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成都的百貨們再次任性了一把,中開百貨關門歇業,天虹百貨等撤出成都市場,為焦慮的百貨們再添了一把火。據聯商網統計,2015年上半年國內百貨關店總計25家,超過了去年全年的23家關店數量。而最近也有消息稱,萬達百貨將關店45家。8月31日,尚泰百貨萬象城店正式關門,隨著中國內地這最後一家店的作別,尚泰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拓展也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
多重原因致百貨關店不斷
「脫離時代腳步」是根源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想問一句「為什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將曾經風光無限的百貨逼到這等地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目前百貨業遭遇到的市場困境或許正好合適,在外部環境方面有購物中心的夾擊與電商的衝擊,而在自身問題中,又不得不面臨人力、物力、租金等成本上升的窘況,再加上受品牌及業態單一化帶來的商品庫存,更是讓百貨業倍感「壓力山大」。
日前,小編實地探訪了城西樂賓百貨及西單百貨,第一印象則是不管是外部硬體設施還是內部業態及品牌都比較老舊。儘管樂賓百貨與西單百貨分別背靠光華村與金沙商圈,周邊居住人群眾多,然而,到這兩家百貨店內消費的顧客實則少之又少,尤其是樂賓百貨,用門可羅雀來形容或許都不過分,而其頂層部分不少店鋪與區域閒置,一派悽清蒼涼的景象。
(樂賓百貨外)
(樂賓百貨頂層)
(樂賓百貨頂層)
從經營現狀與周邊消費人群綜合來看,樂賓百貨落得如此境地,似乎有點no zuo no die,都是「不思進取」惹的禍。而如此這般對於時代與大眾需求變化的不及時把控,在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經理黃萱琦女士看來正是目前國內百貨行業整體蕭條的最根本原因。
她以10年前與10年後的物質消費環境與購物心理差異來進行分析,10年前大眾進入到商業場所的目的就一個——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所以百貨在樓層設置與業態規劃上指向性明顯且較為單一,如負一樓為超市、一樓為化妝品專櫃或鞋包等、二樓為淑女(少女)裝、三樓為普通女裝、四樓為男裝、五樓為運動及戶外用品等;然而,10年之後,隨著物質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們進入商業場所的目的不再只有購物而已,同時還對除物質需求之外的精神層面的滿足提出了要求,而此時購物中心對於生活方式選擇與體驗感的供給則如「一個蘿蔔一個坑」一般地進入到了大眾視野。
(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經理黃萱琦女士)
而除此之外,在對百貨業關店聲音不斷的原因解讀上,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項目及開發顧問部高級助理董事羅元均還提到了國內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他表示,近年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居民消費信心降低,導致整體零售商業增長乏力。而對照著時間,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正是百貨關店潮的高峰。
(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項目及開發顧問部高級助理董事羅元均)
如何自救、懸崖勒馬?
