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2020-12-18 世界因閱讀而改變

#12月跨年衝刺計劃#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我以為無為是真正的快樂,但世俗之人卻又為此而感到十分痛苦和煩惱。因此說:「快樂的極致就是沒有快樂,榮譽的極致就是沒有榮譽。」

在道家的眼中,「無」是一種最高的境界,所無樂是樂的最高境界,無譽是譽的最高境界。因為根據「萬物為一」的觀點,萬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無死生,無苦樂,無毀譽,無貴賤,而事物之間之所以有了差別都是因為有人為的標準。

如人為地將富貴、長壽、好名聲作為值得推崇的;將吃好、穿好、身體安適和五官的滿足認為是快樂的。但是到底應該推崇什麼,什麼才是快樂的原本是沒有標準的,如果硬要強加一個標準給它,反而會得到不好的結果。

因為推崇的對面就會是卑微,快樂的對面就會是痛苦。並且標準設定出來之後,人們就會維持那個標準,這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因為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盡用」。那些尊貴的人,夜以繼日地為了保全自己的福祿和地位而忙碌,這樣的結果真的是他所要的嗎?

所以在標準設定之後就會出現「人之生也,與憂懼生」的結果。所以刻意追求標準下的快樂,反而不會擁有快樂。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不刻意追求快樂,快樂就會伴隨著你,這就是「無」的境界。「無」就是不要設立任何標準,無樂、無譽就是至樂、至譽。總之,不以人為設定的快樂的標準為快樂,循性自然的人生,就是最大的快樂。無樂和至樂,無譽至譽的本質是一樣的,它們都歸於萬物齊一的「道」的境界。

經常尋找快樂現代人經常羨慕古代人,說他們比自己快樂,因為他們沒有趕上殘酷的競爭。其實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會有競爭,無論是在哪個時代。想要快樂,就得自己去尋找。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保持一份怡然自得的心境,快樂就會離自己近些。

獲得快樂有兩種途徑:一是得到你所要的,二是享受你所有的。因為人們總是不能滿足,所以他們往往只看到了第一種快樂,以致終生孜孜以求都難以快樂。

但是,如果在取得你所要的路途中,停下腳步欣賞一下自己所擁有的,並且珍之重之,那麼這時你就會發現快樂其實就在身邊。享受你所有的,其實就是在無為中實現了快樂。用齊一的觀點來看,無為是為的另一種形式。所以,當你停下腳步,珍惜現在的時候,就是以一種無為的方式在養護生命。總之,生命中的現在才是最快樂的。

