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課堂改版了,視頻可以點播看
為了方便廣大杏林學苑用戶觀看學習課程,杏林學苑技術團隊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線學習課程,大家可根據自己特長選擇相應課程學習,隨時隨地點播學習,每周一會上傳新視頻,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診療技術。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
⊙編輯:杏林君
歷史的時光總是意味深長。如果北宋醫學家王懷隱沒有遇到後來成為宋太宗的趙光義,他應該會在開封皇家道觀——建隆觀裡修養身心,懸壺濟世,度過相對靜寂的一生。然而,歷史沒有假設,王懷隱從初為道士到奉詔還俗,到貴為翰林醫官史,再到後來奉詔領撰多達百卷的宋代第一部官修藥方巨著《太平聖惠方》,這一路走來,看似偶然的背後卻是必然積澱的使然。
公元954年,後周皇帝柴榮在開封皇城外修建了太清宮。這一年,篤信道教、「善醫診」的王懷隱從老家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來到太清宮出家為道。由於醫術高超,他很快便在後周皇宮和王侯將相中聲名鵲起,因而請其診病的人時常絡繹不絕。這其中,就包括趙匡胤、趙光義的父親趙弘殷。也是在這個時期,王懷隱結識了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趙光義。
王懷隱真正侍奉趙光義的健康則是在公元961~976年。在這之前的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太清宮也隨著新朝代的年號更名為建隆觀,趙光義則南徵北戰。在這期間的15年裡,趙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府尹,主管京城重地,並被陸續加官晉爵直至成為晉王。道教是宋朝的國教,王懷隱為人謙遜,淡泊名利,所以偶患疾病時,趙光義都會派人請王懷隱前來診治,或開具湯藥,或施針灸,每次應診,王懷隱都能藥到病除。在王懷隱的影響下,趙光義也開始喜愛起岐黃之術來,直至他成為宋太宗後,熱愛方藥的興趣依然濃烈。
生活的軌跡在冥冥之中前行。一項重要的任務已經悄然向王懷隱降臨。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盤踞江浙的吳越王錢俶派嫡子錢惟濬朝拜宋太宗。從杭州到開封,遙遙千裡,錢惟濬旅途勞累,再加上水土不服,剛到京城,就患了重病臥床不起。應診的太醫們束手無策,眼看錢惟濬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性命危在旦夕。宋太宗得知情況後,立即下發詔書,令王懷隱前去診治。很快,經過王懷隱的精心調治,錢惟濬隨即痊癒。
「我的重臣患病後,如果不是遇到醫術高超的醫生,性命尚不能保,何況天下黎民百姓呢?當下,良醫雖然難求,但是驗方可得,為何不把經過應用後有效的驗方編輯成冊,頒布天下,以此來護佑百姓健康呢?」經歷過錢惟濬治病的過程,宋太宗更加堅定了自己之前造福子民的宏願,便拿出自己從成為晉王時就開始收藏的1000多個驗方,並下發詔書讓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們獻出自家的家傳經驗藥方,總計一萬多個,命令王懷隱同副使王祐、鄭奇,醫官陳昭遇一起分門別類,編輯成冊。
「人有男女老幼之分,病因時因地而異,我們要把驗方編輯成一部有綱有目,條分縷析,前後理論統一,理法方藥俱備的綜合性著作。」編輯驗方的碰頭會上,王懷隱關於著作的編輯原則,贏得了其他同僚的認同。為此,在實際的工作中,王懷隱等以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為醫學理論藍本,每類疾病先陳述診斷脈法,接著敘述用藥法則,再按照不同的臨床表現列舉具體的處方和醫療方法。
在只能依靠毛筆記錄的古代,編輯數百萬字的巨著,無疑是鐵棒磨成繡花針。面對這巨大的腦力、體力勞動,王懷隱等以永不磨滅的信念和夜以繼日的勤勉,腳踏實地,無悔耕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經過14年的艱辛拼搏,巨著終於完成。宋太宗親筆寫序,賜名《太平聖惠方》,頒發全國各州由醫官專門掌握使用。
《太平聖惠方》系統總結了隋朝以前的醫學成就,是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大型綜合類方書,也是中國醫藥學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證候學專著。全書共100卷,分1670門(類),收方16834首,280餘萬字,內容涉及五臟病證、外科、骨傷、金創、胎產、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在多個學科方面有所創舉,並成為宋朝「監局用此書課試醫生」的必備書目。
完成宋太宗下詔任務的幾年後,王懷隱終因年邁體弱而仙逝。但是由他領撰的《太平聖惠方》卻猶如閃亮的明星照耀在中醫藥歷史的長河之上,光芒恩惠至今。
《太平聖惠方》原刊本早佚,明清兩朝未予重刊,現僅存少數殘本或抄本存世,主要有福建路轉運使司刊本及抄本、日本永正十一年(1514)抄本,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進入杏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