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完《我和我的家鄉》,震撼於中華大地東西南北中的巨大改變,震撼於中國人民的戰天鬥地,震撼於中華兒女的深度戰貧,短短幾十年,讓我們的鄉村發現了巨大的改變。
這一部中華兒女講述中華人民的故事,深植於中華土壤,深刻挖掘出我們的民族的故事,讓人感慨感動。
在感動中,讓字遊君不自主地想起家鄉,不自覺想起那個邊遠、落後、淳樸和自然的小山村。
曾經多麼的嚮往山外山,想著走出她,歷經半生,卻發現,生命印記早早打上她的烙印,老是不自覺地關注她的發展變化,不自覺想起記憶中的點點滴滴。
相較於電影中,字遊君覺得自己是一個''弱者'',在年少時,字遊君覺得,嫌棄一個地方不好,要麼改變她,要麼逃離她,字遊君選擇了後者。
這些年,也在異鄉安了家,有了自己的娃,偶爾逢假遇事回去,才發現,小孩子們,對他爹的故鄉壓根沒啥概念。
雖然離開家鄉,這些年兜兜轉轉,工作還是和鄉村分不開,在看到我們在神州大地創造的奇蹟的時候,也開始思考關於鄉村的一些變革和未來。
不可否認,中國的鄉村正在逐步的消亡,這個消亡應該是一件好事,有條件的,逐漸城鎮化,條件太差的,人口外遷,完全淘汰。
只是,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將要帶著一代人的記憶湮滅在歷史。
鄉村即將消失,農一代或者農二代再也回不去農村,青壯年在城市就業生存,晚年隨著子女,將遷徙到一個未知的城市!
從社會發展上來說,鄉村的消失,是時代的發展標誌之一。
城鎮及現代化的推進,脫貧攻堅力度和步伐的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和振興,讓大批傳統的鄉村湮沒在歷史。
現代交通方式便捷化,網絡的普及,就業的多元化,人們越來越追求經濟效率的便捷性和有效性,總在未來的某一天,農耕文明即將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
青瓦白牆被摩天大樓代替,村口的老槐樹,村民茶餘飯後閒談的空置地被建設成花園,傳統的鄉音被普通話代替,二孩政策的放開,兩個小孩出生地都不一樣,戶籍放開,可能讀到大學要跨省跨市跨縣,盛放我們的鄉愁的鄉村,只能在周末,早節假日,才能在鄉村旅遊中,尋找到絲絲影子。
故鄉,一直是一個難界定的地方,傳統上,大都會選在出生地,或者是學齡前的居住地當做故鄉,但是,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字遊君更傾向於:吾心安處是故鄉!
中國廣袤的鄉村,一直是中華文明最大的創造源泉和保留地,人是社會的人,人與人的交互產生的關係,決定著一個文明或者民族的出路,中國鄉村幾千年的文明締造的:鄰裡守望、回報鄉梓、落葉歸根、敬畏天地、安土重遷、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傳統和傳承,在幾千年中,將國人捆綁在一起,深植於我們血液深處,在和自然共生共處,歷經風雨中,營造出幾千年璀璨的文明。
當土地離開農人,那些廣袤而零散的土地上還會不會迸發出勃勃生機?
這些年,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發展也在逐步加快,水電路三通的實施,整個鄉村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改變和提升。愈來愈現代化和城鎮化鄉村,看著讓人欣喜,但也令人深思,廣大的鄉村經濟趕上來了,但相應的文明文化提升不匹配,甚至如果說失去了原有的鄉村文明,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戰勝貧困和飢餓,一直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因此,脫貧攻堅,應該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役。
近些年,應該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在快速的發展中,形而上只有和形而下一起同頻共振,同步發展,我們最終才能走在康莊大道上!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單元的故事,構成中華基層的民生畫卷,勾畫出中國鄉村的時代巨變,《最後一課》、《神筆馬亮》尤其令人感動,這個時代,總有人在為時代出的問題奮筆疾書。
曾經以貧窮和落後為代名詞的鄉村,她所衍生的鄉村都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當鄉村富裕以後,當鄉村城鎮化現代化以後,字遊君堅信,她更能安放人們的鄉情和鄉愁!
如同歷史永遠不會停下向前的腳步,讓我們有空多回我們即將消失的故鄉,看看那些巨大變化中的鄉村,讓我們也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投身到自己的故鄉建設!
吾心安處是故鄉,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