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刊載「野臺」製作人練鴻慶撰寫的文章說,蔡當局行政主管部門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宣布「反萊自治條例」全部無效,要禁止地方保護食安的一切努力,迫使地方政府聯合起來聲請「釋憲」。執政者能否推動多數民意反對的政策,正在考驗著臺灣的「民主價值」。
民進黨護航萊豬的布局,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在立法機構,是藉由立法機構的人數優勢,確保萊豬的合法性,阻擋相關配套的入法。在「行政法院」,藉由蔡英文的表姐夫擔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民進黨可以在地方與當局可能的行政訴訟,掌握優勢。第三則是「大法官釋憲」,在多數「英系大法官」的護航之下,蔡當局行政主管部門的種種濫權的命令,也能夠得到「大法官會議」的背書。
「行政、立法、司法」三管齊下,民進黨在護航萊豬展現了典型的「新威權主義」,但這是否表示反對萊豬就必將徒勞無功呢?其實不然,以反對萊豬的7成民意為後盾,還有3個手段,可以拒絕萊豬:
首先,由國民黨推動的「食安公投」,已將進入第二階段聯署。觀察民意的趨勢,只要「食安公投」成案,結果必然是禁止萊豬。因此「中選會」是否會在程序上杯葛「公投」,就成為2021上半年重要的觀察指標。
去年11月20日,「中選會」以莫須有的理由,把「食安公投」發回補正、拖延時日,司馬昭之心已是昭然若揭。臺北市議員羅智強發動「罷免萊豬立委」;他的策略很簡單,「中選會敢沒收公投,就把罷免當作公投」,成功製造民進黨「立委」的壓力,也迫使「中選會」改變態度,同意讓「反萊豬公投」進入第二階段聯署。只要「公投/罷免」的配套持續下去,可預見8月28日,臺灣就可以跟萊豬說再見。
其次,民進黨蠻橫推動萊豬,又拒絕標示萊劑殘留量,讓消費者產生「美豬等於萊豬」的印象,讓原本單純對萊豬的反對,不得不擴大成對所有美豬的疑慮。隨著「公投案」種種活動的進行,未來任何使用美豬的店家,所有以美豬為原料加工的產品,都自然會感受到壓力,受到輿論、消費者、地方主管機關更嚴格的檢驗。目前已有8成肉品業者因為市場壓力,拒絕進口美豬,只要讓剩下的2成業者也拒絕美豬,臺灣就可以暫時維持沒有萊豬的現狀。
最後,市場的力量,也會影響到拜登政府的態度。開放萊豬是為了增加美國農民的收益,如果因為民進黨「吃緊弄破碗」,讓整個美豬都被汙名化,美豬進口量不增反減,那麼對拜登政府來說,開放萊豬也就沒有意義了。公開的秘密,萊豬是民進黨為配合川普連任的作為,並不是拜登的信譽。即便「公投」的結果是禁止萊豬,也絕對不會影響到未來的「臺美關係」。
多數民意反對萊豬,但是蔡英文本身的民調還是在高點,顯然許多臺灣人民的心態是「支持蔡英文,但也知道開放萊豬是不對的」,這背後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但反萊豬彰顯的不只是對食安的重視,而是在一個民主社會,「政府」沒有正當性去推動民意顯然反對的政策。
2021是臺灣的「萊豬元年」,但只要臺灣社會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也可以是「萊豬末年」。藉由「公投運動」影響消費者的態度,再藉由市場的力量也影響美國對萊豬的堅持,臺灣就不用為了所謂的「親美」立場,而被予取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