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樂部·卷十六

2020-12-13 黃魚山

琴中

《樂府解題》曰:《水仙操》,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矣。

又曰:《雉朝飛操》者,齊宣王時處士犢沐子所作也。年七十無妻,出薪於野,見雉雌雄相隨則心悲。乃仰天嘆曰:"聖王在上,恩及草木鳥獸,而我獨不獲。"援琴而歌以自傷。

又曰:《思歸引》,衛有賢女,邵王聞其賢,請娉之。未至,王薨,太子曰:"吾聞齊桓得衛姬霸。今衛女賢者,欲留之。"大夫曰:"不可。若賢,必不我聽。聽亦不賢,不足取。"太子不聽,遂留拘深宮。思歸不得歸,援琴而歌,曲終自縊而死。

揚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後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樂,惟念養親,揚聲悲歌。船人聞而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琴操》曰:商陵牧子娶妻無子,父母將改娶,牧子援琴鼓之,痛恩愛乖離,故曰《別鶴操》。

揚雄《琴清英》曰:《雉朝飛操》者,衛女之作也。衛侯女嫁於齊太子,至中道,聞太子死,問傅母:"何如?"傅母曰:"且往。"當喪畢,不肯歸,終之以死焉。傅母好琴,取女自操琴,於冢上鼓之。忽三雉俱出墓中,傅母撫雌雉曰:"女果為雉耶?"言未卒,俱飛而起,忽而不見。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曰《雉朝飛》。

《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詩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語襉十二操:一曰《將歸操》,孔子所作。孔子之趙,聞殺鳴犢而歸作此曲也。二曰《倚蘭操》,孔子所作,傷不逢時。三曰《龜山操》,孔子作。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曲喻季氏若龜之蔽魯也。四曰《越裳操》,周公所作。五曰《拘幽操》,文王作。文王拘於羑裡,作此曲。六曰《岐山操》,周人為太王所作。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無罪見逐,自傷,作此曲。八曰《雉朝飛操》,沐犢子所作。沐犢子七十無妻,見雉雙飛,感之作此曲也。九曰《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取妻五年無子,父母欲改娶,其妻聞之,中夜悲,牧子因之作此曲。十曰《殘形操》,曾子夢見一狸,不見其足,而作曲。十一曰《水仙操》,伯牙所作。十二曰《壞陵操》,伯牙所作。語襉九引:一曰《列女引》,楚樊姬所作。二曰《伯姬引》,魯伯姬所作。三曰《貞女引》,魯漆室女所作。四曰《思歸引》,衛女所作。五曰《霹靂引》,楚商梁出遊九皋之澤,遇風雷霹靂,畏懼而歸,作此引。六曰《走馬引》,樗裡牧恭所作。牧恭為父報冤,殺人而亡藏於山林之下。有天馬引之,感作此引。七曰《箜篌引》,霍裡子高所作,即《公無渡河曲》。八曰《琴引》,秦時屠門高所作。九曰《楚引》,楚龍丘子高所作。語襉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琴歷》曰:琴曲有《蔡氏五弄》、《雙鳳離鸞》、《歸風送遠》、《幽蘭曰雪》、《長清》、《短清》、《長側清調》、《瑟調》、《大遊》、《小遊》、《昭君》、《胡茄》、《廣陵散》、《白魚嘆》、《楚妃嘆》、《風入松》、《烏夜啼》、《楚明光》、《石上流泉》、《臨汝侯》、《子安之》、《流漸洄》、《雙燕離》、《陽春弄》、《悅弄》、《連弄》、《悅人弄》、《連珠弄》、《中揮清》、《暢志清》、《看客清》、《僻清》、《婉轉清》。

