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四

2020-12-12 攝影之放美

  ○庠序

  《禮記·王制》曰: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左學,養庶老於右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又《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術當為遂。萬二千五百家為遂也。)

  《五經通義》曰:三王教化之宮,總名為學。夏為學校。校之言教也。殷為庠,周為序,周家又兼用之,故鄉為庠,裡為序,家為塾。

  《白虎通》曰:鄉曰庠,裡曰序。庠者,禮儀也;序者,序長幼也。

  《漢書》曰:鄉序庠置《孝經》師一人。

  又《儒林傳》曰: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所以勸善懲惡也。

  《南史》曰:梁武帝修建庠序,別開五館。其一館在袁憲宅西。憲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新義,出人意表,同輩鹹嗟服焉。

  ○釋奠

  《禮記·月令·仲春》曰:是月也,命樂正習舞。(為將釋奠。)上丁釋奠於國學,(釋謂置也。謂置牲幣之奠於文宣王。)天子及公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觀其禮也。)命有司上戊釋奠於太公廟。(亦用牲幣之奠。)

  又《月令·仲秋》曰:是月也,命樂正習吹,(春夏尚舞,秋冬尚吹,習之為將釋奠。)上丁釋奠於國學,天子乃率公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禮儀同仲春。)是月也,命有司上戊釋奠於故公廟。(禮儀同仲春。)

  又《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學,必先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用幣。天子親學,大昕鼓懲,所以警眾也。

  《晉書·禮志》曰:昔武王入殷而封先代之後,蓋追思其德也。孔子大聖,終於陪臣,未有封爵。至漢元帝時,孔霸以帝師號褒成侯,奉孔子後。魏黃初三年,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祀。魏齊王正始二年,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子於闢雍,以顏回配。

  《宋書·禮志》曰:魏齊王正始中,每講經,使太常釋奠先聖先師於闢雍。晉惠帝、明帝之為太子,及愍懷太子講經竟,並親釋奠於太學。太子進爵於先師,中庶子進爵於顏淵。成、穆、孝武三帝亦皆親釋奠。

  又《禮志》曰: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採晉故事。官有其注,祭畢,太祖親臨學宴會,太子以下悉預。

  《唐六典》曰:仲春上丁,釋奠於孔宣父,以顏回配焉,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並從祀。仲秋之月亦如之。仲春上戊,釋奠於齊太公,以留侯張良配焉。仲秋之月亦如之。凡州縣皆置孔宣父廟,以顏回配。仲春上丁,州縣官行釋奠之禮,仲秋上丁亦如之。

  《唐書》曰:開元七年十一月,以貢舉人將謁先師質問疑義,敕曰:"皇太子及諸子,雖年未志學,而道在尊師,宜行齒胄禮。"

  又曰:開元七年,皇太子入國學,行齒胄禮,謁先聖。皇太子初獻,其亞獻、終獻並以胄子。常侍褚無量開講《孝經》及《禮記·文王世子》篇。

  又曰:歸崇敬議:春秋釋奠文宣王,祝板御署北面揖,以為其禮太重。按《大戴禮》師尚父授周武王丹書,武王東面而立。今置祝板,請準武王東面之禮,輕重庶得其中。晉博士成洽議曰:"釋典奉先師惟皇太子,業終乃禮,不然則廢。"

  晉《尚書大事》曰:尚書符太常曰:"按洛陽圖宮南自有太學,國子、闢雍不相預也。舍闢雍以太學,闢雍便為無事虛誕。漢魏舊事,皆言釋奠祠先聖於闢雍,未有言太學者。又鹹和中,成皇帝釋奠於中堂之前臺中,故事亦曰闢雍。是為漢魏之世初自兩立,至釋奠便在闢雍猶存。今廢闢雍而立二學,中興以來相違。"太常王彪之答:"魏帝齊王使有司釋奠於闢雍,此是魏之大事,非晉書舊典。太始、元康釋奠太學,不在闢雍;太始五年、元康五年二行饗禮,皆於闢雍,不在太學。是則釋奠於太學,行饗於闢雍,有晉已行之,準也。中朝有闢雍,猶在太學,況無闢雍,惟有太學,更當不在太學乎!"宰相從太常所答。

  晉範堅書問馮懷曰:"漢氏以來,釋奠先師惟仲尼,不及公旦,何也?"馮答曰:"若如來談,亦當憲章堯、舜、文、武,豈惟周旦乎!"

