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啟新(右)介紹博士館
□楚天都市報記者 高偉 通訊員 肖永軍 高照
昨日,當記者乘坐小車爬上松滋市斯家場鎮的山丘時,一座宛若森林公園的小山村姜家嶺村映入眼帘。村口,「荊州博士第一村」的巨型石雕格外引人注目。村支部書記梅啟新告訴記者,全村共有農戶282戶,總人口1058人,如今已走出了176名大學生、32名碩士生和11名博士生。
20多年來,逐漸富裕的姜家嶺村,演繹出一幕幕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生動故事,在厚重的鄉土上孕育出一樹樹繁花,一個小山村的繁華。
小小山村有個博士館
姜家嶺村委會設置有一間「博士館」,一座手捧書卷「啃讀」的孩童塑像置於館中央,成為姜家嶺村少年「晴耕雨讀」的文化象徵。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宋朝大教育家胡瑗所寫的《松滋儒學記》,開篇數語流傳至今,這段話被謄寫在博士館的牆壁上。
記者在博士館裡看到,11位博士的事跡以展板形式呈現出來——
易法軍,先後主持和參與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傅大幹,小兒神經肌肉疾病及新生兒重症救治領域的專家,2008 年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成員。
溫國元,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學博士,獲多項國家科技獎勵及專利。
……
村民們引以為傲的博士館,承載著姜家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記錄了一批批農村孩子奮發向上的人生軌跡,彰顯出教育助推社會治理的理念。
「揚耕讀風氣,培家國棟梁。」梅啟新說,通過榜樣的力量,能激勵更多的孩子發奮讀書。每到寒暑假,許多返回姜家嶺村的「高知」們就成了村裡孩子們的好老師,村委會的會議室裡,總是書聲琅琅。走出山村的大哥哥大姐姐言傳身教,在姜家嶺村的中小學生中,撒下勤奮求學的種子,讓他們沿著哥哥姐姐的求學路徑,繼續前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不比做屋,只比讀書」
「正底子形四面坡,南北二河不通過;天旱半月無水喝,有女不嫁窮山窩」,這是18年前姜家嶺村的真實寫照。該村地形條件惡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一畝,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只有外出打工,而辛苦換來的血汗錢又投入到一年住不了幾次的新房裡。
「不比做屋,只比讀書。」面對村裡「房子越蓋越好」,而「荒田越來越多、資源匱乏、資產稀缺、發展乏力」的窘況,姜家嶺村口豎立起「勵學門」,上書對聯「莘莘學子為中華崛起苦讀,拳拳愛心將人才培養勤耕」。梅啟新曾定下目標:用20年時間,每戶培養1名大學生。這個今天正在逐步實現的願景,當時很多村民不相信。
斯揚是西北大學的一名博士,石油工程專業。2019年年底,斯揚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斯揚的父親斯尚富堅定地說。斯尚富和妻子念書時成績都很好,但因為家庭貧困,兩口子沒能完成學業。為了供斯揚讀書,斯尚富開拖拉機搞運輸,老房子直到2010年才翻新。
傅振耀老人生活在姜家嶺的山坳深處。今年82歲的他精神矍鑠,談起自己的子女,他言語間滿是驕傲和欣慰。女兒傅大瓊排行老二,家中貧困她放棄學業,學做裁縫、做生意,補貼家用。小兒子傅大幹是重慶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村裡修路修橋資助貧困大學生他都慷慨解囊;老大傅大平、老三傅威在深圳創業,生意興隆。傅大瓊的女兒學成後進入華為工作。
建立「留守兒童之家」
「我想成為醫生」「我想成為石油勘探方向的博士」「我想成為漢堡店老闆」……
昨日下午,姜家嶺村「四點半課堂」上,志願者斯家場文家河小學易衛軍副校長和陳苛老師指導學生觀看生命教育課程後,孩子們紛紛走上主席臺,說出自己的夢想。
在農村,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在下午放學後,作業沒人輔導,沒有課餘生活。「我們專門在村委會開設了四點半課堂。」梅啟新說,志願者老師為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興趣培養、素質拓展、安全自護、心理關愛等志願服務。
村民們紛紛表示,孩子們有了豐富的課餘生活,家長們也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四點半課堂」。
為了鼓勵讀書,每年高考成績揭曉,姜家嶺村村幹部都會帶著獎學金去考生家道賀,並將考取大學的學子名冊張榜公布。
近些年,村裡將獎學金標準提高到博士獎勵3000元,一本獎勵2000元,二本獎勵1000元。
為強化助學風尚,姜家嶺村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每年寒暑假期間組織大專院校學生回村開辦助學班,對留守兒童集中進行學業輔導和心理疏導。10餘年來,村兩委累計籌措資金3萬餘元,幫助5名困難學子完成求學夢想,全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連續32年為零。
走出去的人才反哺家鄉
讀書改變了人生,讀書也改變了貧瘠的山村。
姜家嶺走出去的眾多人才開始反哺家鄉,當年交通不便、資源相對匱乏、經濟發展緩慢的山村迎來了機遇。去年村裡修路,布告一發,200多萬元不日到帳。畢業後事業有成的大學生付威、汪洪元主動捐資10萬元,幫助村裡興修公路。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梅國慶在武漢開了5家酒店,主動帶動鄉親就業;覃峰和斯尚金兩名碩士捐資4萬元,用於人才培養、激勵後學;在武漢市擔任領導職務的博士張忠軍,積極幫助村裡協調聯繫爭取項目,支持村級發展。
林業碩士李明為家鄉定製種養殖計劃,發展300畝油茶產業,明年就有收益。他還準備與他人一起投資300萬元作為發展基金,支持家鄉發展原生態種養殖產業。
博士館建成後,返鄉學子都很震撼,一致提議擴建成博士書院,打造姜家嶺獨特的「博士文化」。「目前400多萬元預算已經募集大半,今年即可動工。」梅啟新高興地說。
晴耕雨讀姜家嶺,崇文尚學新風尚,姜家嶺沒有讀窮一家子,反而讀富全村人。如今,全村沒有一個貧困戶,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生態村、文明村,正朝著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