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晴耕雨讀 學成後反哺家鄉 湖北小山村走出11位博士生

2020-12-19 荊楚網

梅啟新(右)介紹博士館


□楚天都市報記者 高偉 通訊員 肖永軍 高照

昨日,當記者乘坐小車爬上松滋市斯家場鎮的山丘時,一座宛若森林公園的小山村姜家嶺村映入眼帘。村口,「荊州博士第一村」的巨型石雕格外引人注目。村支部書記梅啟新告訴記者,全村共有農戶282戶,總人口1058人,如今已走出了176名大學生、32名碩士生和11名博士生。

20多年來,逐漸富裕的姜家嶺村,演繹出一幕幕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生動故事,在厚重的鄉土上孕育出一樹樹繁花,一個小山村的繁華。

小小山村有個博士館

姜家嶺村委會設置有一間「博士館」,一座手捧書卷「啃讀」的孩童塑像置於館中央,成為姜家嶺村少年「晴耕雨讀」的文化象徵。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宋朝大教育家胡瑗所寫的《松滋儒學記》,開篇數語流傳至今,這段話被謄寫在博士館的牆壁上。

記者在博士館裡看到,11位博士的事跡以展板形式呈現出來——

易法軍,先後主持和參與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傅大幹,小兒神經肌肉疾病及新生兒重症救治領域的專家,2008 年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成員。

溫國元,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學博士,獲多項國家科技獎勵及專利。

……

村民們引以為傲的博士館,承載著姜家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記錄了一批批農村孩子奮發向上的人生軌跡,彰顯出教育助推社會治理的理念。

「揚耕讀風氣,培家國棟梁。」梅啟新說,通過榜樣的力量,能激勵更多的孩子發奮讀書。每到寒暑假,許多返回姜家嶺村的「高知」們就成了村裡孩子們的好老師,村委會的會議室裡,總是書聲琅琅。走出山村的大哥哥大姐姐言傳身教,在姜家嶺村的中小學生中,撒下勤奮求學的種子,讓他們沿著哥哥姐姐的求學路徑,繼續前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不比做屋,只比讀書」

「正底子形四面坡,南北二河不通過;天旱半月無水喝,有女不嫁窮山窩」,這是18年前姜家嶺村的真實寫照。該村地形條件惡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只有外出打工,而辛苦換來的血汗錢又投入到一年住不了幾次的新房裡。

「不比做屋,只比讀書。」面對村裡「房子越蓋越好」,而「荒田越來越多、資源匱乏、資產稀缺、發展乏力」的窘況,姜家嶺村口豎立起「勵學門」,上書對聯「莘莘學子為中華崛起苦讀,拳拳愛心將人才培養勤耕」。梅啟新曾定下目標:用20年時間,每戶培養1名大學生。這個今天正在逐步實現的願景,當時很多村民不相信。

斯揚是西北大學的一名博士,石油工程專業。2019年年底,斯揚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斯揚的父親斯尚富堅定地說。斯尚富和妻子念書時成績都很好,但因為家庭貧困,兩口子沒能完成學業。為了供斯揚讀書,斯尚富開拖拉機搞運輸,老房子直到2010年才翻新。

傅振耀老人生活在姜家嶺的山坳深處。今年82歲的他精神矍鑠,談起自己的子女,他言語間滿是驕傲和欣慰。女兒傅大瓊排行老二,家中貧困她放棄學業,學做裁縫、做生意,補貼家用。小兒子傅大幹是重慶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村裡修路修橋資助貧困大學生他都慷慨解囊;老大傅大平、老三傅威在深圳創業,生意興隆。傅大瓊的女兒學成後進入華為工作。

