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流本科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礎所在。西北師範大學構建的一流本科教育體系以強基固本為基石,以多措並舉提升教學質量為抓手。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特色學科,強化教師教育示範引領;圍繞學生成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眼教師發展,深入推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強化項目培育,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五個方面對一流本科的建設作了頂層設計。新時代,一流本科的建設需要上述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撐,以整體觀、全局觀和系統觀來指引具體實踐的開展,以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助力一流本科建設。
關鍵詞:一流本科;教師教育;教學改革;質量提升
建設一流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迫切需要,是適應新形勢、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解決高校自身發展突出問題、實現更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西北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地處祖國西北地區,始終堅持「師範性、民族性、區域性」的辦學方向,充分發揮教師教育特色優勢,主動適應甘肅省乃至西北多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農村教育和民族教育發展需要,積極構建特色鮮明的卓越教師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高素質基礎教育師資。面對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的具體要求,學校堅持立足當下、直面未來,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抓手,以特色發展為突破口,多措並舉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打造一流本科。
立足發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徵[1]。建設一流的本科大學教學,應該堅持以本科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並積極探索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跨界培養人才與創新創業教育等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實踐[2]。學校依據不同時期基礎教育改革及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立足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前沿,從1992年至今,學校連續實施了「六期本科教學改革工程」。其中,1992年—1996年,實施以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為目標的「一期本科教改工程」,引領和推動學校的整體改革。1997年—2000年,實施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為目標的「二期本科教改工程」,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2001年—2005年,實施以完全學分制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三期本科教改工程」,著力提升教學質量。2006年—2010年,實施以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為目標的「四期本科教改工程」,構建了與學科教育分離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2010年—2015年,實施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的「五期本科教改工程」,著力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加大教學建設力度,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質量。2016年—2020年,實施以基於信息化的教學方式變革與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六期本科教改工程」,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重點,建立價值塑造、人格養成、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堅持和完善具有學校特色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在此期間,不論是各期工程的制定實施,還是「六期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的連續實踐,均體現了戰略謀劃、系統思維、工程設計、項目管理的思想。
突出特色學科,強化教師教育示範引領
潘懋元先生認為,在「雙一流」建設中,應當著重一流學科的建設,把學科建設擺在第一位[3]。為此,學校積極發揮教育學科的學科優勢,進一步加強教師教育的示範引領作用,凸顯藝術體育教育的優勢。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教育學、化學、中國漢語言文學、數學入選甘肅省優勢學科(佔省屬高校40%)。在優勢學科的支撐下,學校緊扣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總體辦學目標,2001年起,相繼啟動實施了《教師教育改革行動計劃》《教師教育改革推進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建設,突出教師教育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定位。
1.堅持教師教育是立校之本
2015年,學校召開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高舉師範教育大旗,走新常態下的特色發展之路」,積極推進教師教育改革,整合教師教育優勢資源,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建設。目前,學校承擔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兩個,分別是《語數外卓越中學教師培養計劃》和《西部幼教精英培養計劃》,並以此為示範引領,全面推進師範專業培養模式改革,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基礎教育、農村教育和民族教育培養優質師資。
2.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於2008年、2013年、2017年三次修訂了《西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及修讀要求》。圍繞目前正在實施的「六期本科教學改革工程」提出的「基於信息化的教學方式變革與質量提升」主題,積極推進教師教育在線混合式課程改革。在2017版《西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及修讀要求》中,總學分為25學分,其中,必修模塊包括「教育學概論」「發展與學習心理學」「教育研究方法基礎」「信息化教學環境應用」等6門課程共9學分;限選模塊包括「中學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學科課程與教學(實驗)設計」2門課程共5學分;實踐課模塊包括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訓練8學分。共計必修17學分,選修8學分;課堂教學16學分,實踐教學9學分。目前,已經構建起了「平臺模塊」與「必修選修」相結合的矩陣結構課程構架。
3.推進實施「6131」未來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訓練計劃
從2010年開始,針對大學一年級至大學三年級師範生,學校堅持把板書與規範漢字書寫、普通話與教師口語表達、多媒體課件製作技術、信息化教學、課堂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班級活動組織與管理6個模塊作為師範生專業能力培養訓練內容,每位師範生從入校開始,每學期參加1個模塊訓練,至大學四年級教育實習前,完成全部6個模塊訓練。每年針對師範類大學三年級學生統一安排1次不少於10學時的微格教學培訓。組織多學科聯合編隊教育實習、民族地區實習支教和「國培計劃」頂崗3種模式的教育實習工作。堅持每年舉辦1次全體師範畢業生參加的教學技能大賽。
4.建成覆蓋全省、輻射西北的「UGS」三位一體實踐育人基地
學校以強化教育實習、實訓為抓手,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努力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具有未來教育家潛力的高素質教師。學校加強與各級地方政府和中學的聯繫與合作,積極推進「UGS」三位一體合作育人模式,與白銀市、隴南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寧夏銅心縣試點開展合作;積極參與「國培計劃」,每年選派近二百名師範專業學生及專業碩士研究生赴甘肅基層中學開展頂崗實習,置換大批基礎教育一線教師來學校進修學習,實現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的無縫對接。自2008年起,紮實推進師範生赴新疆阿克蘇實習支教工作,已選派20批共2,827名師範生參加實習支教工作。截至目前,學校共建成93個省內實踐教學基地,基本覆蓋所有省級、市級示範性中學。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建立穩定實習基地109所。
圍繞學生成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校緊緊圍繞學生發展,依據新版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完成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制定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探索並完善全面發展教育、個性化發展教育和卓越發展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四有好老師」為目標,落實卓越教師培養項目,突出師德教育和從師技能培養,深入實施系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著力提升非師範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應用能力。
