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合理銜接地方下班時間,更務實也更有針對性,如果推進順利,將切實給家長減負。
▲放學時間,109中學門前,數十輛等待接學生的機動車堵塞了道路。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文|社論
2月23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春季學期中小學教育教學有關工作情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
因下班與放學時間不一致,家長苦接送孩子久矣。一些家長為了解決「接送難」,絞盡腦汁各顯神通:有的拋下工作臨時「溜號」,騰挪時間接送孩子;有的家長組織起來,輪流接送;有的交給「小飯桌」,但要付出不菲的價格……總之,為了解決接送孩子問題,一些家長用盡「十八般武藝」,但卻要付出高昂的時間與精力成本。
實際上,早在2017年,為解決放學後部分家長無法接孩子的困難,教育部就印發《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廣大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作為,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
不過,各地採取的模式各不相同,主動性也存在差異,課後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地方並沒能實現為家長減負的目的。此番教育部要求課後服務全覆蓋,且和當地正常下班時間銜接,更務實也更有針對性,如果推進順利,將切實給家長減負。
課後服務本來就是一項便民工程,然而,之前有的地方開展課後服務,並不考慮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銜接,有的課後服務在下班時間之前結束,有的則晚於下班時間,家長很是為難。這就要求,地方安排課後服務時間,在輔導學生的同時,也必須兼及服務家長的導向,結合大部分家長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時間安排。
此前,對於課後服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地方認為課後服務主要是提供給放學無法接孩子的學生家庭,不應該追求全員參與。而另一種意見認為,課後服務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也可以減輕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成本,值得全面推廣。
從教育部做出的「盡最大努力使學生願意留在學校參加課後服務活動」的表態看,是採納了後一種看法。相信這是綜合權衡了學生服務與家長減負的考量結果,接下來,就需要各地制定實施細則,讓「課後服務全覆蓋」的要求圓滿落地了。
需要看到的是,各地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實現課後服務全覆蓋,必然涉及相關經費保障問題。現實中,課後服務大致有兩種模式,一是財政補貼成本分攤模式,由財政給一定補貼,由參與學生繳納一定的費用。另一種是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所有課後服務的成本由政府承擔。地方應該依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課後服務供給模式。
今年新學期開學之際,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發《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實施意見》,將從2021年春季開學後,分批、穩步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工作。與之前的課後服務相比,新的課後服務延長了時間,原則上在正常上課日的下午放學後開展1-2課時的課後服務,這充分考慮了家長的下班時間,得到家長的普遍支持和輿論一致點讚。
所以,由於各地的財政實力不同,開展課後服務需要因地制宜。但總體原則應該是,要把課後服務打造成學生素質拓展的新平臺,既解決家長接孩子的現實難題,又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整體減負的重要工作。
編輯:新吾 校對:付春愔
推薦閱讀:
爆竹炸6條小魚:違法須擔責,懲戒宜酌情 | 新京報快評
沈騰妻子被「圍攻」:粉絲「管」得太多背後是病態情感投射 | 新京報快評
35歲成門檻,幹部遴選不應「唯年齡論」一刀切 | 新京報快評
醫生自證「用麻藥一捂即暈」,科普亦需嚴謹避免變成教唆 | 新京報快評
高校推「大學先修計劃」,當聚焦育才而非招生 | 新京報專欄
來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囤年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