建立「留守兒童之家」

「我想成為醫生」「我想成為石油勘探方向的博士」「我想成為漢堡店老闆」……

昨日下午,姜家嶺村「四點半課堂」上,志願者斯家場文家河小學易衛軍副校長和陳苛老師指導學生觀看生命教育課程後,孩子們紛紛走上主席臺,說出自己的夢想。

在農村,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在下午放學後,作業沒人輔導,沒有課餘生活。「我們專門在村委會開設了四點半課堂。」梅啟新說,志願者老師為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素質拓展、安全自護、心理關愛等志願服務。

村民們紛紛表示,孩子們有了豐富的課餘生活,家長們也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四點半課堂」。

為了鼓勵讀書,每年高考成績揭曉,姜家嶺村村幹部都會帶著獎學金去考生家道賀,並將考取大學的學子名冊張榜公布。

近些年,村裡將獎學金標準提高到博士獎勵3000元,一本獎勵2000元,二本獎勵1000元。

為強化助學風尚,姜家嶺村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每年寒暑假期間組織大專院校學生回村開辦助學班,對留守兒童集中進行學業輔導和心理疏導。10餘年來,村兩委累計籌措資金3萬餘元,幫助5名困難學子完成求學夢想,全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連續32年為零。

走出去的人才反哺家鄉

讀書改變了人生,讀書也改變了貧瘠的山村。

姜家嶺走出去的眾多人才開始反哺家鄉,當年交通不便、資源相對匱乏、經濟發展緩慢的山村迎來了機遇。去年村裡修路,布告一發,200多萬元不日到帳。畢業後事業有成的大學生付威、汪洪元主動捐資10萬元,幫助村裡興修公路。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梅國慶在武漢開了5家酒店,主動帶動鄉親就業;覃峰和斯尚金兩名碩士捐資4萬元,用於人才培養、激勵後學;在武漢市擔任領導職務的博士張忠軍,積極幫助村裡協調聯繫爭取項目,支持村級發展。

林業碩士李明為家鄉定製種養殖計劃,發展300畝油茶產業,明年就有收益。他還準備與他人一起投資300萬元作為發展基金,支持家鄉發展原生態種養殖產業。

博士館建成後,返鄉學子都很震撼,一致提議擴建成博士書院,打造姜家嶺獨特的「博士文化」。「目前400多萬元預算已經募集大半,今年即可動工。」梅啟新高興地說。

晴耕雨讀姜家嶺,崇文尚學新風尚,姜家嶺沒有讀窮一家子,反而讀富全村人。如今,全村沒有一個貧困戶,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生態村、文明村,正朝著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 