《大周正樂》曰:師襄子,夫子琴師也。方子春教成連生鼓琴,能化人情者也。成連先生,教伯牙鼓琴者也。鍾子期,善聽知音者。子期死,伯牙終身不鼓琴者也。顏淵聽夫子琴,知周衰者也。涓子操琴,心玉篇者也。禽高以琴養性,求仙於羅浮山中,鼓琴於郢中,奏《陽春白雪》者也。雍門周以琴感孟嘗君,悲者也。鄒忌與齊王言琴事,以方正定德者也。榮啟期對夫子彈琴,言三樂之事者也。禽孟臨巒戶死,而琴歌者也。應侯鼓,賈子對,以取牛婦人者也。子桑饑寒欲死,鼓琴而歌者也。師曠為晉平公操微,感玄鶴二七下舞者也。師滑寫濮上琴聲者也。子夏除喪,曰琴樂,曰不敢不至者也。閔子騫除喪,曰彈琴不成聲者也。宓子賤治單父不下堂,彈琴而邑自理者也。踞轉鼓琴,春秋晉大夫張骼輔轢者也。衛師曹,衛獻公令師曹教公嬖妾,師曹鞭之。公怒之,鞭師曹三百者。

又曰:寇先生,宋人也。以釣魚為業。宋景公問道,不告,殺之。後十五年,在宋城門下彈琴者也。已上自堯神人暢至始皇,九十三弄,好士二十七人,並為上石。

又曰:《杞梁妻》者,齊邑杞梁殖妻之所作也。莊公襲莒,殖戰而死,莊公還遇其妻於路,使使者道吊之。妻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殖免於罪,賤妾有先人之颺廬,妾不敢受郊吊也。"公乃吊諸室,成禮而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外無所依,內無所倚,將何以立?吾節豈能更二哉?死而已矣。"於是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伐檀操》者,魏國女之所作也。傷賢者隱弊,素餐在位,閔傷怨曠,失其嘉會。夫聖主之制,能治人者食於人,不能治人者食於田。今賢者隱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祿,懸珍琦,積百穀,並包有土,德澤不加。百姓傷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長嘆,援琴而鼓之。

又曰:《將歸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趙簡子循執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將往,未至,渡狄水,聞趙殺其賢大夫竇鳴犢,喟然而嘆曰:"夫趙之所以治者,鳴犢之力也。殺鳴犢而聘餘,胡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則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鳥獸尚惡傷類,而況君子哉?"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岐山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大王居幽,狄人攻之。仁恩惻隱,不忍流血,選練珍寶、犬馬、皮幣、束帛與之。狄侵不止,問其所欲,欲得土地。大王曰:"土地者,所以養萬民也。吾將委國而去矣。二三子亦何患無君焉?"遂杖策而出,喻乎梁而邑乎岐山。自傷劣不能化夷狄,為其所侵,喟然嘆息,援琴而鼓之。

又曰:《三士窮操》者,其思革子之所作也。其思革子、石文子、叔愆子三人相與為友,聞楚成王賢而好士,三子相與俱往見之。至於磝磽嶔巖之間,卒逢飄風暴雨,相與俱伏空柳之下。衣寒乏糧,自度不得活,三人相視而嘆曰:"與其饑寒俱死也,豈若並衣糧於一人哉?"二人俱以其思革子為賢,推衣糧與之。革子曰:"死則共之。今二子以賢愚相辭,乃以死讓,孰賢哉?"辭而不受。二子曰:"吾自以相與,猶左右手也。左傷則右救之,右傷則左救之。子不我受,俱死無名於世,不亦痛乎?"於是思革子乃受之,二子遂凍餓而死。其思革子抱二子屍而埋之,號天哭泣,竭哀而去,往見於楚王。楚王知其賢者,於是旨酒嘉餚,設鍾鼓樂之。其思革子愴然有憂悲之意,楚王心動,怪而不悅,乃推樽罷樂,引琴而進。其思革子援琴而鼓之,作相與別散之意。王聞曰:"子琴音何苦哀也?"革子推琴離席,長跪涕流而下,對:"臣友三人石文子、叔愆子,竊慕大王高義,欲俱來謁。至於磝磽嶔巖之間,逢飄風暴雨,食寒糧乏,度不能俱活,二子俱不以臣為不肖,推糧與臣。二子逢凍餓死。大王雖陳酒餚設樂,誠不敢酣樂也。"楚王曰:"嗟乎,乃如是耶!"於是賜其思革子黃金百斤,命左右棺斂收二子而葬之。以其思革子為相,故曰《三士窮》。

又曰:《鹿鳴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君志傾,留心聲色,內顧妃後,設旨酒嘉餚,不能厚養賢者,盡禮極歡,形見於色。大臣昭然獨見,必知賢士幽隱,小人在位,周道陵遲。自以是始,故彈琴瑟以風諫,歌以感之,庶幾可復。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言禽獸得美甘之食,尚知相呼,傷時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以刺之,故曰《鹿鳴》也。

