺流過,溪水清澈見底。
  • 雁鳴湖畔小山村「爆單」的連鎖反應: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小山村民宿一角 張瑤 攝(我家的小康故事)雁鳴湖畔小山村「爆單」的連鎖反應:村子更美村民更富中新網延邊9月21日電 (石洪宇)國慶長假即將到來,這對雁鳴湖畔的小山村來說壓力有點大。這裡的花海、民宿、採摘園在朋友圈和驢友間高頻傳播,村裡的民宿供給可能會「爆單」。
  • 【權威發布】濰坊青州這個小山村外出的年輕人為何回來了?
    在青州市九龍峪景區,桐峪溝村的村民蓋寶成正忙著檢查遊樂設施。但在幾年前,蓋寶成還一直在外地打工,因為貧窮落後,桐峪溝村曾是他最想逃離的地方。青州市彌河鎮桐峪溝村村民蓋寶成說:「(過去)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是4000多塊錢,去城裡面,第一是好找媳婦,第二是想出去在外面闖一下。」
  • 江蘇沛縣楊屯村真有抗戰川軍埋骨地?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65歲的楊屯村村民李東虎,十分著急地給四川抗戰專家何允中打來電話。電話裡,他說:「村裡有所學校要拆,學校下有座墓也會遭殃。」那裡草木蔥蘢,鮮血和死亡早沒了蹤跡,李東虎說,在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有50多個抗日川軍將士遺骨就埋在這裡。
  • 中國甘肅一個村莊中,村民都是棕發藍眼,DNA檢測結果發現了異常
    但是在甘肅永昌縣的一個農村裡,他們卻擁有棕色的頭髮和藍色的眼睛,這些特徵都是西方人才有的,令人奇怪的是他們一直都生活在中國卻跟普通的中國人不一樣,村裡的人都會說漢語,生活方式也跟中國人一樣,他們村也是漢族。者來村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由於地勢問題,常年降水較少導致農作物很難生長,經濟也落後。
  • 贛西小山村探尋小康路:「柴火」入盆變「黃金」
    季勇原是一名攝影師,今年初受疫情影響,回到老家宜豐縣同安鄉東槽村,開辦了「碧綠樁成」網店,和村裡大多數人一樣,在網上通過直播售賣盆景。航拍江西宜豐縣同安鄉東槽村。 李文志 攝地處山區的東槽村耕地稀少,以前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小山村成了「空心村」。
  • 一隻「鵝」成為村裡最耀眼的「代言人」 蒼南埔坪打造滷鵝特色文化
    溫州網訊  依溪而建的埔坪村作為礬都「休閒觀光」鄉村振興示範帶的一個亮點村居,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美麗精品村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了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不僅展現了地方特色,還讓村民的生活越過越美。但要說埔坪村最耀眼的「明星」,則非滷鵝莫屬。近日,記者再次探訪埔坪,感受它的巨大變化和滷鵝特色文化。
  • 看富陽小山村的振興之路 村民從集體搬遷到紛紛回歸
    村民集體搬遷逃出大山林峰村,以林為主,村居高山頂峰,故得名,海拔530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山村。「日子可以過,但過不好,這裡的路太難走了。」林峰村村民傅國年今年43歲,他記得20年前生女兒時的場景。「老婆肚子痛了,趕緊僱人扎架子往山下抬,一個多小時山路下去,孩子出生了。」他強調當時僱了3個人,幾千個下山的臺階需要輪替著往下抬。
  • 黃土高原的一個小山村 在山坡上種植了小果果 農民收入提高了五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清樂院村,村民們抓住這春季大好時節,在櫻桃園裡給櫻桃壓枝,一年之計在於春,村民們期盼今年的櫻桃有個好收成。清樂院村,地處黃土高坡,村子裡的地都是掛在山坡上,過去村裡都是種植小麥跟玉米,地又澆不上,憑天吃飯,一年的產量很低,收入也很低,僅僅能維持了溫飽。
  • 一夜之間,村裡驚現90座無名墳墓,村民挖開大吃一驚
    最近,在廣東湛江市麻章區的一個村子裡發生了一件十分詭異的事情。村裡的一塊林地內一夜之間竟冒出了近90座無名墳墓。這聽起來就讓人覺得瘮得慌,當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 村裡無權使用操場 下周拆除違章建築-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