相關焦點

  •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諾大的開封城,再也沒有趙李兩家的踏腳之地,於是李清照跟隨趙明誠回到青州老家。在「歸來堂」中,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連李清照都「甘老是鄉矣。」每天吃過飯後,他們就坐在歸來堂烹茶消食。恰好李清照記憶力特別強,凡是讀過的書都能過目不忘,於是在烹茶的間隙,她就會說「某事在某書、某卷」,甚至在第幾頁、第幾行都說的一清二楚。然後就讓趙明誠猜,「對還是不對,猜對先喝茶哦?」
  • 莊子說:「至樂無樂」
    莊子說:「至樂無樂」。達到極至的快樂是在內心深處,是沒有表現的。 真正的快樂是與自然相融合、與天地相感應的樂;是虛無恬淡、怡然自得的樂;是無憂無慮的樂,是無聲無形的樂。
  • 《樂育堂語錄》卷一 (八至十一)
    《樂育堂語錄》卷一 (八至十一)黃元吉 著(八)  吾言玄關一竅,是虛而靈者之一物,才能了生死
  • 《樂記》之「樂」
    然諸形同源、一音多義實是古「樂」字萬變不離其宗之本相:樂本寫作「樂」「楽」等,皆源自建鼓之象,本讀么字韻(《詩經·關雎》樂字協芼字韻,樂與角、覺、嶽等皆曾讀ao韻,樂讀yao-yuo-yue、lao-luo-le皆屬音轉);以高大的建鼓統帥奏樂活動,故奏樂、樂曲、樂器甚至樂人皆可稱樂;建鼓或建鼓樂常統帥著群體性歌舞,故歌樂舞大活動總稱樂;歌樂舞所關聯的人之精神活動亦稱樂,且此精神樂絕非只有歡喜式之快樂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蔡節曰:「無為」言不待有所作為也,「恭已正南面」言德容之盛無愧於居天子之正位也。獨舉舜以為言者,舜紹堯之後,法度彰、禮樂著,盡循堯道,任五臣之賢,此其所以能無為也。夫舜亦何所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謂「篤恭而天下平也」。
  • 《樂育堂語錄》卷一(一、二、三)
    如精神不振,淡漠相將,今日如故,明日依然,吾恐法收之後,緣了之餘,悔亦晚矣。論自古神仙,那一個是天生就的?都由匪伊朝夕,由少而多,自微而著,積而至於鋪天匝地、亙古及今得來。故曰:「釋迦不從地湧,太上不自天生。」即滿空真宰,無一不幾經折磨、幾遭屈辱,而始修成正等正覺如來金身者,又何況爾中等根器哉!
  • 《樂記》之「樂」音義辨
    就是說,這裡的「樂」其實有兩音兩義,讀「音嶽」指「音樂」,讀「音洛」指「快樂」。再如,《樂記》說:「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採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惡,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 王齊洲:《樂經》之存亡
    樂之有經,大約存其綱領。然則《大司樂》一章,即《樂經》可知矣。《樂記》從而暢言之,無異《冠禮》之有義,《喪服》之有傳。即謂《樂經》於今具存,可也。」[7]對於這一說法,有持懷疑態度者。所謂漢文帝時「得魏文侯樂工竇公,年一百八十歲」之說出自東漢桓譚,清齊召南駁斥說:「竇公事見正史,必得其實,但桓譚言百八十歲,則可疑也。
  • 黃元吉祖師《樂育堂語錄》卷一
    獨奈何人不及察,反因此而喪厥良心,不惟不能超凡入聖,且宛轉生滅,愈趨愈下,其受盡諸苦,更不堪言。吾師是以代為之悲也。今又為爾生幸焉,歷年辛苦,一生真誠,故有今日之遇。如精神不振,淡漠相將,今日如故,明日依然,吾恐法收之後,緣了之餘,悔亦晚矣。論自古神仙,那一個是天生就的?都由匪伊朝夕,由少而多,自微而著,積而至於鋪天匝地、亙古及今得來。故曰:「釋迦不從地湧,太上不自天生。」
  • 《太平御覽》樂部·卷七
    而宣之來,禹見之,於便坐講論經義。日晏,賜食不過一肉卮酒相對,宣未嘗得至後堂。晉成帝鹹康七年,散騎常侍郎顧臻表曰:"宋代之樂,設禮外之觀,逆行連倒。四海朝覲,言觀帝庭,而足以蹈天道,以履地紀,反天地之順,傷彝倫之大。"乃命太常悉罷之。其後復高緪紫鹿,語襉天台山伎。齊武帝遣主書董仲民,按孫興公賦造作莓苔石、石橋道士捫翠屏之狀,尋省焉。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僅僅是「魚之樂」?
    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到底說的是「魚之樂」還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文章寫的是,這莊子和惠子兩個人趁著天氣大好就到濠水邊上去遊玩,因為一條魚遊出水面那一瞬間引發了兩人的激辯。
  • 《太平御覽》樂部·卷十六
    琴中《樂府解題》曰:《水仙操》,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
  • 失樂簡史Ⅰ從「有樂」到「無樂」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有樂世界」是誰主宰?靈體生命體世界主宰著「有樂」。這是他的絕對專屬領地。二,「無樂世界」是誰主宰?身體生命體世界主宰著「無樂」。這是他的絕對專屬領地。三,「協調機構」是誰主宰?心體生命體世界全權負責調衡隱性靈體生命體世界與顯性身體生命體世界。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詩之用,也就是禮樂之用。《孝經》中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記》則說:「樂者,德之華也」;「夫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在中國,詩與藝術,樂與審美,都是以深厚的 哲學 意蘊作為背景的,這首先是「禮一樂」社會存在本體論的要求,其次是「發乎情,止乎禮義」的人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