又曰:《騶虞操》者,邵國女之所作也。古有聖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時,不失嘉會,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及周道衰微,禮義廢弛,強凌弱,眾暴寡,萬民騷動,百姓愁苦,男怨於外,女傷於內,內外無主。內迫情性,外迫禮義,嘆傷所說而不逢時,於是援琴而歌。

又曰:《猗蘭操》者,孔子之所作也。孔子周流天下應聘,諸侯莫能任用。自衛反魯,過隱之中見薌蘭之獨茂也,喟然而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憑車撫軾,援琴而鼓之。自傷不逢時也。

又曰:《龜山操》者,孔子之所作也。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魯君閉門不聽朝。當此之時,季氏專政,上僣天子,下畔大夫,賢聖斥逐,讒邪滿朝。孔子欲諫而不聽,復退而望魯。魯有龜山蔽之,譬季子於龜山,託勢位於斧柯,季氏專政道,猶龜山之蔽魯也。傷政道之不用,閔百姓不得其所,欲誅季氏而力不能,於是援琴而歌。

又曰:《白駒操》者,失朋友之所作也。其友賢,俱仕乎衰亂之世。君無道,不可匡輔,依違微風,諒不見受,國士詠而思之,援琴而長歌。

又曰:《越嘗操》者,周公之所作也。周公輔相成王,成就文王之道。天下太平,萬國和會,江黃納貢,越嘗重九譯而來獻白雉,執贄曰:"吾君在外國也。頃無迅風暴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故遣臣來。"周公於是仰天而嘆之,援琴而歌。

又曰:《拘幽操》者,文王之所作也。紂為無道,上逆天文,下變地理,刑無罪,殺不辜,斮朝涉,刳孕婦。百姓怨悲,海內同心苦之。文王為西伯,種德修仁,布其恩惠,天下三鳳襉其二。紂大怒其有仁心也,召而朝之,拘於羑裡。文王憂愁,援琴而鼓之,故曰《拘幽操》也。

又曰:《聶政刺韓王》者,聶政之所作也。聶政父為韓王治劍,過時不成,韓王殺之,時政未生。及壯,問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殺韓王,乃學塗入王宮,拔劍刺韓王,不得,走。政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學鼓琴,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韓國,道逢其妻,妻對之泣下,對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聶出遊七年不歸,吾常夢相思。見君對妾笑,齒似政齒,故我心悲而泣也。"政曰:"天下人齒盡相似耳,胡為泣乎?"即別去,復入山中,仰天而嘆曰:"嗟乎,變容易身,欲為父報仇而為妻所識,父仇當何時復報?"援石擊落其齒,留山中三年,習琴持入韓國,人莫知政。政鼓琴闕下,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以聞韓王。王召政而見之,使之彈琴。政即援琴而鼓之,內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韓王,殺之,曰:"烏有使生者不見其父,可得死乎?"政殺國君,罪當及母,即自犁剝麵皮,斷其形體,人莫能識知。乃梟磔政形體市,懸金其側,有知此人者賜金千斤。遂有一婦人往而哭之,曰:"嗟乎,為父報仇耶!"顧謂市人曰:"此所謂聶政也。為父報仇,知當及母,乃自屠剝面。何愛一女之身而不揚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屍而哭,冤結陷塞,遂絕行脈而死。故曰《聶政刺韓王》也。

又曰:《曾子歸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餘年,眷然念二親年衰,養之不備,欲歸而重嘆之,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崔子渡河》者,閔子騫之所作也。崔子早無母,其後母常以其死母名呼之,不應者,後母輒笞之。崔子惡與其母同名,欲自殺,恐揚父惡,又死母名應則逆,非義也。則以能遊渡河為辭,系石於腹,入水自沉而死。眾人但以為不能遊耳,莫知其故自沉。是以父過不揚,閔子騫大其能為父隱,傷痛之,故援琴而鼓之,以美其意,故曰《崔子渡河》。

