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和活力,更意味著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現代化道路坎坷不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相結合的成功之路
現代化進程發端於西方國家。18世紀,英國開啟工業革命,巨大的財富被創造出來。到19世紀末,西歐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變革和社會改造,初步轉型為現代國家。後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國家現代化,成為一種途徑,以至於被人神化概括為「現代化就是西化」。
一些在二戰後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照搬照抄歐美發展模式,結果導致社會兩極分化、矛盾激化,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這讓人們看到,「現代化就是西化」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是在資本主義堅船利炮的威逼下開啟近代化歷程的。為完成中華民族「站起來」和「富起來」的兩大重任,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中國只能以社會主義道路選擇融入全球性現代化進程之中。鄧小平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開闢了一條創造美好生活之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值得自豪的成功之路。
中國實踐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中國近年來持續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實現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高質量發展,為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提供了堅實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在就業方面,近幾年,政府從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保證穩定就業等方面著手,推動就業。2013年至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在教育方面,公共財政優先保障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通過推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免除、城鄉「兩免一補」政策統一、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等舉措,貧困地區學生上學有了保障。2016年,小學淨入學率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2年的26.5%提高到2016年的42.7%,加快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在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越來越多群體受益於異地看病直接結算,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13年每人每年280元增加到2017年的420元,大病保險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歲,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健康指標總體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尤其是中國精準扶貧攻堅戰,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拉脫維亞前總統弗賴貝加認為,聯合國把消除全球貧困作為一個重要發展目標,中國在這方面是一個典範。中國確實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如此龐大人口的貧困問題。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走綠色工業化之路。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發展應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近年來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有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4%,比2012年提高3個百分點。綠色金融是綠色工業化之路的最好體現,據統計,截至2016年初,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餘額8.08萬億元,貸款所支持項目預計可節約標準煤2.21億噸、二氧化硫484.96萬噸。中國一直把振興實體經濟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放在重要位置,必將邁入製造強國行列,並以高質量發展邁向高收入國家。
中國方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擯棄「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思維模式,提出「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當代國際關係發展與國際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中國倡導的新機制新倡議,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目標是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一帶一路」是中國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一帶一路」建設現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持久發展的新階段邁進。全球140多個國家和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其建設,經貿合作紮實推進。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面臨著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為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因此,在中國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中國方案,具有了超越國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旨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江蘇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