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6-08-27 13:18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市民可以沿著黃浦江岸線步行的範圍將進一步拓展,世博浦西園區(南浦大橋至盧浦大橋)約3公裡濱江公共空間景觀優化設計方案確定,以重新點亮56盞世博火焰燈為標誌,上海將實現黃浦濱江世博段公共空間基本貫通。
8月2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黃浦區濱江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2017年年中,黃浦濱江岸線將從外灘向南延伸,連接外灘、南外灘、世博園等三大區域的8.3公裡公共空間將全面貫通,以「休閒步行道、健身慢跑道、自行車騎行道、陸上觀光車道、水上遊覽船道」形成水陸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
將打通黃浦濱江地區三大斷點據上海市黃浦區濱江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常務副主任戈珺介紹,濱江黃浦段岸線總長約8.3公裡,陸域面積約3平方公裡,是上海實施「四個中心」戰略的重要地區,集中承載了上海老城廂和上海開埠後歷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當下,董家渡13、15地塊等多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貫通時機成熟。未來,濱江黃浦段範圍內包括了外灘金融集聚帶、文博區等上海市未來重點功能承載區。已編制完成的《黃浦區濱江公共空間實施優化規劃設計》提出規劃理念:黃浦濱江地區將打造成為更有文化韻味,更具活力氛圍,更加舒適宜人,更能引領時代的標誌性地區,成為「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的核心區」。
據戈珺透露,2017年年中,黃浦濱江岸線將從外灘向南延伸,連接外灘、南外灘、世博園等三大區域的8.3公裡公共空間將全面貫通,通過增加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寬度,完善水陸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休閒步行道、健身慢跑道、自行車騎行道、陸上觀光車道、水上遊覽船道」五道融合,將著力打造集觀光、休閒、健身等功能的公共生活岸線,營造經典慢生活。
「未來,不用受到繁忙的車行道和現有親水平臺人聲鼎沸的打擾,市民或遊客可從最北面的蘇州河,以步行或騎車等方式經過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中山南路新修葺的林蔭大道和南外灘新建的多座地標性建築,最終到達日暉港。也可通過乘坐遊船遍覽浦江兩岸的風景。外灘線、豫園線、南外灘線、世博線等四條文化探訪線路所涵蓋的站點,串聯起了黃浦區內的著名景點,遊客乘坐觀光巴士可在任意站點上下車,在走走停停間享受旅途中的每一處風景。」戈珺表示,「無論是市民日常的散步、健身慢跑等休閒娛樂需求,還是遊客上遊船或觀光巴士賞景、享受悠閒的遊覽需求都將得到滿足,這條8.3公裡的濱江生態景觀綠色廊道和慢而有序、慢中有樂的生活態度,將成為濱江岸線上亮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規劃設計方案透露,目前,黃浦區濱江地區主要存在三處濱江斷點,包括南浦大橋斷點、盧浦大橋斷點和日暉港斷點。開放後的南浦大橋橋下公共空間,實施苗江路公共綠地建設;在盧浦大橋斷點,採用泵站前新闢陸上通道和利用現狀高樁碼頭新建水上棧道的形式進行雙向貫通;日暉港斷點則通過架設人行天橋的方式予以貫通。
南外灘鳥瞰日景據戈珺介紹,黃浦濱江公共空間開發堅持公益開放、還江於民,確保貫通。規劃中包含了世博浦西園區景觀優化、南外灘濱水區岸線水域部分工程、改造三處輪渡站等多項工程。
「黃浦濱江世博段,從浦東往浦西看,這段區域晚上就是暗的。」戈珺介紹說,黃浦區與世博集團共同對世博浦西園區(南浦大橋至盧浦大橋)約3公裡濱江公共空間進行景觀優化設計。確定方案以濱江公共空間的人行步道、健身自行車道、綠化廊道為主體,配以停車場、小型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以重新點亮56盞世博火焰燈為標誌,實現黃浦濱江世博段公共空間基本貫通。據介紹,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閉幕後,這一區域處於關閉狀態,火焰燈也一直停止使用。
規劃設計方案透露,在基本貫通的基礎上,黃浦區充分利用世博原有場地特質,將黃浦濱江世博段改造成能夠滿足多年齡段不同市民需求,吸引人氣、充滿活力的濱江公共空間:利用1號船塢東側大面積空地和現有張拉膜結構設置草地音樂廣場;利用原有3號船塢下沉結構,改建為兒童運動遊樂場;利用3號船塢西側大面積空地和現有建築設置沙灘運動場;利用L1碼頭,改造以遊艇碼頭文化為基礎的都市時尚空間等;董家渡段與腹地公共綠地結合設計面向黃浦江的階梯式景觀公園,並構建二層步行連廊系統,連通南北段濱江岸線、濱江公園和腹地。
同時,黃浦濱江地區改造涉及到三處輪渡站,包括東門路-復興東路輪渡站、董家渡輪渡站、陸家浜路輪渡站。東門路-復興東路輪渡站進行功能整合,統一改造。董家渡輪渡站建議僅保留人行輪渡功能,綜合設置水上巴士碼頭。為充分發揮濱江景觀的功能,三處輪渡站改造均採用辦公與輪渡功能分離方式,即保留一層輪渡功能,利用屋頂平面作為觀景平臺實現濱江貫通。
沿外灘效果圖(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濱江