又曰:《屈原自沉》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楚同姓也。為懷王佐,博聞強識,疏通政事。入則與王議國計策,以施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上官大夫與之爭寵,害其器能,譖之於王,曰:"使屈原每一出,矜伐功,以其非己莫能為。"懷王怒而斥之。屈原自傷懷忠而見疑,憂愁,面目黎黑,臨河而哀思,著《離騷》、《九歌》、《九嘆》、《七諫》之辭,仰天而嘆,援琴而鼓之。

又曰:《孔子厄》者,孔子之所作也。孔子應聘於楚,待禮於陳。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喟然而嘆曰:"歸邪,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於是援琴而鼓之,以自敘其志,故曰《孔子厄》。

又曰:《霍將軍歌》者,霍去病之所作也。去病為討寇校尉,為人少言,勇而有氣,使擊匈奴,斬首二千。後六出,斬首十餘萬級,益封萬五千戶,袟祿與大將軍等。於是志得意歡,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鳳凰來儀》者,周成王之所作也。成王即位,用周召、畢、榮之屬,天下大治,殊方絕域,莫不蒙化。是以越常獻雉,重譯來貢,太平之瑞,同時而應,麒麟遊苑圃,鳳凰翔舞於庭,頌聲並作,僉然大同。於是成王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子安》者,其門離須之作也。其門離須兄弟三人,長兄從軍,二年不歸。離須坐事被刑,天下昏亂,兵革騷動,宗族離散。離須當遠往輸,持其小弟往寄所知,分別相去,垂涕而決。其弟覷欷謂離須曰:"吾生不睹母,長不識父。遭顛沛擾攘之世,兄從軍不歸,子復遠輸,未知反期,一旦是非,使吾無所依。吾聞兄在林梨,欲往從之。"離須止之曰:"兵革交錯,道路不通,子為我無往,往必不還。令吾兄弟分別死別,不亦痛乎?"喟然不應,啼泣而別。離須屬其主人曰:"子欲往,慎為我勿遣也。"去數日,卒夜亡,不知其處。離須來還,分布求之,卒不得。憂思不樂,仰天而嘆,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力拔山》者,項羽之所作也。項王為漢所圍於垓下,諸侯兵悉到,圍數重。項王夜覺,聞漢軍四面楚歌,驚起,坐,仰天而嘆曰:"漢得吾眾,是何楚歌之多?"於是心悲,援琴而鼓之。

又曰:《禹上會稽》者,禹之所作也。堯時洪水滔天,百姓巢居不安,堯乃徵禹而使治之。乃決江河,上會稽山,顧曰:"嗚乎!洪水滔天,下人愁悲,上帝俞諮。三過吾門不入,父子道衰。非欲伐功也,傷君莫知,不欲煩下民。嗟呼!天非欲數煩下,嗟嗟不欲煩下民。"自是之後,百姓降丘,黎庶乂安,彈琴以自嘆,故曰《禹上會稽》。

又曰:《箕子吟》者,箕子之所作也。箕子,紂之諸父也。紂為無道,殺比幹,醢梅伯,斮朝涉,刳孕婦,奢淫驕恣,不修道德。箕子不可諫,乃被髮佯狂,痛宗廟之丘墟,喟然援琴而鼓之。

又曰:《文王思士》者,文王之所作也。文王思得賢士與為治,出田乃援蓍而卜之,卦得,所獲非龍、非麟、非虎、非熊,乃帝王之師也。至渭之陽,果遇呂尚。與語,大悅之,曰:"吾先人太公有言,當有聖人適周,子其是耶?"遂載與之俱歸,立以為師,號曰太公望。文王悅喜,乃援琴而鼓之,自敘思士之意,故曰《文王思士》。

又曰:《武王伐紂》者,武王之所作也。武王興師伐紂,伯夷、叔齊拔劍扣馬,曰:"父死不葬而爭天下,非孝也。執贄而事之,舉兵而伐之,非義也。"武王以告太公望,太公曰:"循大行者不顧細禮,立大功者不恤後愆。"遂克殷,誅紂於牧野。於是天下晏然,萬民歡忻,武王援琴而鼓之。

