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默 / 賽斯教育基金會歐洲分會
我們在做一個傳遞,有關人類生命和價值、生命意義的賽斯哲學思想的傳遞,把這套利益人類的生命哲學推廣給更多的有緣人
近幾年很流行的一個概念叫「財富自由」。維基百科對這個詞下的定義是,「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這種生活狀態似乎是所有人都盼望的。很多人說:「等我財富自由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可是,筆者卻認為,這個概念背後藏著一個「陷阱」,暗示人們「現在的工作是令人痛苦的」、「現在的生活狀態是不自由的」、「財務自由才是離苦得樂的時刻」。
每每在各大微商平臺看到此類打雞血激勵人做微商的語言,我都深深地感到遺憾。我很想問問那些追求財富的人,難道財富不自由,你就不能「自由」嗎?難道只有財富自由了,你才能自由嗎?
在輔導求助者時,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如果我考上名牌大學,我就快樂了」;「如果我找到世界500強的工作,我就快樂了」;「如果我有錢了,我就不會吵架、離婚了,我就會快樂了」;「如果我兒子娶了媳婦,我就快樂了」;「如果我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我就會快樂了」;「如果我兒子生了孩子,我就此生無憾了,我就快樂了」。
每每我聽到這樣的「有條件式」的快樂,我就會問這些求助者:「是不是條件沒有達到,你就一直要痛苦下去呢?」
快樂不是有條件的,它是一種自主選擇。有條件的快樂都是假的。
同理,不是財富自由了,你才能得到自由和快樂。我們是在創造財富的路上、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去體會自由和快樂的。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如果你不能讓自己今天開心,你就不會開心。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開心,這種開心始終是短暫的。
中年的求助者中,有80%以上都是實現財富自由的。我想告訴各位讀者,真正財富自由還能把自己過得很好的人,其實並不多。因為當你失去了奮鬥目標,你會覺得茫然和空虛,不知道為什麼活著了。來求助的人之中很多人都會跟我說一句話:「一窮二白打拼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我最快樂的時候。我非常懷念20歲的自己。」
對於成功人士類的求助者,我發現,他們基本是為了賺錢而工作,一直在冷酷地追求金錢,沒了溫暖和溫度。他們往往把自己變成賺錢的機器,最後發現自己的人生不見了。應了那一句「年輕時用命換錢,年老時用錢換命」。
很多退休的求助者跟我說:「以前覺得只要退休了、財富自由了,我就能做喜歡的事情了,現在每天過著睡到自然醒、喝茶聊天、健身爬山的日子,我又覺得這不是我喜歡的人生。」
所以,我要問那些在財富自由後迷失的人:「今天的你『自由』嗎?」
現在的教育從小就灌輸「競爭比較」、「適者生存」、「贏過別人」的概念。自從進了學校,我們就發現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如別人。這種讓學生覺得永遠贏不過別人的教育體制導致了我們的心理現狀。我們變得越來越難快樂起來,越來越孤獨。
好的教育是告訴每個孩子,他們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的,生來就具備特殊資質的,不會讓他們覺得「不如別人」。
好的教育是告訴每個孩子,他們每個人都是生於愛,處於愛的互助合作之中。
筆者想告訴所有人:「地球不是讓你來生存的,而是讓你來實現夢想、展現才華的。」
讓我們一起學習和成長
讀者來信:
問:最近比利時列日有個年輕的理髮師自殺了。我在疫情下越活越恐懼,也有過厭世的情緒。我很害怕這些負面情緒。請問,我該怎麼辦?
答:謝謝來信!這則新聞我也看見了,也替這個女孩惋惜,這麼年輕就離開了。
我非常能理解您在疫情這個大環境下產生了這些負面情緒。一般的朋友家人,甚至是心理治療師,都會讓你去「正面思考」, 讓你遠離負面情緒。
但賽斯身心靈哲學系統指出,所有的情緒、感覺都是好的,往往你想擯棄什麼,就越得到什麼。因為你把意念聚焦在了你其實不想要的方向。
筆者建議:你要做的是面對自己的情緒,試著把自己抽離出來,以第三人的角度來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夢想完成了嗎?聚焦在未來美好的憧憬中,並腳踏實地地去實現理想。
疫情讓比利時,甚至全歐洲的很多個體戶、企業家損失慘重。可是,我想提醒您去看一看,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呢?疫情中有些餐館面臨倒閉,但您有沒有看到那些做得風生水起、外賣訂單來不及做的餐館呢?疫情讓很多公司面臨財務危機,但您有沒有看到一些公司感謝疫情給他們帶來的機遇呢?
正面思考不是象鴕鳥一樣把所有負面思考都排除在外,而是真正的學會內觀和自我覺察。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心靈層面上的協助,請聯繫賽斯教育基金會歐洲分會:
englishsecretary@seth.org.tw
歡迎您來參加我們每周一次的讀書會。
(編譯:在路上)
關注比利時本土新聞
關注公眾號「鳳凰歐亞」
——————————————————
除註明文章出處外,「鳳凰歐亞」公眾號所有的文章都由「鳳凰歐亞」原創或獨家編譯,歡迎申請開通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