  摯虞《釋奠頌》曰:如彼泉流,不盈不運。講業既終,禮師釋奠。升觴折俎,上下惟善。邕邕其來,肅肅其見。

  ○立廟(附)

  《鍾離意別傳》曰:意為魯相,修孔子廟。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懸甕,意召守廟孔問曰:"此何等甕?"曰:"夫子甕。背有丹書,自夫子亡後,無敢發者。"意乃發,索得書焉。

  《宋書·禮志》曰:晉清河人李遼表曰:亡父先臣回綏集邦邑,歸誠本朝,以太元十年遣臣奉表,路經闕裡,過覲孔廟,庭宇傾頹,軌式頹圮,萬世宗匠,忽焉淪廢,仰瞻俯慨,不覺涕流。既逵京輦,表求興復聖祀,修建講學。至十四年,奉被明詔,採臣鄙議,敕兗州魯郡準舊營飾。

  《北齊書》曰:天保元年,詔封崇聖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祀,並下魯郡,以時修治廟宇,務盡褒崇之至。

  《唐書》曰:武德中,制祠典,釋奠於太學,以周公為先聖,孔丘配饗。房玄齡及朱子奢議云:公旦、尼父俱是聖人。庠序置奠,本緣夫子。故魯宋至於梁陳,爰及隋大業故事,皆以孔丘為先聖,顏回為先師,歷代所行,古今通允。請停祭周公,升夫子為先聖,以顏回配饗。

  又曰:上元中制曰: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極生靈者諒在於師貞。周武創業,克寧區夏,惟師尚父,實佐興王。況德有可師,義當禁暴,稽諸古昔,爰崇典禮,太公望可追封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置廟,擇古今名將,置亞聖及十哲,享祭之典,一同文宣。

  又曰:開元十九年,始於兩京置齊太公廟,以張良配。上元初,特加封太公為武成王,以歷代名將從其祀。然有其制而未之行,祠宇日荒。至是,宰臣盧杞、京兆尹盧甚以盧者齊之裔,乃鳩其裔孫若盧、崔、丁、呂之族,合錢以崇飾之。請復舊典,兼擇自古名將,如孔門十哲,皆配饗。詔下史官,乃定張良、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配焉。

  ○養老

  《禮記·祭義》曰: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所以教諸侯之悌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五更當為五叟。叟,長老之稱也。其字似更,書有轉誤,嫂字,女傍叟,今皆以為更矣。

  《孝經援神契》曰:天子親臨闢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者,道成於三;五者,訓於五品。言其能以善道改已也。三老、五更,皆取有妻、男女完具者。

  《續漢書》曰:三老、五更玉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欲老人之不噎也。

  華嶠《後漢書》曰:熙平中,天子引袁逢為三老,賜玉仗。

  應劭《漢書》曰: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親割,三公設幾,九卿正履。

  《魏志》高貴鄉公詔曰:夫養老興教,三代所以樹風化、垂不朽也。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納誨,著在惇史,然後六合承流,下觀而化。宜妙揀德行,以充其選。關內侯王祥,履仁秉義,雅志淳固;關內侯鄭小同,溫恭孝友,師禮不忒。其以祥為三老,小同為五更。車駕親率群司,躬行古禮焉。

  王隱《晉書》曰:王祥字休徵。魏帝高貴鄉公入學,命祥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居。帝北面乞言。祥於是陳明王聖帝之軌,君臣政化之要,俯以訓帝。於時百闢卿士聞其格言,莫不砥礪。

  《後魏書》曰:孝文帝以前司徒尉元為三老,前鴻臚卿遊明根為五更。皇帝再拜肅拜五更,乞言畢,乃賜步輓一乘,詔曰:"三老可給上公之祿,五更可食九卿之俸。"

  《後周書》曰: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詔集太保燕公為三老。

  又曰:武帝以太傅燕國公于謹為三老,賜延年杖;太師宇文護設幾,司寇豆盧寧正舄。

  又曰:孝閔踐祚,于謹以年老乞骸骨,詔報不許。有司宜斷表啟,遂詔謹為三老。有司具禮,擇日,又賜延年杖。高祖幸太學以食之。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間,三老答拜。有司設三老席於中楹,南向。太師晉公護升階,設幾於席。三老升席,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大司寇楚公寧升階正舄。皇帝升立於斧扆之前,西面,有司進饌,皇帝跪設醬豆,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受爵以酳。有司徹訖,皇帝北面立,訪道。三老乃起,立於席後。皇帝曰:"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誨之。"三老答曰:"木受繩則正,後從諫則聖。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乃安。惟陛下念之。"又曰:"為國之本,在守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願陛下守而勿失。"又曰:"治國之道,必須有法。法者,國之綱紀。綱紀不可不正,在於賞罰。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若有功不賞,有罪不罰,則天下善惡不分,人無所措手足矣。"三老言畢,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禮成而出。