相關焦點

  • 《太平御覽》樂部·卷七
    樂》,解曲有《萬代豐曲》,有《于寘佛曲》。工人平上忄責緋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令闕,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釵,紫絲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烏皮靴。後魏道武帝天興六年冬,詔大樂總章鼓吹,增修雜戲,造五兵角牴、麒麟、鳳凰、仙人、長蛇、白象武及諸畏獸、魚龍、闢邪、鹿馬、仙車,高緪百尺長,趫幢跳丸,以備百戲。大饗,設之於殿前。明元帝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為鍾鼓之節。
  • 今存卷本《琴操》偽書考
    4.卷本與《琴操》佚文有不合的情況。其一,體例不合。卷本卷上「歌《詩》五曲」部分的《鹿鳴》《伐檀》《騶虞》《白駒》解題均在曲名後加了「操」字,據《初學記》卷十六《樂部·琴》、《太平御覽》卷五七八《樂部·琴》等引《琴操》概說類佚文,「歌《詩》五曲」曲名後均無「操」字,而且「歌《詩》五曲」與「十二操」屬於不同曲體,卷本「歌《詩》五曲」解題違反了《琴操》體例。其二,內容不合。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五
    (功成而太平,陰陽氣和而致象物。)  《禮記逸禮》曰:三皇禪云云,盛意也;五帝禪云云,特立於身也;三王禪梁父,連延不絕,父死子繼也。  《春秋漢含孳》曰:天子受符,以辛日立號,宰奉圖,帝人共觀九日,悉見後世之過,方來之害,以告天。(受符謂應期之人當起者之符代行其錄運者也。)曰:請封禪,到岱宗,晝期過數告諸命。
  • 《太平御覽》居處部·卷八
    太元初,人逐獸入穴,見古書二千餘卷。  又曰:洛陽董卓宅在永和裡,掘地輒得金玉寶玩。後魏邢巒掘得丹沙及錢,銘曰董太傅之物。後夢見卓索,欒不與。經年而卒。  又曰:洛陽石崇宅有綠珠樓,今謂之狄泉。  又曰:洛陽蘇秦宅在利仁裡。後魏高顯業每夜見赤光,於光處掘得金百斤,銘曰蘇家金。
  • 《太平御覽》釋部·卷二
    九月辛未,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上釋服,御法衣,清淨大舍,以便省為房,用素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甲午,昇法座,為大眾講《涅槃經》。癸卯。群臣以億萬奉贖,眾僧默然。乙酉,百闢詣寺東門,奉表請還宮,三請乃許。帝三答書,前後並稱頓首。中大同元年二月,幸同泰寺,講《三惠經》,乃捨身為奴。皇太子己下群臣出錢億萬奉贖。是夜,同泰寺為天火所燒略盡。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五十一
    公孫弘為相,乃上言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漢書》曰:倪寬遷右內史。寬既治民,勸農業,表奏開六輔渠,(六輔謂京兆、馮翊、扶風、河東、河南、河內也。)定水令以廣溉田。收租稅,時裁闊狹,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後有軍發,右內史以負租課殿,當免。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九
    先是,文王夢日月之光著身,又鸑鷟鳴於岐,作武象之樂。神農氏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之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文王嗣位五十年,即《周書》所謂"文王受命,享國五十年"是也。  《雒書靈準聽》曰:蒼帝姬昌,日角烏鼻,身長八尺二寸。  《詩》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 《太平御覽》時序部·卷一
    命汝典樂,教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律謂六律六呂,十二月之音氣,言當依聲律以和樂。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倫,理也。八音能諧,理不錯奪,則神人鹹和。命夔使勉之。  又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孔氏曰:言以六律和聲音,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又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汝當聽審之也。)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十
    六師之人畢至於曠原,乃奏廣樂。六師之人翔畋於曠原,(翔,猶遊也。)得獲無疆,(無疆,猶無限也。)鳥獸絕群。(言取盡也。)  《帝王世紀》曰:穆王修德教,會諸侯於塗山。命呂侯為相,或謂之甫侯。五十一年,王已百歲老耄,以呂侯有賢能之德,於是乃命呂侯作《呂刑》之書。五十五年,王年百五歲,崩於祗宮。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四十三