    如何支配和使用這塊土地,只有龍港新城二小有權力,村裡沒有任何權力決定這塊土地如何使用。 農保地置換非常困難 龍港新城二小的前身是黃庫村村辦小學,當年在建設新校舍過程中,黃庫村曾出錢出力。為此,一些村民認為學校資產也有村裡一份。 「這是混淆了法律關係。」
  • 年少時晴耕雨讀 學成後反哺家鄉 湖北小山村走出11位博士生
    20多年來,逐漸富裕的姜家嶺村,演繹出一幕幕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生動故事,在厚重的鄉土上孕育出一樹樹繁花,一個小山村的繁華。小小山村有個博士館姜家嶺村委會設置有一間「博士館」,一座手捧書卷「啃讀」的孩童塑像置於館中央,成為姜家嶺村少年「晴耕雨讀」的文化象徵。
  • 煙臺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打深井助小山村解吃水難題
    災情就是命令,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迅速組織專家技術隊伍趕赴復興村進行找水調查。經過實地踏看,鑽機終於在小山村矗立起來,隨著鑽進深度不斷增加,水量持續增大,當孔深達到272米時,出水量已達20立方米/小時以上,水質化驗達到優質飲用水標準,徹底解決了村民的生活生產用水問題。
  • 小山村蝶變成新時代美麗鄉村
    曾經落後的小山村蝶變成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文化牆、宣傳欄,改善村容村貌傳播弘揚文明鄉風隆冬時節,走進地處青州與淄川交界處的上莊村,一排排瓦房錯落有致地排列開來,一幅幅形態鮮活、圖文並茂的文化牆引人入勝。
  • 小山村的藝術活力(決勝2020)
    有著一千二百年歷史的葛家村,是寧波市寧海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也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一個相對落後的角落。大山、毛竹、溪流、卵石、桂花林、石頭屋,是叢志強對葛家村最初的印象。當叢志強第一次走進村裡時,圍坐在樹下閒聊的老人說:「我們村的形狀就像一條船,那裡原來有一棵老銀杏樹,是桅杆,後來銀杏樹死了,沒有桅杆了,船走不動啦。」
  • 臨海有個「無蚊村」?
    但在台州臨海,一個叫灰坑的小山村,村民們幾十年來免遭蚊子叮咬,是少有的「無蚊村」。   得知這個村莊沒有蚊子,已有旅遊公司的老總想整體買下,搞旅遊開發,建避暑基地。  這是個怎樣的村莊,為什麼沒有蚊子?    峽谷深處幽靜小山村  灰坑,臨海市尤溪鎮的一個自然村,江南大峽谷源頭,離鎮上20多公裡。
  • 河南輝縣太行山懸崖上,有個猶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
    在河南輝縣南寨鎮太行山深處的懸崖上,有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山村叫「兵部站」,就是一處太行秘境、人跡罕至、風景怡人的原始村落。兵部站,還是在戶外、攝影圈知道這個藏匿在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在看了那些驢友們的遊記後,有了一定去看看的心願,但卻因緣分未到、未能成行。今天,一次偶然機會,踏上了探尋的路途。
  • 梯子峪,我的小山村
    走到一口池前,王書記望望說:深山之村,罕見的乾燥少雨,村裡建了蓄雨池幾十口,但幾乎年年乾枯。轉到北山,見到兩個自然洞穴。王書記說:這兩個一個叫仙人洞,一個叫金蛤蟆洞。抗戰年月,小村是堡壘村,抗擊日寇的八路軍老十三團常駐村裡,山洞藏傷員。 張俊民滿心感慨:財富,全是財富。 二人坐在一塊大磐石上,聊起小山村發展的遠景。
  • 讀書才有出路!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王大坑:建設村民心中的秀美村
    清澈的溪流、復古的涼亭、嶄新的農房、寬敞的馬路……記者剛走進王大坑村,就被這個「蝸居」在大山裡的美麗小山村深深吸引住了。  王大坑村的村支書鄭忠芳今年60多歲了,已經當了30年的村黨支部書記,據說他是安地鎮連任時間最長的村支書,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老中醫,對肝病特別有研究。在他的介紹下得知,王大坑村現有人口168人,戶數47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