相關焦點

  • 男子致富後反哺家鄉:出錢出力「重建」凋敝小山村
    男子致富後反哺家鄉:出錢出力「重建」凋敝小山村 2019-09-2611:42: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 「隱舍鄉賢」:凝聚各方力量,反哺家鄉汕尾
    有這樣一群遊子,在外依舊心繫家鄉、「反哺」故土。「隱舍鄉賢」團隊於2014年成立,從一開始的十餘人到如今的近四百八十人,隊伍逐步發展壯大,大多數成員是汕尾海豐籍、城區籍,領域涉及醫療衛生、農業、教育、文化藝術四個方面,大力支持家鄉發展。南方+記者專訪隱舍鄉賢主要發起人之一劉盛悅,了解這個團隊的成長之路。
  • 永春玉鬥雙胞胎準大學生領獎金,當場各自捐出1000元反哺家鄉
    9日,在永春縣玉鬥鎮白珩村紅色鄉賢振興促進會教師節慰問暨獎教獎學活動上,該村雙胞胎準大學生各領到500元獎金後,當場各自捐出1000元給促進會,反哺家鄉,助力促進會發展,成為當地美談。為弘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師節來臨之際,白珩村紅色鄉賢振興促進會特地組織開展教師節慰問暨獎教獎學活動,對在白珩小學任教的12位教師進行慰問
  • 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個小山村不一般
    福建龍巖上杭縣的古樓村,是地處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2800多人。雖然山村小條件差,但村裡通過設立教學點、成立獎學基金,最大程度改善村裡孩子們的教學條件和環境,三十三年來,村裡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9月16日一早,在古樓村村祠堂裡,一年一度的獎學金發放儀式正在進行,今年村裡考上大學的年輕人,都能收到來自村裡的一份獎學金,這樣的習慣,古樓村已經堅持了21年。
  • 「晴耕雨讀」的好鄉風,也是一種生產力
    全村僅282戶1058人,這些年考出了11個博士、32個碩士、108個本科生,被稱為「荊州博士第一村」。  「不比做屋,只比讀書」,這種「比」與一些地方的「比」大不相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農村地區盛行攀比之風。婚喪嫁娶比排場、生活消費比檔次、做屋蓋房比闊氣。有的農戶窮其一生,背負沉重債務,為的就是在村裡蓋一棟三層小樓,似乎只有這樣才算「爭了一口氣」。
  • 小學生描寫家鄉優秀作文2篇:我的家鄉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
    你的家鄉什麼樣?你肯定特別愛你的家鄉!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2位小學生描寫家鄉的優秀作文。作文一:家鄉是個小山村作者: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愛國第二小學六年級 賈贏然我常年在城裡讀書,家鄉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風景秀麗。春天,山坡上開滿了杏花,放眼望去,像一片白色的羊群,像一個個小精靈,可愛極了。
  • 2000多人的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家風影響人一生
    如今,從這個小山村裡相繼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是什麼讓這個小山村變成了「人才培養的搖籃」呢?1987年,梁瑞鳳獲中科院碩士學位後,又於1990年獲博士學位,而林森春於1987年獲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後來留學美國,並於1998年獲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村民們看到了榜樣,所以重視教育的風氣在全村逐漸形成。
  • 500年前私塾重現張谷英 闡釋古鎮晴耕雨讀文化
    私塾書聲闡釋著張谷英村晴耕雨讀文化  在張谷英村百步三橋的小溪邊,一座頗有古典意味的青磚大瓦房,琅琅的讀書聲正由這裡傳出來。依稀的讀書聲此刻已經變的很清晰。抬頭望去,「五峰新私塾」幾個大字莊重地出現在眼前,仿如誨人不倦的老夫子。令人頓生「恍然不知今世為何世」之感。
  • 這3位學霸拿公費赴美留學,學成後拒不回國,轉頭加入美國國籍
    這也是很多人努力學習,考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出國深造,想著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未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在學成之後,拒不回國,轉頭卻加入了美國國籍,從此留在了美國生活。她出生於湖北,來自一個醫學世家,從小就獲得了非常良好的學習環境。
  • 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因「家風、學風、教風」好
    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因「家風、學風、教風」都好【核心提示】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與老師的教育, 好的家庭、好的學校與好的老師,基本上能夠教育出好的學生;同樣的道理, 不好的家庭、不好的學校與不好的老師,基本上能夠教育不出好的學生