    《唐書·官品志》曰:中庶子四人,功高者一人為祭酒,行則負璽,前後部護駕。  《陶氏家傳》曰:侃遷太子中庶子。君少而好學,善談玄理,尤明《詩》、《易》,以孝行聞於時。儲選殊難其人,特召君焉。  《山公啟事》曰:中庶子缺,宜得俊茂者,以濟陰太守留儼、城陽太守石崇參選。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九
    以金石之樂節之,以先君之祧處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請及兄弟之國而假備焉。"晉侯曰:"諾。"公還,及衛,冠於成公之廟,假鍾磬焉,禮也。  《家語》曰:邾隱公既即位,將冠,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於孔子。孔子曰:"其禮如世子之禮。"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長亦冠乎?"孔子曰:"古者,王世子雖幼而即位,則尊為人君。尊為人君,治為成人之事者也,何冠之有?"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五十四
    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相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聞風,自然竦震。其諸贓過者,望風解印綬而去。  又曰:王望為青州刺史,甚有威名。是時州郡災旱,百姓窮荒。望行部,道見飢者裸行草食五百餘人,愍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廩糧,為作褐衣。
  • 《太平御覽》兵部·卷九
    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敵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亦多樂從廣而苦程不識。  《漢書》曰:晃錯上言兵事曰:"自高后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繇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 《太平御覽》皇親部·卷十七
    然性所樂,不能廢也。  又曰:樂陵王茂,性傲狠,少無寵於太祖。及文帝世,又獨不王。太和元年,徙封聊城公,其年為王。詔曰:"昔象之為虐至甚,而舜猶侯之有庳。近漢氏淮南、阜陵,皆為亂臣逆子而錫土。有虞建之於上古,文、明帝行之於前代,斯皆敦敘親親之厚義也。聊城公茂,少不閒禮教,長不務善道。先帝以為古之立諸侯也,皆命賢者,故姬姓有未必侯者,是以獨不王茂。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四
    又《月令·仲秋》曰:是月也,命樂正習吹,(春夏尚舞,秋冬尚吹,習之為將釋奠。)上丁釋奠於國學,天子乃率公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禮儀同仲春。)是月也,命有司上戊釋奠於故公廟。(禮儀同仲春。)  又《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學,必先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用幣。天子親學,大昕鼓懲,所以警眾也。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四十一
    先是,君長弟讓以兄奉使見誅,率部眾入查岈山。黃巢、黃揆昆仲八人,率盜數千依讓。月餘,眾至數萬。陷汝州,大掠關東,官軍加討,屢為所敗,其眾十餘萬。尚讓乃與群盜推巢為主,曰沖天大將軍。署官屬,藩鎮不能制。時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僖宗以幼主臨朝,號令出於臣下,巢馳檄四方,章奏論列,皆指目朝政之弊。巢徒黨既盛,與仙芝為影援。及仙芝敗,東攻亳州不下,乃襲破沂州虜之,仙芝餘黨悉附焉。時王鐸緩於攻取。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三十一
    曄與司徒左曹屬王深及弟司徒祭酒廣夜中酣飲,開北牖,聽輓歌為樂。彭城王義康大怒,左遷宣城太守。《梁書》曰:謝幾卿,普通六年詔西昌侯藻督眾軍北侵,幾卿啟求行,擢為藻軍師長史。軍至渦陽,退敗,幾卿坐免官。居自揚石井宅中,交好者載酒從之,客恆滿坐。時左丞庾仲容亦免歸,二人意相得,並肆情誕縱。或乘露車歷遊郊野,醉則執鐸輓歌,不屑物議。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二十九
    然廷尉化部斷獄以來二十年,亦獨耳剽目久,(剽,劫也。匹妙反。)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試與正監共撰前代決事吏議難知者數十事持問,廷尉將為諸君覆之。"正監條白,博皆召掾吏,為平處其輕重,十中八九。官屬鹹服。  又曰:張釋之為廷尉,文帝嘗行,有人從渭橋下出,乘輿馬驚。捕之,屬廷尉。釋之奏其犯蹕,當罰金。上怒。釋之曰:"法者,所與天下公共也。
  • 第一部官修藥方巨著《太平聖惠方》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王懷隱從初為道士到奉詔還俗,到貴為翰林醫官史,再到後來奉詔領撰多達百卷的宋代第一部官修藥方巨著《太平聖惠方》,這一路走來,看似偶然的背後卻是必然積澱的使然。宋太宗親筆寫序,賜名《太平聖惠方》,頒發全國各州由醫官專門掌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