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什麼樣的教育結構體系

2020-12-15 騰訊大申網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為服務「十三五」教育規劃研究制定,本報約請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以《教育新理念與「十三五」中國教育的生長點》為題撰寫專題研究文章,分「教育質量的生長點」「教育公平的生長點」「教育改革的生長點」「教育結構體系的生長點」「教育決策的生長點」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定力」6部分內容刊發。

系統功能的發揮,既取決於要素的水平,又取決於結構的合理性。有了好的結構體系,就能有良好功能的發揮,就能實現「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剛剛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那麼,我們應該構建一種什麼樣的教育結構體系?

以分類管理、特色發展為導引,構建適應性、協調性的教育體系。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中央「十三五」規劃指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這給教育結構體系建設提出了重要要求。中央提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教育方面的「調結構」,就是以教育結構升級版支撐中國經濟升級版。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城鄉教育發展,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縮小地區間、城鄉間、校際間、人群間的教育差距。在職業教育領域,要致力於構建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要動態調整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大幅提高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複合型人才比重。應該說,社會上需要的絕大多數是應用型人才,研究性大學也要培養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高校要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迅速,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尚需進一步轉變,尤其需要切實建立培養單位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這一要求應可檢查、可評估,最好落實到責任主體。要分類規劃、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評估。可借鑑美國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總體規劃(包括作為一流研究性大學的10所加州大學,作為應用本科的23所加州州立大學和作為服務社區的108所社區學院)和世界其他國家相關經驗,規劃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規劃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規劃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分類推進我國高水平院校建設,促進學校在各自的定位上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追求卓越。

以個人學習帳戶和學分累計認證轉換為基礎,構建人性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多年以來,我們期盼能通過我們的教育體系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讓學習者有多次選擇機會,讓青少年有多種成才機會,是教育體系靈活開放的重要體現,也將為全面素質教育實施提供寬鬆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建立個人學習帳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學分並非一個新概念,但需要進一步夯實學分作為基本教育單元的學分制管理制度設計。有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建立了個人學習帳戶和學習成果累計、認證、轉換制度,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學習成果框架及標準體系,學習者就可以彈性學習,方便選課走班及選課走校;有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有利於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有利於拓寬終身教育渠道,有利於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有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學習將成為「學習超市」;教育將可以「量身定製」。這也就是人性化、個性化、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體系。需要說明的是,教育體系相互溝通銜接,這是「橋」的建設,並非是合為一條路,也並非同質化。例如中職高職銜接,給學習者以進一步的成長空間,但要防止中職職業教育屬性的流失。各級各類教育各有其使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

以「網際網路+教育」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契機,構建泛在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從1972年的富爾報告、1996年的德羅爾報告到去年的《重新思考教育》乃至《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終身學習日益成為當今時代和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如何使終身學習從概念走到現實?信息化是重要的推動力量。當今世界,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一日千裡。《網際網路時代》電視片中有句話,「理論上說,世界上一門課只需要一個老師」。這當然是在理論上說,但也說明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優質資源的大規模共享成為可能,通過信息化,它的受眾沒有了邊界,從繁華的城市到偏僻的鄉村都有可能。加上現在更優的數位化能力,更高的數字存儲能力,更快的數據傳輸能力,更強的數字接收能力,實實在在地標誌一個數字學習時代的到來,即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泛在學習時代,也就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信息化讓教育終身化成為可能,讓學習型社會成為可能。而且,它同時可實現擴大教育機會、提高教育質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三重目的。從更深入、更具體的意義來看,真正的高品質的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人才培養模式的新變化。「網際網路+教育」並不是簡單的將原來的平面資源變成數字資源,不是簡單的教材搬家,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形成多媒體、交互式、個性化、自適應、學習者中心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信息化讓每個孩子都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

轉播到騰訊微博

在魔都上學掃 我就對啦~

回復「幼升小」、「小升初」獲取入學攻略

回復「中考」、「高考」了解最新資訊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大申教育微信:上海升學攻略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