1.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
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於2008年、2013年、2017年三次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2017年的培養方案堅持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思想,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核心,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體制、教學環境、教學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設計與改革。在當下,學校深入推進《西北師範大學基於「五個能力」培養的學校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實施方案》,提倡教授「講大課、講通識、講前沿、講哲學、講邏輯」,經過學校統籌規劃,總體設計建設包含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文明對話與國際視野、哲學智慧與批判思維、科技進步與創新精神、經濟活動與社會管理、藝術品鑑與人文情懷、成長基礎與創新創業和從師能力與教師素養共八個系列的學校平臺通識教育課程。堅持開發與補進並重、質量與數量並重、建設與管理並重的原則,委託學院主導並組織教授領銜的團隊開發建設精品通識教育課程80門;立項支持教師自主組建團隊開發建設優質通識教育課程70門,同時篩選引進爾雅網絡通識教育課程和智慧樹慕課課程共130門,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為進一步深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供全面保障,較好地體現了學校 「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
2.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學校在優勢專業中國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經濟學、英語、地理科學九個專業開設「雲亭班」,在旅遊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六個專業開設「卓越文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基地班」。「雲亭班」旨在突出重基礎、強創新,培養學術型、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卓越文科人才基地班」以本科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為主,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著眼地方文化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卓越文科人才的需求。「卓越工程師基地班」以本科應用型工程師的培養為主,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培養,著眼於甘肅乃至西北跨越式發展對卓越工程師的需求。目前,15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基地班共有在校生1,852人。
3.推進人才交流培養
學校重視與國(境)內外高校之間的教育合作,逐步擴大交換生規模,制定《西北師範大學本科交換生管理辦法》。學校每年選派三百餘名學生到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波莫納分校,土耳其法蒂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臺灣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流學習。學校牽頭組建安寧高校聯盟,開展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輔修教育、實踐基地共享及聯合開展實習實訓等工作。
4.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學校與北京中關村軟體園工程實踐教育發展中心合作進行專業共建和人才培養,每年招收軟體工程專業學生一百名,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前三年在校內培養,最後一年在北京中關村進行實踐訓練,開展項目研發,同時完成畢業論文(設計);中關村軟體園每年選派三位工程師來學校為軟體工程專業學生開設不少於六周的軟體開發專業實踐訓練課程。學校與甘肅省教育廳共建「甘肅省計算機應用人才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基地」,與甘肅省科技廳共建「智能感知和數據分析專業化眾創空間」。學校與蘭州銀行籤訂訂單式聯合培養協議,每年選拔本科生、研究生二百人納入訂單培養計劃。
著眼教師發展,深入推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1.以賽促教,穩步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
從2012年起,學校堅持每三學期舉辦一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加大對獲獎青年教師的獎勵力度。每屆參加大賽的青年教師(40歲以下)佔全部青年教師(六百餘人)的三分之二,每屆大賽歷時近四個月,並且在教師課程教學自然課堂上進行,其參賽規模、組織形式和大賽效果得到學校教師的好評,已成為學校的品牌活動。
2.以項目為抓手,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
學校每年劃撥30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建設參與式研討課(課程設計)30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0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門、教學團隊10個、教學成果培育項目15項。鼓勵教師開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參與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和教學研究。
3.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隊伍
依託教師發展中心組織開展入職培訓、進修訪學拓展培訓、教學方法改革專題培訓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工作,確保五年內全校專任教師輪訓一遍。持續推進青年教師導師制和新入職教師助教制度,每年3月到9月,依託教師發展中心組織開展為時半年的新入職教師培訓工作,培訓分教職起航、常規解析、教學之道、科研邁步、訪學交流、課程學習、悅讀沙龍和總結宣誓八個模塊進行,著力提高新入職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
4.改革評價機制,完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
為貫徹落實「圍繞學生成長這個中心,依靠教師發展這個根本,突出教學重心」的辦學思路,2016年以來,學校出臺了《西北師範大學關於進一步突出教學工作重心的實施意見》《西北師範大學教師教學獎懲辦法》《西北師範大學課程滿意度學生評價測評工作實施細則》《西北師範大學教師本科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實施辦法》。學校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學生選課前的課程評價體系和機制,鼓勵和支持學生對教師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促使學生評教成為師生之間加強溝通交流、發現教學問題和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強化項目培育,開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
學校圍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提高學生學術研究能力,每年投入150萬元實施基礎活動、課題研究、學科競賽三個層次的「本科生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每年基礎活動學術能力項目不少於1,500項,課題研究立項不少於400項,學科競賽不少於50項。全面落實學校《關於進一步加強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實施意見》,持續完善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創業的良性互動,確保學生就業率穩步提升、就業質量逐步提高,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總之,西北師範大學長期堅持為西部地區基礎教育、農村教育、民族教育服務,為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和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優質師資,不僅促進了西部地區基礎教育、農村教育、民族教育的發展,而且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師資培養、培訓的水平。在新的形勢下,西北師範大學將認真總結經驗,繼續堅持教師教育特色,以特色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一流本科,以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助推一流大學建設,進一步加大為西部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服務的力度,為縮小教育發展的地區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維護民族團結和政治穩定作出更大貢獻。(作者:王治和 焦敏 趙彬彬 蘇麗蓉,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教務處)
參考文獻:
[1]鍾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J].中國大學教育,2016(4):4-8,16.
[2]王嚴淞.凝聚共識·交流理念·分享實踐—「一流大學本科教學高峰論壇」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16(7):14-20.
[3]潘懋元.建設一流本科 全面統籌推進[J].中國大學教育,2016(6):4-5.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