由聯營變自營同樣風險重重
放眼成都目前的百貨業市場,雖然關店的消息不斷,門店一個接一個地「倒下」,然而卻仍有那麼一部分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佼佼者依然堅挺,如伊藤洋華堂、新世界百貨、王府井百貨等。而對這三大百貨品牌的應對措施進行分析,或許我們能找到一些方向,讓「山窮水盡疑無路」慢慢變為「柳暗花明又一村」。
早在2014年,伊藤洋華堂便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動作,春熙店及雙楠店均增加了餐飲及兒童業態的比重,向著類購物中心化的方向調整,對業態組合與樓層做了重新的梳理。目前,在新規劃調整出的五樓美食廣場,除了餐飲之外,一些如投籃機、照大頭貼等小型娛樂設施也收穫了不少的粉絲,它們與餐飲業態一起為五樓帶來了可觀的人氣。
與伊藤洋華堂不同的是,新世界百貨憑藉著定期打折促銷的模式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同時引入了其自營品牌LOL,在第二樓扶梯處為其劃出了一塊展示生活方式相關產品的天地;而王府井百貨則將其著眼點之一放在了微信支付上,並於2014年2月與騰信微信合作,企圖借O2O應用奏響勝利的號角。
從人氣和消費上來看,這三大品牌在成都百貨行業中基本上是大咖級的存在。然而它們的嘗試與舉措是否就能夠為其它同行業者完全照搬呢?當然不行,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況且其中的O2O應用與採用自營模式也存在不少的風險點,稍不注意或將問題頻現。
對於百貨進行O2O方面的嘗試與拓展,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項目及開發顧問部高級助理董事羅元均先生表示,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現在,O2O也成為了各行各業突圍的一個途徑,但現在傳統百貨O2O的發展也尚在探索中,發展並不理想,很大因素在於大部分傳統百貨採用聯營模式,各個品牌店獨自經營,商場對商品價格和庫存沒有掌控權,很難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而且不少百貨公司為了避免同質同量化,線上線下商品不完全重合,也導致網上商品種類很少。
而對於採用自營模式來進行嘗試與轉型,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經理黃萱琦女士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並分析了傳統百貨若採用自營模式可能存在的風險:
1、成本上升。傳統百貨實則為一種「輕資產」模式,具有很強的規模性,在1、2、3線城市均有分布,而拓展倚靠的是百貨的品牌效應。自營模式更像一種買手店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下的消費受眾更偏重於1線或1.5線城市,3、4線城市無法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倘若一個百貨品牌依城市級別來劃分經營模式,即自營與聯營模式同時存在,無疑將在人力、資源等方面有更高的成本要求。與此同時,自營模式下,百貨將親自承擔可能出現的庫存問題。
2、人才問題。在聯營模式下,百貨的人才儲備偏向於營銷活動或樓層管理,而自營模式對於人才的要求則更高,它需要的是具備較強綜合能力的買手相關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百貨的試錯成本較高。
3、競爭對手的改變。自營模式下,百貨的主要競爭對手將轉變為品牌集合店與快時尚品牌,如IT、Zara、優衣庫等。而這些品牌的產業經營鏈條已非常成熟,市場反應極其快速,但百貨作為一個還處在摸索階段的入門級選手,雖還說不上「雞蛋碰石頭」,但也是壓力山大。
百貨撤離了
購物中心空出的部分要怎麼填?
不管是成都的天虹百貨撤離萊蒙都匯,還是尚泰百貨撤離華潤萬象城,亦或是在全國範圍內掀起關店浪潮的萬達百貨從萬達廣場撤離,有一個問題都將接踵而至——「這些百貨走了,購物中心裡空出來的區域要怎麼填補?」
百貨一般是作為主力店進駐到購物中心裡,不管是樓層跨越還是總體面積空間,都不是一個小小的數字。因此,如何合理填補空缺的確是一個棘手但卻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就好比遺落的拼圖塊,對於空出來的那一部分倘若不能順勢對接,則會變得突兀而奇怪,甚至影響整幅拼圖的呈現效果。
就此,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經理黃萱琦女士給出了兩個大的參考方向:
第一,「缺什麼補什麼」。購物中心可以以所處區域內的消費需求及當前自身的業態組合為背景參考,補充進更多的業態,其中不乏一些新興業態,如家居、醫療、劇院、寵物相關等,讓自身的經營與消費環境供給更加豐富。
第二,增強自身的城市功能,實現目的性的到達。購物中心可以考慮適當地加入一些非營利性的業態或增設部分免費的空間區域,如畫展等藝術場所、社區居委會等,以增強體驗感和聚客力。
結語: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購物中心去百貨化的趨勢越發明顯,但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項目及開發顧問部高級助理董事羅元均所認為,購物中心去百貨化,可能更多的是去掉傳統的不求思變的百貨。因此,正如在目前成都商業地產市場整體表現大不如前、一片哀嘆之時,遠洋太古裡卻依然能早就商業奇景一樣,真正著眼於消費者需求與市場發展趨勢的優質百貨,或許路會更長。
(搜房網房天下 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