相關焦點

  • 構建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目標的「四育」提升到「五育」,意義十分重大。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要堅定不移地圍繞實現德智體美勞這個大目標,構建適合大目標的教育體系。
  • 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憑欄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是系統科學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如何構建新時代教師教育一體化體系
    背景與方法教師教育一體化,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整體設計教師培養和培訓以實現教師持續專業成長的教育過程。20世紀末,我國師範教育辦學層次偏低,布局結構不合理。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智慧教育體系構建
    內容提要:智慧教育是支撐智慧城市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發展過程中遭遇演繹邏輯、使用形式和發展階段的質疑,並經歷了形態上的不斷演變、充實、豐富和完善。當前智慧教育的發展更加集中地指向了育人的問題,即在教育變革發生的過程中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
  • 如何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應該包含研發教學課程體系、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師資力量隊伍建設、校園文化薰陶宣傳等方面規劃與設計。第一,研發教學課程體系。學校需要在充分尊重和認識勞動價值觀基礎上,研發出以勞動習慣與品質為目標的課程內容構建教育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勞動認知、勞動技能、勞動情感等,促進學生全面式發展。第二,健全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學校在制動考核評價體系過程中,需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聚焦學生參與勞動的全過程,明確具體的考核機制。
  • 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中國教育新聞網
    一、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這次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標誌著中國教育進入了全面提質創新的新的發展時代。有五大方面我們必須給予應答。一是在教育發展中明確工作的新方位。
  • 教育信息化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三、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研究通過文獻調研的方式,對多篇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整合,初步列出風險識別清單;而後再將識別清單運用於10個具體教育信息化項目中進行案例調研,以此對風險指標進行調整完善。最後,以專家論證的方式對指標進行修訂並最終確定教育信息化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 【經驗分享】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若干視角(上)
    現代教育治理首先聚焦公平,公平是前提、是基礎,必須要圍繞公平對待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師生,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位師生健康成長來構建治理體系。但公平不是平均主義,資源供給調配也不是「撒芝麻鹽」「大水漫灌」,實現公平要講效率。諸如分配機制,大鍋飯絕不是公平,優教優酬才是真正的公平;職稱崗位到年限就聘任、聘上就終身制更不是公平,人崗相適、有為有位的競聘機制才是公平。
  • 構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建構不僅要注重課程內容的組織,更要考慮各部分內容的相互關聯及作用,其基礎是找尋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釐定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理念,從而在高校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入探討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路徑。  縱觀課程發展的歷史軌跡,各種課程觀的衝突與融合,為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奠定了理論基礎。
  • 構建高職院校公寓黨建思政教育體系
    構建高職院校公寓黨建思政教育模式,把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擴大思政教育的輻射點與覆蓋面,增強思政教育的貼近性與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教育部首批「雙高」A檔院校,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以黨建進公寓為重點,著力構建「四引四化」體系的公寓黨建思政教育新模式,取得可喜成果。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當前我國高校分類的根本問題在於如何淡化、消除類型歧視,構建明確具體、細化且可操作的分類體系,以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引導高校未來發展的方向。大學對分類標準的期待,就是對自己「身份」和價值的期待,也是對獲取經濟資源的期待。
  • 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一、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這次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標誌著中國教育進入了全面提質創新的新的發展時代。有五大方面我們必須給予應答。一是在教育發展中明確工作的新方位。
  • 廣東縣域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背景、基本原則及其實施
    廣東縣域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背景、基本原則及其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陳健  經廣東省政府同意,從2008年起,廣東省施行縣域教育現代化督導評估制度。
  • 構建循證教育體系 推動教育決策和實踐科學化專業化
    教育學是圍繞學生發展和學習而構建的知識體系,循證教育顯然要以學生發展和學習為中心收集數據和資料(Data,它包括以「數字」和「文字」形式呈現的資料,有時直接譯成「數據」),構建資料庫(database),開展對數據的分析和解釋,得出研究結論,進而為教育實踐和決策提供有力的證據(evidence),它也肯定要涉及教師、課程和教學以及家庭、學校、社區、政府等組織與環境的數據和證據。
  • 多元需求促多元教育 構建「課程+」體系學習多元文化
    構建「課程+」體系,學習多元化  學校育人模式的革新是內涵發展的支點。我校「多元教育」實踐,是自內而外、內外結合而形成的育人特色。我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確保完成國家與地方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拓寬學校拓展性課程「自留地」,推進教學組織模式、評價體制改革等配套建設,積極構建「課程+」校本課程體系,實現國家課程校本最優化,「建大學之基、擎中學之旗」。
  • 強基固本 構建一流本科教育體系
    西北師範大學構建的一流本科教育體系以強基固本為基石,以多措並舉提升教學質量為抓手。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特色學科,強化教師教育示範引領;圍繞學生成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眼教師發展,深入推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強化項目培育,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五個方面對一流本科的建設作了頂層設計。
  • 【觀點】鍾秉林: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2020年恰逢這一歷史新起點,總結歷史經驗,構建新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格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必然選擇。為此,本刊特約幾位教育名家筆談高等教育保障體系建構、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改進、理性看待大學排行榜、促進高校內涵建設,以期為進入普及化歷史階段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效能作出貢獻。本文系研究院鍾秉林教授筆談。
  • 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 大連沙河口:構建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體系
    學生們的感悟,正是沙河口區積極構建勞動教育體系的碩果。近年來,公益活動、家務勞動、校外實踐、學農勞動等教育方式在沙河口區多點開花。中小學生們在精心設計的勞動教育活動中體驗到勞動的辛苦,感受到勞動成果的可貴,沙河口區也入選教育部確立的10家「全國勞動教育實驗單位」。
  •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如何構建
    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了職業教育全新的價值期許,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拓展了職業教育學科的豐富內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指明了改革方向與實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