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景
廈門市在快速城鎮化建設中,島外地區水體遭到了不斷的侵佔和破壞,許多濱水區被大量用於私有性的住宅建設,未能形成濱水空間良好的共享格局。在再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工作要求下,廈門市於2012年啟動了溪流流域綜合整治工程,歷時一年完成島外十條溪流的城市水系規劃。九溪口公園是廈門十大生態廊道之一「九溪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足城市綜合性公園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旅遊開發,以滿足片區的遊覽需求,與香山、大嶝小鎮、戰地觀光園等周邊景區互聯互通,帶動公園人氣。
項目概況
依託翔安國際機場、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科技園園區,以及便利的規劃交通系統,九溪口公園將成為區域環境景觀的核心,為該區的發展提供契機。九溪口位於出海口處,因此會受廈門潮汐的影響。廈門海區潮汐類型屬正規半日潮,潮流運動形式為往複流,漲潮時流向灣內,落潮時流向灣外。
設計範圍
挑戰與機遇
互花米草的入侵
互花米草被列入世界最危險的100種入侵物種名單。互花米草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生態退化
擋潮閘的建立,阻擋了潮汐對公園的衝刷,同時上遊水量減少,城市汙水排放、河床淤泥堆積、土壤鹽鹼化、紅樹林退化等等,使場地生態告急。
項目機遇
新機場的建設對片區的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九溪口公園與新機場僅一橋之隔,大大提升公園的重要性。
DDON笛東觀點
通常對於入海口處的溼地公園,常規做法是建立擋潮閘,阻擋漲潮時的海水回流至公園,防止海水進一步使土壤鹽鹼化,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周邊城市用地的研究,根據使用人群的需求,在場地內融入功能活動空間。此種做法,考慮了土壤鹽鹼化的治理,人的活動需求,但是切斷了海水與場地的聯繫,生態系統無法可持續發展。
基於以上問題與思考,DDON笛東認為:場地內最大的問題就是切斷了海水對場地的衝刷,加之上遊水量減少,造成河床內淤泥堆積,這樣的環境適合互花米草的生長,而互花米草的生長進一步加劇了紅樹林的退化,也阻擋了潮汐的回流,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生態的恢復首先要做的就是引潮入園,讓自然做功。潮汐的變化,讓灘涂區域重現活力,構建適宜紅樹林生存的環境,同時亦可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有利於修復海岸生態系統。對於土壤鹽鹼化帶來的問題,化難題為機遇,可與當地高校合作進行海水農業的研究,例如在露天實驗室中測試過的作物和植物,可以被整合到景觀設計當中;可以展示全球耐鹽植物景觀;通過測試後,可以定期變換新耐受類型的植物,形成動態景觀。結合潮汐的潮漲潮落,在消落帶內,以紅樹林的恢復為主,在消落帶以上,進行耐鹽鹼植被系統的搭建。在海岸線生態修復的基礎上,進行產遊一體的結合,讓整個公園成為寓教於樂的多功能公園。
曾經的灘涂牡蠣養殖,是具有場所記憶的生產景觀。牡蠣殼作為一種來源充足、廉價且可再生的資源,被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這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靈感。
牡蠣生活在潮汐變化的灘涂間,牡蠣的生長軌跡如同見證了場地的時間脈絡,牡蠣的淨水對應著場地溼地公園的淨化,牡蠣的防水、抗逆性對應著潮汐公園的生態韌性,而牡蠣藏珍,正如掩映在茂密自然中的趣味項目。
總體設計
總平面圖 / 漲潮:恢復潮汐衝刷,尊重現狀場地。
牡蠣精緻的內壁與粗獷的外殼對應著公園的一園雙面:一面是精緻典雅的城市公園,一面是粗獷原生的自然潮汐區。
鳥瞰圖:引潮入園,恢復生態。
▽精緻典雅的城市公園區
順應潮汐變化,結合現狀駁岸,設計退臺式的駁岸,遊客可親水近水。城市公園區入口,以牡蠣殼為原材料,突出場地特色。波浪棧橋,連結東西兩岸。硬質駁岸擋牆,用於海洋動植物的科普。
▽粗狂的潮汐溼地公園
鹽鹼花園:利用現有吹填土地,將鹽地花卉、採摘嘗鮮、土壤改良、植物迷宮等風格功能迥異的花園環繞著中心的耐鹽植物館布置。花園之間由多條步道相連,道路盡頭掩藏著觀景平臺。遊人在賞玩的同時拓展相關知識,公園對這一領域的研發也起將起到推動作用。恢復紅樹林的種植,設置蜿蜒的棧道於其中,人們可以感受潮起潮落。恢復灘涂牡蠣養殖,做到產遊結合。蠔殼山可以容納周邊城市建設多餘的土方,亦可成為園區的高點,是觀賞飛機起起落落的絕佳視點。
結語
九溪口公園面臨眾多現存或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DDON笛東設計團隊以改善場地環境質量,採用自然做功的手法,通過修複式開發來達到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的多重效益。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座可呼吸、有彈性、文化歷史交相輝映的廈門潮汐溼地公園。九溪口公園將承載著廈門人對九溪口的回憶與夢想,每個遊客都能在這留下獨一無二的珍藏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