  • 引智引資 反哺家鄉
    □ 記者 高灩鈴 通訊員 賴曉英  「我們這代人的家鄉觀念深厚,始終保有家鄉的記憶與情懷,哪怕記憶中的生活比較辛苦。對於家鄉的發展,我們的肩上是有責任的,接下來,我們會借用鄉賢會這個平臺將家鄉產品推廣向全國,同時,也引導在外地的武義超市經濟資源回流。」三港鄉鄉賢會會長張建平對記者說道。
  • 反哺家鄉!獻縣貧困女孩考上特崗教師後,首選老家小學!
    「玲飛誠實待人,反哺家鄉,有感恩之心!」臨河中心校教師李紀雲說。家庭變故,泛區女孩命運多舛「從我出生不久爺爺就去世了,幼年時父母離異,2017年高考那年父親病逝,去年相依為命的奶奶又走了,弟弟當兵後,我一個人堅強地生活.」今年22歲的李玲飛說起多年來家庭屢遭變故,表現的異常平靜和堅強
  • 建設家鄉熱情高 汕頭潮南反哺工程認捐近10億元
    建設家鄉熱情高 汕頭潮南反哺工程認捐近10億元 6月20日開始,該區主要領導率黨政代表團走訪鄭州、成都、南寧、深圳等地,拜會潮商團體,通報家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舉辦認捐公益項目籤約儀式,推動反哺工程繼續深入開展。據統計,自反哺工程實施以來,該區共募捐項目170個近10億元,涵蓋教育、衛生、文化、飲水、道路等多個領域。  潮南鄉親眾多、僑資民力雄厚,本地、國內和海外僑胞豐富的人脈資源形成「三個潮南」的力量。
  • 再回大涼山,讓更多家鄉學子走出大山
    3年前,走4個小時的山路,換乘2個小時的汽車,再坐3天3夜的火車,彝族小夥終於從四川大涼山來到了黑幼專求學;3年後,他學成從師強技,毅然回家鄉紮根基層教育大學期間,甘洛小比見識、體驗到了大山外的世界;感受到了來自學校、老師、同學們的關心、關愛和溫暖,這些都讓學成一身本領的甘洛小比更加堅定自己內心的決定:「重返大涼山、建設我家鄉」。「塵埃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在追夢、圓夢的進程中,切不可忘記或削弱自己肩上的職責。雖然我們是『小學校』裡走出的『小人物』,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義務。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 12位博士28位碩士,閩西小山村的孩子為何如此優秀?
    再看看這個小山村吧。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先後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為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孩子?採訪中,這位村支書介紹,村裡從1999年開始就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細品《我和我的家鄉》後,勾起心底對家鄉深深的情愫
    觀影完《我和我的家鄉》,震撼於中華大地東西南北中的巨大改變,震撼於中國人民的戰天鬥地,震撼於中華兒女的深度戰貧,短短幾十年,讓我們的鄉村發現了巨大的改變。 這一部中華兒女講述中華人民的故事,深植於中華土壤,深刻挖掘出我們的民族的故事,讓人感慨感動。
  • 靖江農家院走出國際知名專家:「我對家鄉泥土懷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12月11日,2019靖江國際小麥產業研討會成功舉行。此次研討會由靖江市僑聯牽頭承辦,靖江籍國際知名農學專家、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高級研究員楊榮昌組織召集。本次研討會邀請了四位國際知名小麥專家作報告,進一步拓展了海外交流研討渠道,吸引了不少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目光。
  • 33名新鄭籍「雙一流」高校大學生反哺家鄉
    大學畢業後該選擇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家鄉發展?或許也是你畢業時的困惑來看一下這33名新鄭籍大學生是如何反哺家鄉 擔任首批「新鄭引才聯絡員」參觀座談後,這些從新鄭「考出去」的天之驕子對家鄉有了更深的依戀與情懷,欣然「走馬上任」,成為新鄭市首批「新鄭引才聯絡員」。
  • 喜看家鄉新面貌 青春奮進新時代 「我和我的家鄉」返鄉大學生實踐活動——走進禹王臺區
    110餘人走進禹王臺區,開展「喜看家鄉新面貌」實地觀摩活動。青年學子一行先後實地觀摩了禹王臺區南郊鄉孟墳社區、昌升國際商貿城、九泓化工等點位。實地觀摩後組織召開座談會,要關心、關注家鄉發展,知家鄉、愛家鄉,爭做家鄉對外宣傳的「小喇叭」;三是投身家鄉建設,希望優秀學子未來學成能歸來反哺家鄉,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助力家鄉高質量發展。
  • 走出家鄉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寧夏水土流失嚴重,學成回來,大有可為。」在六盤山腳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興盛鄉新旗村,於世廣是村裡有名的去北京上大學的年輕人。去年,這個回族男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林業大學,就讀於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