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和活力,更意味著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現代化道路坎坷不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相結合的成功之路

現代化進程發端於西方國家。18世紀,英國開啟工業革命,巨大的財富被創造出來。到19世紀末,西歐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變革和社會改造,初步轉型為現代國家。後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國家現代化,成為一種途徑,以至於被人神化概括為「現代化就是西化」。

一些在二戰後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照搬照抄歐美發展模式,結果導致社會兩極分化、矛盾激化,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讓人們看到,「現代化就是西化」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是在資本主義堅船利炮的威逼下開啟近代化歷程的。為完成中華民族「站起來」和「富起來」的兩大重任,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中國只能以社會主義道路選擇融入全球性現代化進程之中。鄧小平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開闢了一條創造美好生活之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值得自豪的成功之路。

中國實踐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中國近年來持續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實現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高質量發展,為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提供了堅實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在就業方面,近幾年,政府從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保證穩定就業等方面著手,推動就業。2013年至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在教育方面,公共財政優先保障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通過推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免除、城鄉「兩免一補」政策統一、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等舉措,貧困地區學生上學有了保障。2016年,小學淨入學率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2年的26.5%提高到2016年的42.7%,加快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在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越來越多群體受益於異地看病直接結算,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13年每人每年280元增加到2017年的420元,大病保險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歲,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尤其是中國精準扶貧攻堅戰,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拉脫維亞前總統弗賴貝加認為,聯合國把消除全球貧困作為一個重要發展目標,中國在這方面是一個典範。中國確實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如此龐大人口的貧困問題。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走綠色工業化之路。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發展應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近年來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4%,比2012年提高3個百分點。綠色金融是綠色工業化之路的最好體現,據統計,截至2016年初,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餘額8.08萬億元,貸款所支持項目預計可節約標準煤2.21億噸、二氧化硫484.96萬噸。中國一直把振興實體經濟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放在重要位置,必將邁入製造強國行列,並以高質量發展邁向高收入國家。

中國方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擯棄「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思維模式,提出「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當代國際關係發展與國際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中國倡導的新機制新倡議,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目標是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一帶一路」是中國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一帶一路」建設現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持久發展的新階段邁進。全球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其建設,經貿合作紮實推進。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面臨著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為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因此,在中國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中國方案,具有了超越國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旨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江蘇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的成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提要]中國一定要而且能夠為人類社會作出重要貢獻,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決定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為解決人類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個貢獻包括可以用數字表達的和難以用數字表達的。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陳理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以一種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韓國學者:中國為世界貧困治理貢獻了智慧
    韓國學者:中國為世界貧困治理貢獻了智慧_觀點中國_中國網李相萬 韓國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 破解貧困難題是每個國家都要直面的重要議題之一。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為7.7億人,貧困發生率高達97.5%。經過多年探索,中國的扶貧脫貧模式從救濟式扶貧、開發式扶貧,到精準扶貧,提高了扶貧的實效。以此為依據,中國的扶貧經歷了解決溫飽問題、實現總體小康、朝著全面小康不斷邁進幾個階段,現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人類歷史上,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短時間內實現8億多人口脫貧的國家,只有中國。
  •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球善治貢獻中國智慧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球善治貢獻中國智慧 2017年08月22日 07: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志成 字號 內容摘要: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 聯播+丨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 習近平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指出,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民日報評論員: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同各國人民一道,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莊嚴承諾,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價值信念,宣示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贏得國際社會一致認同。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發展自己,以超過30%的貢獻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 如何解決"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的爭議問題?
    編者按:本文是Omega AI計劃第一個研究問題「人工智慧最終能否超越人類智慧」的第二篇文章,我們在第一篇文章《關於AI最終能否超越人類智慧?這裡通往終極答案》中詳細介紹了闡述了人工智慧威脅論產生的起源,和辯論雙方的詳細意見。本文將重點闡述圖靈測試的先天不足和解決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爭議面臨的四個困難。
  •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泉 鄭瑋  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團隊的心。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為質量認證全球大家庭建設貢獻中國力量
    本文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為指導,思考並分析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質量認證作用的發揮,為發展中的質量認證全球大家庭貢獻中國力量。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解決全球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 1.從全球人類發展層面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明了全球人類發展的未來走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5個方面,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進行的重要論述。
  • 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就是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有效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界面對「中國奇蹟」和「成長煩惱」解釋現象、總結經驗的能力和解決問題、構建體系的能力,為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提供學理支撐。
  • 科學回答人類前途命運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他強調「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的努力,將為世界帶來極大的機遇」,「中國將積極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同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在世界和地區事務中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熱點問題的解決,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
  • 人類為何要發明微積分?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微積分作為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分水嶺,在現代科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微積分的發明也絕對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在17世紀以前,很多數學家已經開始萌發了微積分的思想;比如中國古代數學家祖衝之利用割圓術求圓周率,阿基米德的微元法求體積、希臘數學家的極限思想等等。
  • 中國高校可為「一帶一路」貢獻人才與智慧——清華大學副教務長...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 題:中國高校可為「一帶一路」貢獻人才與智慧——清華大學副教務長、國際教育辦公室主任高虹談「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新華社記者施雨岑、吳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教育積極行動,為「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厚植民意根基、培養人才、貢獻智慧。在這些行動中,中國的高校承擔了哪些任務?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清華大學副教務長、國際教育辦公室主任高虹12日就這些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和而不同」——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大智慧
    中國文化傾向於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那麼緊張,不主張世界上的事都那麼不可調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也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大智慧。「和」的關鍵,首要在承認不同。如果都相同,就無所謂「和」了。不同,也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開幕...
    我注意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解決貧困問題保持了持續關注,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應對舉措。   為在全球層面更高效地解決貧困問題,我們需要展開更多更具包容性的多邊合作。幾十年來,各國在貿易投資和公共衛生等領域持續展開合作,許多國家成功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我們面臨的貧困挑戰不分國界,一定要努力推動和深化多邊合作。   媒體在減貧問題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開幕...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衝擊世界經濟,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我們應該立即著手評估疫情對減貧成果和減貧政策的影響。在疫苗即將投入使用之際,我們一定要確保所有人都能夠公平獲得疫苗,其中包括最貧窮的人口。中國有效防控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注意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解決貧困問題保持了持續關注,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應對舉措。
  • 國家治理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
    10月31日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既是對以往「四個現代化」的提升,又是在全球治理競爭背景下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
  • 解決人類問題中國方案有何法寶?美媒列出10大優點
    原標題:頭條 | 「中國方案」有何法寶?美刊一一道來《美國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3日發表塞思·卡普蘭的文章《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稱,中國必然要擴大其在國際事務方面的影響力,並因此為長期以來受西方推動的經濟發展提供另一種模式。中國模式怎樣才能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形成自己的經濟戰略?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我注意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解決貧困問題保持了持續關注,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應對舉措。  為在全球層面更高效地解決貧困問題,我們需要展開更多更具包容性的多邊合作。幾十年來,各國在貿易投資和公共衛生等領域持續展開合作,許多國家成功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我們面臨的貧困挑戰不分國界,一定要努力推動和深化多邊合作。  媒體在減貧問題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 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影響與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全球大勢、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開放發展,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進程,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導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