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為服務「十三五」教育規劃研究制定,本報約請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以《教育新理念與「十三五」中國教育的生長點》為題撰寫專題研究文章,分「教育質量的生長點」「教育公平的生長點」「教育改革的生長點」「教育結構體系的生長點」「教育決策的生長點」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定力」6部分內容刊發。
系統功能的發揮,既取決於要素的水平,又取決於結構的合理性。有了好的結構體系,就能有良好功能的發揮,就能實現「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剛剛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那麼,我們應該構建一種什麼樣的教育結構體系?
以分類管理、特色發展為導引,構建適應性、協調性的教育體系。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中央「十三五」規劃指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這給教育結構體系建設提出了重要要求。中央提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教育方面的「調結構」,就是以教育結構升級版支撐中國經濟升級版。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城鄉教育發展,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縮小地區間、城鄉間、校際間、人群間的教育差距。在職業教育領域,要致力於構建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要動態調整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大幅提高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複合型人才比重。應該說,社會上需要的絕大多數是應用型人才,研究性大學也要培養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高校要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迅速,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尚需進一步轉變,尤其需要切實建立培養單位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這一要求應可檢查、可評估,最好落實到責任主體。要分類規劃、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評估。可借鑑美國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總體規劃(包括作為一流研究性大學的10所加州大學,作為應用本科的23所加州州立大學和作為服務社區的108所社區學院)和世界其他國家相關經驗,規劃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規劃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規劃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分類推進我國高水平院校建設,促進學校在各自的定位上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追求卓越。
以個人學習帳戶和學分累計認證轉換為基礎,構建人性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多年以來,我們期盼能通過我們的教育體系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讓學習者有多次選擇機會,讓青少年有多種成才機會,是教育體系靈活開放的重要體現,也將為全面素質教育實施提供寬鬆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建立個人學習帳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學分並非一個新概念,但需要進一步夯實學分作為基本教育單元的學分制管理制度設計。有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建立了個人學習帳戶和學習成果累計、認證、轉換制度,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學習成果框架及標準體系,學習者就可以彈性學習,方便選課走班及選課走校;有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有利於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有利於拓寬終身教育渠道,有利於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有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學習將成為「學習超市」;教育將可以「量身定製」。這也就是人性化、個性化、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體系。需要說明的是,教育體系相互溝通銜接,這是「橋」的建設,並非是合為一條路,也並非同質化。例如中職高職銜接,給學習者以進一步的成長空間,但要防止中職職業教育屬性的流失。各級各類教育各有其使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
以「網際網路+教育」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契機,構建泛在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從1972年的富爾報告、1996年的德羅爾報告到去年的《重新思考教育》乃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終身學習日益成為當今時代和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如何使終身學習從概念走到現實?信息化是重要的推動力量。當今世界,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一日千裡。《網際網路時代》電視片中有句話,「理論上說,世界上一門課只需要一個老師」。這當然是在理論上說,但也說明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優質資源的大規模共享成為可能,通過信息化,它的受眾沒有了邊界,從繁華的城市到偏僻的鄉村都有可能。加上現在更優的數位化能力,更高的數字存儲能力,更快的數據傳輸能力,更強的數字接收能力,實實在在地標誌一個數字學習時代的到來,即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泛在學習時代,也就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信息化讓教育終身化成為可能,讓學習型社會成為可能。而且,它同時可實現擴大教育機會、提高教育質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三重目的。從更深入、更具體的意義來看,真正的高品質的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變化。「網際網路+教育」並不是簡單的將原來的平面資源變成數字資源,不是簡單的教材搬家,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形成多媒體、交互式、個性化、自適應、學習者中心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信息化讓每個孩子都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
轉播到騰訊微博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