  《隋書》曰:後齊仲春令辰陳養老禮。先一日,三老、五更齊於國學,皇帝進賢冠、玄紗袍至闢雍,入總章。堂列宮懸,王公已下及國老名定位。司徒以羽儀、武賁、安車迎三老、五更於國學,並進賢冠、玄服、黑舄、素帶。國子生黑介幘,青衿單衣,乘馬從之。至,皇帝釋劍執班,迎於門內。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則降車以入。皇帝拜,三老、五更攝齋答拜。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自右階,就筵。三老坐,五更立。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左階,北面。三公授几杖,卿正履,國老、庶老各就位。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向,肅拜五更,進珍饈酒食,親袒割,執醬以饋,執爵以酳。以次進五更。又設酒醴於國老、庶老。皇帝升御坐。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皇帝虛躬請受。禮畢而還。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賜鳩杖、黃帽。

相關焦點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五
    (功成而太平,陰陽氣和而致象物。)  《禮記逸禮》曰:三皇禪云云,盛意也;五帝禪云云,特立於身也;三王禪梁父,連延不絕,父死子繼也。  《春秋漢含孳》曰:天子受符,以辛日立號,宰奉圖,帝人共觀九日,悉見後世之過,方來之害,以告天。(受符謂應期之人當起者之符代行其錄運者也。)曰:請封禪,到岱宗,晝期過數告諸命。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十九
    兩者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則每卷二束也。合之謂四十尺,謂之〈匚人〉,由匹偶之雲也。)  又《祭統》曰:國君娶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又《經解》曰:婚姻之禮廢,則夫妻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
  • 《太平御覽》禮儀部·卷三十一
  • 今存卷本《琴操》偽書考
    其中概述五曲、九引、十二操、《河間雜歌》二十一章的文字,採自《太平御覽》卷五七八《樂部·琴》、《初學記》卷一六《樂部·琴》等引《琴操》,並依《初學記》引文格式,分開經注。《鹿鳴》,採自《太平御覽》卷五七八《樂部·琴》引《大周正樂》。《伐檀》,採自《太平御覽》卷五七八《樂部·琴》引《大周正樂》。
  • 《太平御覽》釋部·卷二
    惠斐先明釋典,攻篆隸,在山手寫佛經二千餘卷,常所續者百餘卷。晝夜行道,孜孜不怠,遠近欽慕之。簡文臨江州,遺以几杖。論者云:自遠法師沒後,將二百年始有張、劉之盛矣。又曰:庾詵,普通中詔以為黃門侍郎,稱疾不起。晚年尤遵釋教,宅內立道場,環繞禮懺,六時不輟。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後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四十三
    又曰:于志寧為太子右庶子,撰《諫苑》二十卷,以進於太子承乾也。  又曰:杜正倫為太子左庶子。太宗謂曰:"國之儲副,自古所重,必擇善人為之輔佐。今太子年在幼衝,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見之,可得隨事誡約。今既委以監國,不在目前,知卿志懷貞愨,能執直道,故輟卿於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輕重也。"  又曰:太宗謂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曰:"古者太子既生,卜士負之,即置輔弼。
  • 《太平御覽》樂部·卷十六
    是以越常獻雉,重譯來貢,太平之瑞,同時而應,麒麟遊苑圃,鳳凰翔舞於庭,頌聲並作,僉然大同。於是成王乃援琴而鼓之。又曰:《子安》者,其門離須之作也。其門離須兄弟三人,長兄從軍,二年不歸。離須坐事被刑,天下昏亂,兵革騷動,宗族離散。離須當遠往輸,持其小弟往寄所知,分別相去,垂涕而決。其弟覷欷謂離須曰:"吾生不睹母,長不識父。
  • 《太平御覽》兵部·卷九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九
  • 《太平御覽》皇親部·卷十七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四十一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五十四
  • 《太平御覽》時序部·卷一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五十一
  •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二十九
  •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十
  • 《太平御覽》居處部·卷八
    太元初,人逐獸入穴,見古書二千餘卷。  又曰:洛陽董卓宅在永和裡,掘地輒得金玉寶玩。後魏邢巒掘得丹沙及錢,銘曰董太傅之物。後夢見卓索,欒不與。經年而卒。  又曰:洛陽石崇宅有綠珠樓,今謂之狄泉。  又曰:洛陽蘇秦宅在利仁裡。後魏高顯業每夜見赤光,於光處掘得金百斤,銘曰蘇家金。
  • 唐代帝王簡諡鉤沉——以《太平御覽》引《唐書》為中心
    《御覽》引《唐書》所見「天皇帝」也許不能視為簡單的脫訛,此中或許包含了給諡者與修史者、抄寫者對同一名號內部結構的不同理解。最後,孝字的功能還可以單獨考察,啟發性的提示在老師的《可汗號之性質》文中。      餅哥的海報技術已爐火純青[旺柴]。
  • 卷十四 小腸腑方
    <篇名>卷十四小腸腑方  屬性:(凡七類)  <目錄>卷十四小腸腑方
  • 《太平御覽》樂部·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